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诗鉴赏主要失分原因探究
2013-08-15司尚羽
司尚羽
写景诗在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热点之一。诗人往往借景物洗涤世俗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这种无形的精神作用对后人的巨大影响,促使景物诗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大。高考写景诗的命题角度从1985年的知识型客观题发展变化到现在的能力型主观题,现在鉴赏重点基本在意象、意境、情感、手法及炼字等方面,借以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判断、概括及综合表述能力。从近年全国各地的考题来看,诗不太难懂,但因含蓄增加了解读上的难度:训练及考试时,学生失误频频,得分率很低。
一、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对戴叔伦《兰溪棹歌》的赏析)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诗歌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病例1:作者借助一弯凉月、清澈的溪水、夹杂着花香的桃花雨以及蹿出水面的鲤鱼,勾勒出一幅秀朗、澄澈、生机勃勃的山水图,表达了作者欣快、欢畅的心情。
病例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学生谈到了意象和情感,貌似大体不错,其实不然。题干问的是“诗歌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关键是“怎样”二字。依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达”,而不是“表达什么”,“怎样表达”是说作者通过哪些意象、借助何种艺术方法、技巧及手段去表达的。
二、缺乏具体分析,笼统空洞,浮于表面
病例3:借助凉月、清澈的溪水、香雨及跳出水面的鱼这些美丽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愉快、欢畅的心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病例分析:在这份答案中,学生谈到了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查考的知识点基本上无一遗漏,似乎较完美,实际不然。学生在回答“怎样表达”时,只简省地提了“凉月、清澈的溪水及跳出水面的鱼”等意象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些抽象的术语,缺少意象和手法内在联系的分析,如同只有论据和论点而缺少论证过程一样,这样的赏析使观点与例子油水两分离。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术语基本可用在所有写景诗的鉴赏中,这样的答案太过笼统,有套用之嫌。而这正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失分原因之一。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艺术技巧的能力。依题干要求,学生应该答的是“凉月、清澈的溪水、香雨以及鲤鱼”等意象“怎样”表达了“欣快、欢畅之情”,重点在意象、艺术技巧及内在联系的分析上。前者的回答明显偏离,而后者的答案没有深入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其实诗歌鉴赏题的组织和表达似一篇议论文:先明确论点,然后用合适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加以证明。论点就是题干要求回答的内容,而例证和论证方法也是支撑论点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一定要仔细审题,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答案,另外还要“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只有这样答案才能透彻深入。
下面来看两个较好的赏析实例。
优秀答案1:本诗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前两句先描写秀丽如眉的弯月和水清如镜的静景,再描写香雨的淅沥声和鲤鱼跳动这些动景,动静结合,画面澄澈而生动;通过借助这些美丽的景物,刻画出一幅秀丽、生机勃勃的山水图,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欢快、愉悦的心情。
优秀答案2:本诗主要运用了比喻和视听结合的艺术手法,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先仰视天上秀丽如眉的弯月,再俯视地上清澈如镜的的溪水,描绘出山水的秀美。后联通过嗅觉、听觉,描写了雨的芳香和鲤鱼富有生机的跳动,整首诗视听结合,使画面美丽而动感,表达了作者欣快、欢畅之情。
三、不顾整体,随意联想(如对王质《山行即事》的赏析)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鸟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问:“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病例1:尾联运用了夸张、衬托的修辞手法,描写作者面对自然,不愿说话,借酒浇愁,沉醉三天不醒,借以表达自己因漂泊在外引起的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和愁苦之意。
病例分析:该生在答题时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随便联想,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该生大概看到“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中“酲”想到作者醉酒了,又由醉酒想到作者是“借酒浇愁”;加上首句中“浮云”的意象又联想到“漂泊”,进而又想到“思乡之情和孤独和愁苦之意”,但通观全文,没有谈作者漂泊在外,思乡之情也就无从产生。其实尾联紧承前文风雨后明净、清丽的自然美景,进一步含蓄表达自然景色的魅力之大:美丽的山色不动声色就把自己从酩酊大醉中唤醒了。而学生没有品味出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只看到局部就大肆任意发挥,随便联想,使分析离谱走调,偏题也就在所难免。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及情感解读的能力。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不能信马由缰,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对词语内容理解正确;没有对词语的正确解读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解读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时眼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兼顾全篇,胸有全局。
该生若看到颔联和颈联中荷花飘香、清风吹袖、喜鹊欢叫、鸥鸟戏水等描写,就会感受到画面之美。从这个整体感受出发,再关注尾联,就能正确把握和理解句义,答案不难得出。如果不能在整体上斟定字眼,不能从景物描写中体会感情,而是随意联想,就会走样。
优秀答案:“尾联运用了拟人和烘托的手法,表达了对山色美景的喜爱之情。山色本来不会言语,而尾联把无声的山水看作是能言语而不言语的人,虽然不发一声,但其内在强大的魅力已经把沉醉中的自己唤醒了,使山水的美丽形象生动可感,也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风雨前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总之,学生赏析写景诗时往往不去认真揣摩诗句内涵;加上积累少、认知不深,缺乏对诗歌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同时经典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这一切都增加了解读的难度,鉴赏时容易牛头不对马嘴,或者浮于表面,或者随意化,或者格式化、生硬化,把鉴赏术语当万能钥匙,盲目照搬,或者把积累的意象随意联想,天马行空,造成答案肤浅,离题万里,或缺乏个性,这只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厌倦,虽辛苦答题但得分不高。
因此,赏析写景诗除注重日常积累外,还要认真审题。千万不要戴有色眼镜读诗,不要绞尽脑汁发掘偏离诗歌本意之外的见解,而应真正深入到诗中,认真揣摩诗句本身表达的情感态度,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谢榛说过:“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诗歌欣赏的综合素质,从而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