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和谐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理念
2013-08-15李龙霞
◆李龙霞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和谐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
和谐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源头。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指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使和谐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提出了和谐教育的理念。我国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他追求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圣人、君子,而这种人应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由先哲的主张可将和谐教育的内涵总结为:通过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
首先,中西方和谐教育都主张尊重人的发展,发挥人的主体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无论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的西方和谐教育还是以培养“君子”为目的的中国传统和谐教育,都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受教育者的个性尚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追求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被人曲解为“面面俱到”或“平均发展”,人的个性、自由被忽视、扼杀。因此,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有必要在继承历史上和谐教育的合理内核基础上对和谐教育的内涵做出进一步界定:和谐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取向在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与全面统一发展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和谐教育中学生个性化理念的内涵
所谓学生个性化理念就是要求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发展,而反对强求划一式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和谐教育中的学生个性化理念实质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促使个体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进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尊重发挥学生的个性是和谐教育的组成部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统一并贯穿于和谐教育实施的全过程。
强调凸显当前和谐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理念需要正确处理和谐教育内部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并不是“面面俱到”“平均发展”,真正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恰恰是个性和卓越。首先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个体基本素质的相对完整,个性及特长的发展就缺乏基础就会失衡。其次,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人的发展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就必须使自己的素质达到一定的全面性,这样个性发展就成了追求全面发展的动力。如果无视人的个别差异强求一律化和平均化的发展,我们在旧的只能是毫无个性的庸才。
强调凸显当前和谐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理念需要正确处理和谐教育外部受教育者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过度倡导社会性容易导致个体的毫无差异,千篇一律;过分强调个性也就是社会性不足,导致个体难以适应社会。这都违背了和谐教育的宗旨。个性与社会性二者之间并非势不两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和谐教育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为社会共同发展所需的个性特征又不能忽视、扼杀学生的个性,以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在和谐教育过程中塑造学生个性的途径
1.在和谐教育实践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个性,需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潜能,铸造了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就必须且必然地要关注人所具有的个性差异,因此,和谐教育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人本化教育,促使学生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潜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人生的理想价值。在和谐教育实践中面对学生个性化差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个性”是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它鲜明直接地体现为人的独特性,而“独特”本身就会有“不同”“差别”“突破”“超越”之意,表现出与创新相同与相似的目标和含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孕育创新,个性就是创新。
2.在和谐教育实践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个性,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能力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特色教育方式体现了和谐教育中个性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和谐教育实践过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化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材施教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条件下,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够沿着自己独具个性的发展道路获得身心、智力、情感、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并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使自己能够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使自身继续获得更高程度的发展,是人实现自由发展的保证。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能力需要在和谐教育过程中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创建个性的氛围。和谐教育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下面三个内容:一是平等。即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都要有主人翁意识,平等相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有能力的.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应该得到尊重。二是民主。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民主,遇事多协商。教师应能理解学生的需要,热情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嫩芽。三是信任。教师应树立人人都有创造力的观点,自觉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和培养者。总之,只有通过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能力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热情保护学生,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在和谐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理念表现为:一方面,正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潜能;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能力。最终使和谐教育成为以人为本,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取向,在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与全面统一发展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和谐发展的教育。
[1]黎蓉.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J].成人教育学刊,2001,(3).
[2]谢玉亮.个性化与团队精神[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3).
[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1,10.
[4]李秀娟.和谐教育之内涵[J].现代教育论丛,华南师范大学社科处,2007,(3).
[5]王宗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创新的使命与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2003,(4).
[6]李国华,伍小青.学校实施“和谐教育”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切入点[J].中国教育学,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