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研究①

2013-08-15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李振华

中国商论 2013年3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多媒体高职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振华

1 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研究的意义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基数庞大,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对高职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013年毕业的全国大学生为700万人左右,就业人数不断激增,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总量高达27万人,加上往年积存的未就业毕业生和外省涌入浙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并且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大将在一段时间内呈常态趋势。同时就业大环境、企业用人招工单位的颓势,以及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方面正在探索各自的模式过程中等等,这些都对就业雪上加霜。

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是年轻的专业,作为与浙江省动漫产业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其在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成效将直接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作用。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相关高职院校学生、动漫产业与企业的追踪调查,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调研,全面研究与分析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提出破解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学生就业困境的策略,为即将面临就业问题的高职生、用人单位、学校提供切实有效的调整方法。其意义为如下几点:

(1)为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定位准确,技能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职毕业生依然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通过解决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实现就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得到更多有效的职业指导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2)有利于理清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教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媒体设计专业面向的产业的不断发展对行业本身发展思路提出了要求,而且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要求。浙江省作为文化创意大省,在人才培养上的举措将具有引领作用。

(3)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和产业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促进地方产业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是困扰浙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研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培养大批强技能、懂市场、重实践、敢创新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弥补长三角地区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为浙江“两富”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2 信息不对称对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研究的现状

通过广泛调研,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信息不对称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采用经济学理论,从宏观上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理论建议。

在研究对象上,还不够丰富,主要针对特定学校的班级进行研究,不具备普适性;在研究方法上,还不够多样,大多为经验性的定性研究;在研究视角上,还不够广阔,主要集中在当下学人的角度。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文献这个侧面也反映出当前对信息不对称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相当匮乏。以“信息不对称”和“高职”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献50篇;限定关键词“就业”,相关文献为2篇。

总体而言,目前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高职学生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并且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相似的研究也极其匮乏。因此,研究信息不对称下提升高职生就业问题是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

3 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在就业层面上,总体表现为:“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局面”。这一现象对于未来走向一线蓝领岗位的学生来说,是不容乐观的。要实现从“学生向人才”的逆袭,首先要客观实际地调研,进而分析就业现状与成因。

3.1 学生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调查发现,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从中学升学到高职过程中,选择专业是听从亲戚朋友建议的占了半数以上,从网络、书籍等渠道获取信息也是主要方式,通过升学讲座、咨询等选择专业的仅占7%。觉得自己在择业中最大的优势为能力的占56%,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经验,专业和学历。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的事情主要为没有及时的求职信息来源,对企业岗位缺乏了解和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深入;不少学生认为就业指导不够有针对性和求职方法、技巧上教育有欠缺。

由此可见,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中等教育升到高等教育的专业选择信息获取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前景茫然。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深入中学现场,为学生解答专业选择上的问题与困扰。在就业过程中,渴求及时有效的求职信息,对口用人单位岗位所需专业知识技能的了解以及相应的就业指导与笔试面试技巧培训。

3.2 学校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调研显示,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认为动画制作类、摄影摄像类、平面设计类课程对自己的工作帮助作用几乎持平。实际上,各校多媒体设计专业设置时都会突出一两个专业特色方向,不会百花齐放。同时发现专业方向的雷同性存在,如多媒体设计专业的平面设计方向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有重合。在多媒体设计专业应该如何增强专业教学的调查中:校企合作,给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的选择占了大多数;不在多,而在精,希望某方面的教学精深和增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道出了学生的心声。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多媒体设计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上需要进行动态的市场调研和调整。按照对接产业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继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先行于教学模式。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为主线,建成与产业、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要调整好实践类课程体系。施行符合多媒体设计专业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引入实际项目,从项目驱动真实工作体验。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就感、自身专业的领先性和特色性,促使其成熟的就业与创业。同时,需要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聘任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合作交流的师资队伍,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增强学生的持续性学习能力。

3.3 用人单位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一方面,高职学生在就业中对企业基本情况、招聘岗位要求、招聘标准等缺乏了解,由此感到困惑;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用人单位和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逆向选择”,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市场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上是指某一市场上劣质品排斥优质品的现象。表现在高职学生就业情况中可能是,素质能力较低的学生通过包装、美化简历和强化面试技能,从而获得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将素质能力较高的学生排斥到就业市场外。道德风险可能会引发诚信危机,在逆向选择现象中的素质能力较低的学生,为了获得心中理想的工作岗位,会不惜一切代价,在求职材料中夸大其词,甚至弄虚作假;而素质能力较高的学生,在找到待遇条件效益更好,发展空间更大的用人单位后,也会想尽办法跳槽、毁约。对其他学生的最佳择业时间和用人单位的人事安排都会造成影响。

4 针对信息不对称影响高职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信息不对称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必须消除其中各条线路上对就业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就业。

4.1 加强法制和诚信社会建设,规范就业市场信息传递机制

从国家层面加快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立法,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监督与法律体系。从制度上杜绝与防止就业过程中各方弄虚作假的行径发生。逐渐推行就业诚信等级评价体系,对用人单位、就业学生、高校等就业过程的宣传、推销、推荐等行为打分,等级分类,为诚信社会建立基础。

4.2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考虑在学生大一到大三整个学习周期中,贯穿实行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的指导和训练,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咨询,提升学生职场适应力和竞争力,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需为专业教师,可将学生按心理测评后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班授课。就业指导不能流于形式,需要为学生提供菜单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4.3 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弱化信息不对称效应

主要从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拓展与打造,扶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方式,以大学生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从培养勤工俭学岗位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实践提升。

提供给学生广阔的平台,为学生指向专业发展的方向,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让他们实践锻炼。作为艺术类专业,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不可能像其他理工科学生那样集中大面积地在企事业单位就业,创业也是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式。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创业,有必要做好扶持在校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创业。也要做好与企业合作的顶岗实习工作,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岗位工作并顺利签约就业。通过大学生竞赛对提升学生就业和创新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4 个性化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素质能力较低的学生顺利就业,素质能力较高的学生较好地就业,以后还在不断地积累创业的机会和资本,这是众所向往的良性的就业景象。实际就业过程中,对素质能力较低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不够的,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实现学生相互间“传帮带”的就业互助。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在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后紧接着开始。依据不同性格、兴趣爱好的学生作出“点对点”的个性化指导,鼓励学生在创业园模拟创业,将设计优秀的作品申报形成专利后实现成果转化,加强与企业单位设计开发协作。

4.5 建设信息互动平台,动态监测学生的升学就业现状

建立中学、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多级联动的人才预警与就业信息互动平台,即时掌控、调整与落实学生升学、就业情况。通过平台,推荐优秀的学生提前就业,加强宣传,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就业;推荐相对一般的学生实习单位,促使其就业。平台也公布高校专业特色介绍、拟就业岗位、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留人政策等。就业信息与人才预警信息挂钩,依据此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

4.6 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就业工作开展

通过与用人企业单位合作,建立“订单班”、“校企虚拟学院”,按照企业制作规范、企业制作标准,共同设置课程目标,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内容,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共同指导教学,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上岗与推荐工作,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1] 程克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2] 赵洋,孙贝,曹高芳.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高校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探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2).

[3] 赵驰轩,朱伟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7).

[4] 方翰青,谭明.基于适应性的高职生就业能力开发和提升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5] 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6]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多媒体高职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多媒体高考招生宣传平台
移动云计算中多媒体工作流的节能计算卸载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