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2013-08-15江爱霞
江爱霞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江爱霞
教育学明确指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更是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然而,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能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的又有几人?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转变观念,没有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生依然只是单纯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应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灌输“假如我是老师”的理念
我认为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做学习的主人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学生有了一种“我是老师”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责任感后,不仅有了对该学科的兴趣,还会千方百计地去探索。他们的学习状态也将会从被动地“要我学”变成主动地“我要学”,这也是所有教师希望看到的效果。
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可以改变提法,将“预习”改成“备课”,可以这样说:“请同学们备好某课。”学生头脑中有了“我是老师”这一理念,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准备。对于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一定会通过翻查工具书加以解决,课文的内容、脉络、结构、主旨等,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无论正确与否,每一项都会有一个他们自认为合理的解释。为了能在课堂上,表现从容,课下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课堂回归为学堂,让传统的一言堂变成高效的群言堂。教师应该和同学们经常换位,即某位同学走上讲台做“老师”,而老师则走下讲台,坐在学生中间做“学生”,和大家一样举手发言,对台上的老师质疑问难。教师和学生的这一换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对老师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考前复习时,依然给学生灌输“假如我是老师”这一理念,一改老师带领学生复习的传统做法。“真老师”只指定复习范围,让“假老师”对范围内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课堂上让一位或多位“假老师”讲解其对知识归纳总结的情况,在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要鼓励同学们勇敢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的被激发,成绩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运用智慧,巧妙地做好教学设计,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认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首先体现在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当然,多维互动不仅仅是为了课堂的热热闹闹,更多的是以 “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为目的。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智慧,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求知特点和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做好教学设计,让学生不断掀起头脑风暴,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思维创新的意识,课堂的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比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用时二十分钟,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毕竟,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地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高效课堂还应该是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课堂。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充实以及富于创造性的重新建构,使得学生有更多思维和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在教学评价上,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关爱学生的个性发展,大胆肯定学生感受和理解中的闪光点,引导大家课后去深入思考探究,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思维得到延续和发展。好的课堂教学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自主意识,适时把握学生思考的亮点,促成新的知识能力生长。
三、研究教材和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界定“三讲”与“三不讲”
目前在教育界形成共识的“三讲三不讲”原则,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贯彻,这其实是教育常识的回归与复苏。所谓“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点;“三不讲”,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教师的备课任务,实际上就是研究教材和学生,在教学内容讲与不讲的界定上,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学生的接受心理也同样有一个度,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这方面的备课水平,直接决定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质量。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应该是以努力完成预习任务为前提的课堂交流与思想碰撞,而听说读写四大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以教学元杂剧《窦娥冤》为例,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一些文学和史学方面的常识;二是了解剧情以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三是反复诵读课文,培养一定的语感,为课堂深层研究打基础。这三方面,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让组员互相监督来达到预习目的。这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也解放了教师课堂系统讲授的累赘。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以预习收获为基础,采取阅读和交流(生生交流以及师生平等对话)的基本学习方法,深入品味剧本语言,感受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我再抛出一二个精当的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关汉卿的时代局限性体现在哪里?中国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异同点有哪些?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到何种程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方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基础积累和能力提升方面,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有针对性的讲,讲课文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给学生自主支配时间也多了,课堂的效果也就好起来了。
课是要讲的,不讲不成课。但怎么讲?讲多少?这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课堂的本质在“学”而不在“讲”,要把时间留给学生学。当然,“讲”也是学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成为唯一的甚至主导的方式。学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大力提倡。作为教师,要始终坚守这一点: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不是讲知识,而是引导、组织学生学习。只要我们能正确把握好“讲”与“不讲”的尺度,语文课堂的春天就会来到。
湖北宜昌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