APP下载

区域经济增长考核指标体系应用中的问题探讨

2013-08-15江苏省镇江市丹徒新城管委会汤鸿清

中国商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产值增加值指标体系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新城管委会 汤鸿清

随着经济活动的纷繁复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考核和评价,通常要使用各种经济指标。指标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完善或更新,并逐渐形成目前的指标体系。在发展经济时,政府部门通常以这些核心指标作为考评的依据。

1 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考核指标的文章并不多,邓书显等(2007)运用综合指数法,通过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和社会和谐程度的几大指标的筛选,确定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综合指数,并用以评价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状态,为实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量化依据,并通过实例给出了某区域经济运行与社会和谐状况的评价结果[1]。

杜川(2008)在深入研究关键因素、规划方向和考核指标体系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由“数据标准化”、灰色系统理论和评估框架构成的评估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性的对区域经济增长考核的影响[2]。

丁建军等(2009)通过选择各省政府对本省边界地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方式,认为即便以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地方政府官员晋升与否的考核指标也将对本省边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各省政府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政绩考核方式来促进本省边界地区及省际边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3]。

马桂兰(2012)基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认识,构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均衡目标的政策协调机制,并针对现阶段在法律法规建设、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设计以及政策协调工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法律体系、建立专门的区域开发和管理机构、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实行多种形式的支持政策以及建立规范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的建议[4]。

通过上述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增长考核指标是多方面的。但总结看来,常用的指标包括经济产值、增加值、税收收入、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资、进出口、研发经费、能耗以及品牌专利数等。然而,这些文献大部分是探讨区域经济增长考核指标的具体因素,较少有文献运用减法和可持续方法探讨区域经济增长考核指标问题。文章首先阐述现有区域经济增长考核指标体系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减法和可持续法的考核指标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考核指标体系的优化问题。

2 问题阐述

2.1 重复计算的区域经济增长考核指标

重复计算主要有归属重复和系统重复二种。归属重复是因地区和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企业集团与子公司之间,承建方与投资方因企业数据的所在地统计和所属关系的不同而引起的,汇总时难以对众多企业予以区分,以至部分数据重复相加,如省级GDP总值常常高于国家GDP总值。系统重复是指现行数据收集是以每个企业法人单位为采集对象,因每个企业在不同成品的生产过程中承担不同的分工,从原材料生产到零部件加工制造、组装、成品形成,一般要经历一条产业链,贸易企业从总经销到物流批发、零售,也要经历一条产业链,产业链中各企业各自上报数据,实际上,下游企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包含上游企业的产值和销售收入,这导致在统计上报汇总时部分产值重复多次。

尽管总产值指标目前已经淡化,但是高新技术产值、文化产业收入及其所占比例指标还是首先用产值汇总。增加值指标在定义上可以避免类似的重复问题,但是增加值的核算是由单个企业的增加值合计得出,而单个企业的增加值在计算时需要用到产值、收入和存货指标,收入数据因重复而被放大;同时,单个企业增加值率根据指标需要考核的要求,不可避免受到干扰。因此,增加值也在制度上或多或少存在重复。

2.2 不完善的区域经济增长加法考核指标

目前的指标体系在设置和运用上采用的基础方法是加法,地区经济之间的比较也是以数字大小来进行高低次序排位,增长、占比提高归根到底均可以归之为加法。加法具有简单、使用方便、易懂等特点,但只能反映经济的一个方面,这也是是目前体系的一个弱点,实际的经济过程全貌要复杂得多。

收入、利润、增加值等核心指标一般都是以交换价值来表示,同质相加没有问题,但是各企业收入、利润、增加值的经济内涵不同,取得这些指标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汇总之后的比较分析在能够说明问题的程度和意义方面存在疑问。在比较和评价时,由于指标含义不同,无法区分两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种类,因此产值或者增加值的比较是难以评估的。即使同质性很高的两个地区或者两个企业,增加值本身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如科技含量高、市场渠道好、工资成本低、质量不同走销量途径、企业集团下子公司之间的效益分配等。从目前的指标及其获取制度来看,这些原因难以从数据表面获取。

产值和增加值都应该以产品为依托,当产品本身的意义存在疑问时,产值和增加值的汇总意义就打了折扣。产品是用来消费的,如果产量超过消费量则造成积压,或者产品被购买但被搁置;产品因质量或因升级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为厂房库存、下游厂家的库存及流通领域的库存。当产品本身失去消费价值时,尽管产值和增加值已经在市场中形成,但对社会和国家来说,这些都失去其内涵和意义。现代经济已不是短缺经济,财富的含义无法用货币和产品来指代。

2.3 缺乏减法的区域经济增长考核指标

因指标体系的意义无法深究,再使用加法计算时,减法被有意忽略了。但是,加法和减法本就相辅相成的,有加就应该有减。如绿色GDP需要考虑环境的代价和资源的消耗。当宣布经济增长速度即增加值每年的增长量时,应该减去价格因素。每年的CPI都是几个点的同比增长,在增速中应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CPI只是部分消费品价格的反应,大宗商品或公共消费品的价格特别是商品房、医疗、教育等的价格也应该在增长中核减。

减法考核指标其实是对经济泡沫的修正,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货币膨胀不可避免,但是在整个市场或者整个社会层面,增长主要体现在社会真正财富、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增长。很多商品在现在和未来不大可能作为商品而是废品被消费时,增加值中应该被扣减的不只是增加值部分,而是整个产品的产值。为了创造新的增加值,对原有使用中的商品进行拆除、废弃处理时,原来计算的增加值增长也需要追溯核减,如不少地方,高楼建好几年后又拆掉重建;规划屡次被调整,重建现象常见,那么被拆掉的不仅是原来的增加值,而是所有价值。但现有的指标体系并没有去追溯。

因为在减法方面的缺失,现有的指标体系无法对重复建设投资,产能过剩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和遏制,如光伏产业,代价不仅是资金,还有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加法计算增加值一般只有当下的含义,而减法需要追溯,能够衡量整个社会成本和代价。

3 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考核指标

减法考核指标缺失必然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良性增长不仅是效益的逐年攀升,更需要一种可持续性。可持续增长是指产品产值的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应该是一致的,而大量的库存、积压、重复建设投资以及企业个体的效益低下,在指标考核中没有被评估则不是可持续的增长。

3.1 收入类指标

收入类指标中的一般预算收入指标、可支配收入指标对总体反映都很明显,而对具体原因、可能性和意义却重视不足。

一般预算是地方政府的收入,但其增长是来自工业经济、消费拉动、房地产等经济膨胀,还是来自土地财政、预增、统筹等原因说明不清;其可用财力在目前指标考核中没有被重视,因此,可用财力也需要进一步追问如何支出分配,即能够在必需的支出之外的结余,可灵活用于经济或者民生的财力是多少。否则难以解释某些地方政府预算收入年年增长,但依然属于吃饭财政的现象。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样也需要被追问能够带来多少实惠,收入与幸福指数的差异关键不在于是否增长或有水分,而在于没有考虑在初次与二次分配中,地位与份额有无增长、有无与经济的实际效益的增长匹配、有无考虑消费能力可能已经下降。政府预算收入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在设计上需要考虑质量,然后才有可持续性。

3.2 科技类指标

科技类指标对产值、增加值等指标有修正作用,科技实力强,可持续性相应增强。但目前的指标因其加法层面的设计,与可持续性有所脱节,存在以下问题。

3.2.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有产业目录,目录规定某些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但可能其中行业的企业只是从事组装、通用配件生产、加工等环节,但根据现有的行业目录,该企业却属于高新产业。

3.2.2 专利指标

专利指标目前已经强调发明专利数量,但还没有区分有效专利数,发明专利可能已经过期,可能没有多少竞争力与实效性或者没有在境外授权。

3.2.3 研发经费

研发经费投入中的科技项目使用目前的指标难以在技术层面和市场层面综合加以评估,对总量增长的追求常常造成偏离。

3.3 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占比指标

服务业占比以及文化产业占比指标设置目标是产业结构调整,但是产业结构调整有其经济规律并且是具有长期性,列入指标考核,评比排名对原来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地区意义不大,占比指标的快速提高是没有持续性可言的。

4 新考核指标体系设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指标体系由政府部门加以推进,必然主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当不能在指标上实现增长时,统计数据难免存在水分,或者是强抓经济增长,但经济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力争之下的增长会带来负面作用。

新的指标体系不应该只是增长性的指标,加减等计算方法都需要加以运用。同比、环比等数据分析均以指标的加法为基础,难以对经济进行有效评估分析,现代经济是一种消费经济,是对欧美消费经济的一种模仿,现有指标体系反应的增长,是消费的增长,无论是传统消费还是消费的升级或替代,所引起的增长往往忽略了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新的指标体系或新的计算方法反映的增长应该对此加以修正,对经济的增长方式、速度加以指引。

新的指标体系或者计算方法在设置和使用时,需要更加务实、注重细节、注重综合平衡,只有如此,质量和可持续才能有所保证。

4.1 产品(服务)产量的增长与市场需求、实际消费量的增长相一致

当产量远远超出需求时,增长是无效的,因为消费经济中市场消费倾向在不断变化。在此指引下,市场份额不是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而是在消费市场中竞争存活下来获得的市场份额,被消费者购买所认可的品牌规模。

4.2 科技进步、技术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相一致

发明专利、行业标准,要以在国际接轨中争得的国际确认为依据。科技项目或各种专项资金项目中的国内领先、国际领先、技术替代不足以说明全部技术实力。要区分外资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否被国内所掌握。生产技术关系到经济和安全,人才的数量、人才是否与岗位匹配以及技术的研发能力则是非常重要的。

4.3 政府收入、居民收入与实际消费能力的增强相一致

收入大部分要落实到消费中去,而积累、储存在现代经济中都是很难增值的。消费反应支出,不仅是支出费用的增加,更要考虑政府和居民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以及质量。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反映在其中。因此,效益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效益牵涉到技术和资源占有,分配的合理化则是制度的优化。

4.4 消费的增长与社会环境承载力相一致

消费包涵着能耗和资源消耗,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消费的增长不必过多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同时对人力的合理使用,让人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创造更多的价值,降低消耗,增加消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

[1] 邓书显,葛磊.基于二重权重综合指数法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和谐综合评价探析[J].经济师,2007(11).

[2] 杜川.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能力动态评估模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5).

[3] 丁建军,冷志明,杨宗锦.政绩考核方式与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个基于政治晋升模型的思考[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2).

[4] 马桂兰.试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协调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猜你喜欢

产值增加值指标体系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