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EIP发展与空间布局对策①

2013-08-15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唐明贵沈晓夏

中国商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产业园园区贵州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唐明贵 沈晓夏

贵州作为国家西部经济扶持战略的重点省份,在未来五年将建成10个200亿和20个100亿国家重点省重点及其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园区(EIP),大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就目前来看,园区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空间布局不合理,环保机制不健全,三废排放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因此,积极探索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模式及其生态化发展对策,对帮助政府引导三次产业投资流向及其建立基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生态经济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园区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背景

(1)强劲的发展需求。近年来,金融危机推动着世界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大量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与此同时,中国沿海地区受土地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地方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支持贵州加快发展,倾力打造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这为贵州创造了历史性发展机遇。而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园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贵州水能资源量1683万kw、煤炭资源量2401亿t、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28种(煤、磷、汞、铝土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贵阳至广州、长沙、昆明、重庆、成都快速铁路已动工建设,4D 级贵阳机场和铜仁、安顺、黎平等9个支线机场将陆续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万km,4条国家高速公路纵横贯穿贵州全境。

(2)可持续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演进,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愈加重视,环境政策随之更加严厉,这就要求产业发展必须走绿色低碳之路。同时,国内企业面临着全面与国际接轨,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环境效益。就贵州目前来看,经济发展还属于资源型高能耗模式,单位产值的能耗每万元GDP为3.9t 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7.9 t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为44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3%,综合利用量只占总产量的29.3%,比全国低26.5个百分点。

2 园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贵州产业园区建设起步于1992年,经过20年的发展,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础及配套设施显著改善,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已逐步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2011年前三季度,产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94亿元,在建园区项目1059个,完成项目投资604亿,从业人员近30万,实现工业总产值1251亿,同比增长29%。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推进,民族制药、食品、商品等特色产业快速增长;工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节能减排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项目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476万t,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

(2)用地效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国家标准。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审核公布并落实四至范围的15个园区土地面积11077hm2,平均每个园区土地面积为738hm2。园区平均工业用地率仅为40.3%;平均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为0.48;平均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1297万元/hm2;平均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为1637万元/hm2。园区在土地结构调整、容积率、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等指标上,仍低于国家标准。

(3)开放程度低,科技创新不足。2011年贵州外贸依存度尚未突破10%,远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度创新的投入不足,制度供给能力、制度竞争力以及政策执行的财力基础和宽松程度,均落后于周边省份,这就影响了园区企业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2009年,贵州R&D经费支出为177654万元,在西部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五,R&D比重仅为0.78%,低于全国0.92个百分点。高校与研发机构数量相对较少,园区企业与研发机构关系不密切,缺乏“官产学研”合作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受到较大限制。

(4)产业增值外流严重,环境问题突出。由于前期发展政府不够重视和经济基础薄弱以及区位优势不明显,难以集聚高度关联企业与分散布局的资源型企业配套,导致园区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增值外流问题严重。同时,园区环境建设滞后,废物排放量大,环境问题较突出。若继续保持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和污染控制力度,到 2020 年,在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同时,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量也将翻两番。

3 EIP发展的空间布局

根据贵州资源特点、园区分布现状和交通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贵州产业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宏观上形成“一心两翼两区”,“因地制宜,梯度发展”,组团分布的总体空间格局。

3.1 一心两翼两区

(1)一心。以贵阳市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围绕城市郊区,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化工等为主导产业的12个园区。重点建设麦沙高新技术和小孟装备制造业200亿产业园区;发展开阳磷煤化工、息烽磷煤精细化工和清镇铝煤工业100亿产业集聚区;大力建设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龙洞堡食品工业园、贵阳金石石材工业园等7个特色园区。通过主导产业带动、政策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科技创新以及大规模招商引资,做大做强贵阳产业园区经济,引领贵州经济发展。

(2)两翼。指北翼和南翼。北翼即贵州北部片区,规划建设以名优白酒、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17个园区。重点建设桐梓煤电化工和仁怀名酒200亿产业园;发展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和平工业、湘江工业和苟江冶金工业100亿产业集聚区;大力建设新蒲新中桥高新技术园、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赤水竹业工业园等11个地方特色园区。南翼即贵州南部片区,规划建设冶金、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49个园区。重点建设安顺民用航空工业、六盘水红桥工业和福泉磷化工新型工业200亿产业园区;发展西秀工业、水月生态工业、盘县鸡场坪工业等7个100亿产业集聚区;大力建设黔中新兴产业示范园、盘县红果产业新区、龙里工业园等39个地方特色园区。基本形成1区1县1园区的空间格局,综合实现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

(3)2区。即黔东区和黔西区,前者规划建设以有色金属、特色食品、民族制药等为主导产业的20个园区。重点建设黔东工业200亿产业园区;发展炉山工业、大龙工业和松桃工业100亿产业集聚区;大力建设凯里经济开发区、贵州洛贯产业承接区、台江工业集聚区等17个地方特色园区。后者规划建设以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为主导产业的12个园区。重点建设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和毕节高新技术产业200亿产业园区;发展毕节药品食品工业和黔西煤电化工工业100亿产业集聚区;大力建设毕节试验区承接产业基地、毕节黔西北生态工业园、金沙工业园等8个地方特色园区。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整合特色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3.2 因地制宜,梯度发展

贵州城市发展格局客观上已形成地(州、市)级都市区、都市郊区、城镇发展区三个空间层次,都市区由于近年来创建宜居宜游宜业生态文明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大量减少,都市郊区和城镇发展区已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空间。

(1)都市区。主要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适当发展都市物流园、都市主题公园和都市文化科技园区,解决就业平衡和因大量岗位外迁带来的长距离通勤交通压力。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每个都市区规划建设1~3个都市产业园。

(2)都市郊区。利用便利的交通和城市服务条件,以200亿和100亿产业园区为载体,抓住“国发(2012)2号”文件中央对贵州的支持和国内外资本向中西部转移及其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契机,快速推进新兴支柱产业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的建设,都市郊区将成为产业园区发展最重要的承载空间。

(3)城镇发展区。依托县城和乡镇特色资源及其相对交通优势,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原则,以30~100亿元产业园区为载体,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资源条件,各具地方特色的城镇产业园区。

4 EIP发展的建议

(1)规划引导,推动产业集聚发展。30亿元以上产值项目必须制定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能源利用、废物排放、设施建设、产品研发和人才培训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都市区、都市郊区和城镇发展区都必须规划建设产业园,按照“生态优先、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原则,推进园区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按照园区规划,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产业园区集中,发挥产业园区内主导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园区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都市和都市郊区产业园建筑容积率应大于0.6,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平均产值不低于100万元/亩。

(2)抓好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升级。组建专门招商团队,实施小分队、多批次上门招商,重视以商引商、中介代理招商、行业主题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手段,形成严密高效的招商网络资源,园区常年储备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招商项目。突出招商工作的重要地位,积极拓展招商思路,将产值100亿元以项目作为招商重点对象,更加注重招商资源向资源深加工、文化科技和环保型项目转移,进一步加强“三维”项目招商,提高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都市郊区产业园龙头作用,带动相关配套项目建设。特别是针对我省现有园区产业层次较低的现状,要在引进与之对应的文化科技型和环保型项目上下功夫,以增量促进存量的转型升级。

(3)构建交通景观廊道,加强园区生态建设。以贵州“6横7纵8联”及4个城市环线为依托,构筑生态交通骨架,纵横交错的省(县)道与交通骨架相连接构成生态交通网络。生态交通网络与自然山水相融合,与园区生态景观和城市绿地系统相沟通,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山地生态绿地网架。合理构建产业园区食物链条,推动产业园区生态化发展。在企业层面,要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实现清洁生产,企业必须从原材料、能源、产品、废物产生、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综合管理,力求达到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在园区层面,实施产业园区生态化,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耦合共生关系,上游企业提供的物质、能量或信息恰好为下游企业所需要,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排放恰好是下游企业所需要的某种原料。

(4)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构建城镇园区经营新模式。要充分认识到贵州人才和技术劣势,加大高级技术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创建关键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引导企业采用各种方式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为加快推进我省新型产业化建设奠定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园区生态化、系统集成化和生产技术网络化建设,提高园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城镇产业园区秉承“生态贵州,绿色产品”的理念,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市场”的运作模式,依托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立足特色资源产地,集种养殖、加工制造、销售为一体,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运作手段,市场开发和种养殖开发并行,迅速整合主营产业体系所需的各项资源,构建园区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1] 何世茂.贵州工业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09(1).

[2] 王东.贵州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1).

[3] 王秀峰.园区化:贵州工业化路径的必然选择[J].当代贵州,2011(29).

[4] 方一平,周后珍.生态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产业园园区贵州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贵州,有多美
园区的开放样本
沉醉贵州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