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政治生活》中设问的一点思考

2013-08-15侯天宝梁明霞姜少华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25期
关键词:政治生活民主监督政治

◆侯天宝 梁明霞 姜少华

(1.吉林省实验中学;2.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

一、前言

设问即设置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常用于表示强调。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常表示疑问。恰当地运用设问,能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教学内容过程紧凑、层次分明,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复杂生动。

二、设问的分类

设问有诸多的分类,从答案角度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从体型角度可分为选择式和主观式;从生成角度可以将设问分为预设类与生成类;从内容角度可分为认识类、关系类和措施类。认识类设问主要围绕基本概念、政治行为进行分析判断,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是非观念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判断类设问、评价类设问和体现类设问。关系类设问,主要围绕因果关系、现象与理论之间进行分析,考察学生调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为因果类设问和比较类设问。措施类设问,主要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类的设问往往依托认识类、关系类和措施类设问展开。

三、正确运用设问应把握的原则

1.设问的科学性是基点

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发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的发展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是现有水平;一种是通过教学所达到的水平,是可能的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如果设问的结果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实际上是低效能的。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就知识点而言,主体明晰,难度较低,但是在连接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现象时,就特别强调学生有辩证认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影响着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行为。

设问的科学性应把握两个标准,第一,能力指向性。只有指向提高学生能力的设问,才是高效能的设问。如果政治课的设问只停留于归纳罗列简答课本知识点,只强调死记硬背的话,实际上就是低水平的设问。比如就民主监督的渠道而言,课本中列举了三种制度的含义、特点、作用。如果只是简单分析罗列这些知识点,就是一种低水平的设问。但是如果对三种制度的特点加以延伸,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对比它们的优缺点,既可以深入理解几个渠道,又可以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时政性。尽量列举时政材料提出问题,这是政治学科的特点。例如反腐败的例子,古往今来都有,但是如果引用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一系列事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感受新一届领导人反腐倡廉的决心。

高效能的设问往往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立意,能够依托课本又高于课本,熟悉时政热点,对教材和学生都要有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2.教学目标是载体,学情是重点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的是些什么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因此,首要的是学生想什么。教师的讲如果脱离了学生的思考是毫无意义的。学情即学生的现有水平,包括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兴趣如何、知识储备情况等。设问应着眼于学生的难点和弱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带有难度的问题,激发其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避免脱离难度过大或者没有难度的问题。

就设问本身而言,应该注意问题的梯度性,因为学生本身能力就具有层次性。例如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基础知识不牢固。因此设问的一个重要任务就特别需要调动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巩固基础知识;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往往比较扎实、知识面广,设问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其综合能力,如全面分析问题、甚至可以加大难度,探讨一些热点、有争议性的问题。其次,应该注意问题的针对性,避免学生主题不明确答案没有指向。比如,民主监督里,“井盖丢了,怎么办”和“井盖丢了,市政部门迟迟不处理,怎么办”,前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想到很多答案,如民主监督、求助政府、立标牌等,而后一个问题直指民主监督,就可以避免回答混乱。

3.坚持生成类设问和预设类设问的统一,生成性设问是难点

预设类设问的基础是文本和教师对学情的初步了解,它是教学前设定的,往往由教师提出,具有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类设问的基础是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产生的问题,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可以由教师发现提出,但实质是学生提出的。生成性设问是难点,因为它具有不可控性,一方面考验教师应变能力,需要对教学过程甚至教学目标做出响应的调整和变动,另一方面挑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需要及时准确的解答。生成性设问有助于最近发展区的突破,提高学生综合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突破性的落实。

突破生成性设问的策略有三:首先,厚重的知识储备是教师的“底气”,否则对学生的问题难以回应,对学生的错误不知纠正,易损伤教师权威甚至使课堂陷入混乱。其次,灵活性的应对策略是技巧,任何人都有知识的盲点,面对难以解答的问题可以回抛给学生,可以作为日后探究的问题。再次,师生合作是盾牌,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以形成默契,爱其师则信其道。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导向

《政治生活》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际社会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它既包括知识传授、方法掌握,也包括引导学生领会国家意志,认同主流价值观,心理疏导等非知识性和工具性的部分,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德育功能,因此,设问必须突出德育的目的。

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并且处于青春期。他们信息渠道广泛、思维活跃,易受一些负面的、西方观点的影响。政治教学一定要警惕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为此,设问必须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疏导和渗透。如民主监督是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学生可以列举很多国家机关人员贪污腐败的案例,但是教师必须坚定明确的指出,党和政府的主流是好的,腐败问题是支流。可以用灌输的方式,也可以用隐性的方式暗示。如选取当地市长信箱中的案例考察信访举报制度,既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又暗示了政府正在拓宽民主渠道努力铲除腐败,打造透明高效便民的政府。

[1]董奇,赵德成.发展式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3,(8).

[2]彭爱波.增强课堂教学意识规范政治术语表达[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猜你喜欢

政治生活民主监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七个重要关系辨析
大数据运用于参政党民主监督初探
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政治生活》中几个难点问题的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