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同课共构”教学活动研究——谈追求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2013-08-15山东省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田蕾
山东省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 田蕾
“聚焦课堂,同课共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由同集备组的老师们一起备课,共同探讨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设计,然后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从中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从而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本次活动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
本次“同课共构”的内容是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的复习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能够注意到使课堂生活化、深度化。例如:当对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进行了简单的复习之后,我加上了一个“show your own ideas”的环节,让学生用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if条件状语从句的练习。如What will happen if you get up late/ifyou are late for class….在这一环节里,我先让学生们自己想,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再让学生个体举手展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展示的同时,我兼顾到了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余文森教授曾说,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因此在后面的生成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 “Discussion”,其中包括:Don’twear jeans to school;Don’t play your mobile phone in class.我在课上把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应不应该这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既是本课思想教育的一个升华,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创造出更智慧的火花。“生活即教育”。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多和生活联系,就能使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就能让课堂更具有生活化,更有深度。
2.对现有教材进行有效整合
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师认为教材就是课程,紧扣教材、全面落实教材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片面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全面理解课程的含义,大胆整合教材,实施有效教学。刘道义老师也指出:“教材不应该成为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教材不是圣经;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我在这一点上也深有体会。
3.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同课共构”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教学研讨模式,在共同集备、探讨教材的基础上再达成共识。“同课共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例如:在复习定语从句的时候,我只涉及到了普通的从句是:肯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三种情况,而随后同组另外一位老师上本节课的时候,就对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就这样,在同集备组全体老师的协作下,集中回顾反思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对比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修正失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相应理论进行研究与重构,形成一种比较适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了由感性体验到较为系统理性认识的提升。
本次活动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成功与变化,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3.1 课上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情形,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也让学生展示,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们提供机会和舞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 “活动”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3.2 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文本中潜在的情感因素与文化信息
挖掘课本中的情感因素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关键,同时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在“知”和“情”两方面跟上时代的潮流,富有时代的气息,应该更加重视发挥情感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影响,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促教,使语言学习和育人过程“润物细无声”。
3.3 可以适当的对于现行使用的教材进行有必要的整合和改动
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所处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所起到的真正作用。
4.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经历了本次“聚焦课堂,同课共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之后,我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使自己在教研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王鲁豫.走进名师课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