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之路

2013-08-15◆王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工程师课程体系工程

◆王 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形势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强国开始向科技创新型制造业强国转型时,企业需要大量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质量、应用型科技人才,因此,教育与产业的对接迫在眉睫。高校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已达1000多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全国的工程科技人员总保有量也超过1400多万,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

一、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弊端

面对21世纪快速而巨大的变化,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具体制定了新的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

(1)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5)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7)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10)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11条评估标准可认为是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根据这11条评估标准,在笔者看来,可以总结得出现代工程师应具备以下五点基本能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2)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3)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力;(4)领导能力;(5)终身学习能力。

然而,纵观中国工程教育,现有的注重科研的教学模式,外部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企业注重既得利益的经营模式,让我国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病:

1.高校人才培养方面

(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在高校的教学内容上,教材和课程内容相对滞后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显著问题。相关产业发展快没有带动专业学科的发展,技术创新理念、要求等外部变化没有能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2)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扩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以大班形式的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追求规格化和程式化,缺乏启发式、研究式和自由式教与学的氛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很难在课堂中得到体现,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新环境。

(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理工,轻人文。高校工程教育教学大多倾向于重视技术理论的系统讲述,授课内容基本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本课程相关技术的经济分析和市场需求分析等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产权、经济效益等方面观念淡薄,难以适应当代企业创新。

(4)专业教师队伍重科研、轻教学。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在提倡科研,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教师认为本科学生没有研究能力,而对本科教学活动敷衍了事。

2.外部社会环境

(1)企业对创新能力要求高,与大学的教学内容难以对接。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然而相对固定和规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导致企业的创新成果难以反映到大学教学内容中,或者难以在大学教学中有目标的为企业创新服务。

(2)企业注重既得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企业对技术创新往往局限于满足当时的个案需求,企业人员基本不了解、或者很少了解高校课程体系中对技术趋势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

二、工程教育的改革之路

我国市场经济能否转型成功,企业能否实现结构调整的关键在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成功与否。而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着眼于大学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工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工程师的后备人才,而真正的工程师应该在学生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一定条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时铭显认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师“毛坯”,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异议,但实际上没有去深入研究与真正认识清楚什么是一名现代工程师所需的知识基础与能力训练所包含的内涵,在学校教育阶段这二者究竟应做到什么程度。所以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突出工程特色不够,重视了基础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却严重地忽视了工程实践训练和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日益削弱,重理论轻实际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企业界的关注与忧虑。”根据工程教育的根本实施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遵循工程实践特征,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

(1)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有教学观念上的改革,要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大班式填鸭式教学”的传统观念,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的新观念。所以,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主动学习”。

在教室内,采用边讲边实验边讨论的灵活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动者”。

(2)在教室外,利用最为便捷的信息工具——互联网,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学容量和质量。

(3)重视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将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结合某个实际项目或实验,把学生组织在若干小组内,让学生自己合作去完成该项目,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横向思考、学会联系实际地学习、学会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学会处理好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学会团队合作工作的配合等。这些项目不是去替代课堂讲授,而是相辅相成,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有促进作用。

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2.探索工程教育规律,重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

工程教育既需要有坚实的数理科学基础,但同时也需要工程实际方面的训练;既需要学习专业知识的内涵,也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的外延。所以,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把这几方面适度地有效地结合好。针对现行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设置过分侧重工程科学知识,轻视工程实践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忽视社会人文、经济环保等方面知识这个特点,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改革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合理地增加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工程实践内容以及企业文化、职业规划等文化素质课程;第二,加入学生在企业的工程实践学习计划。

3.把握工程教育未来方向,改革培养模式

考虑到社会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也必须多样化,并且可以灵活“转轨”。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的需求,灵活的校企合作形式应运而生。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注重强强联合的多赢效应。学校完成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基本工程能力训练,通过校内的多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思想和素养。企业则利用产业和工程实践优势,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企业和高校的联合作用更体现在产业关键技术和难题的共同探讨和研究,在技术攻关的基础上实现科研和教学的双突破,保证了教学内容紧跟产业和时代步伐,知识和实践内容源于产业,创新成果则反哺产业发展。

4.强调工程实践能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工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教师本身缺乏工程背景等这对我国的工程教育是很不利的。因此,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工程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鼓励青年教师与企业的项目合作,让青年教师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将在企业所获得的经验融合到课堂教育中;(2)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指导学生。针对企业师资力量,不仅仅是单纯的授课或实践指导,需要在整个培养过程开始前,请这些企业老师到学校进行一周左右的统一培训,并为每位企业老师配备校内助教,使得企业老师能够了解学校的培养体系,减小学校和企业培养之间的差距。此外,持续引进海外归来的青年博士充实到青年教师队伍中,将国外先进的工程经验引入到学校的工程教育中来。

5.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重视工程教育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为保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校的工程教育不仅要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且要重视工程教育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完整的规章制度是工程教育的质量保障。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例如,校企合作制度、学生评优评奖制度、教师培训及奖惩机制、评教制度等。

6.顺应时代要求,关注工程师的继续教育

面对全球经济与科技的多变快变性,工程师在大学所获得的专业知识的可用寿命将会缩短,职业也会多变,于是,继续工程教育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大学应与企业界密切合作,采用灵活多样方式积极参与继续工程教育,反过来对本科工程教育的改革与提高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当然,企业在面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时,应提出合理的呼声与建议,搭建好学校、行业之间的“立交桥”,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多元方式。例如,企业办专题学习班,聘请学校教授讲课等,真正发挥企业作用,同时更要不断探索高校工程训练新模式,开发高性能、高水平的先进工程教育装备,促进工程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推动高校工程教育发展。

总而言之,工程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它需要考虑到政府、行业、企业、大学、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以及与各方面的协调。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社会各界需重视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调整大学教育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与企业界的关系,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

[1]百科名片.卓越工程师[EB/OL].2012-4-1.

[2]时铭显.加快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 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6):9-11.

猜你喜欢

工程师课程体系工程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青年工程师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子午工程
工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