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仪与其塾师山本宪

2013-08-15吕顺长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日文山本夫子

吕顺长

(四天王寺大学 人文社会学部,日本 大阪5838501)

一、引言

广东佛山市康有为故居所陈列的“康有为族谱世系表”中,与康有为同辈者有四十余人之多。这些人的事迹,虽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由于近年新史料的发现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其中部分人物的面目逐渐被还原。本文所要着重介绍的康有仪便是其中一人。

有关康有仪的研究,相对较早的有孔祥吉《康有仪出卖康有为——康有仪〈致节公先生函〉疏证》[1],该文主要以康有仪《致节公先生函》为依据,梳理了康有仪“不念骨肉之情,向当权者投递密信,罗织罪状,必欲置有为于死地”的缘由和经过。最近则有吉田薫《康孟卿の翻訳作業とその周辺―戊戌政変から『清議報』刊行までを中心に―》[2]、拙文《康有儀の山本憲に宛てた書簡(訳注)》[3]同《〈佳人奇遇〉并非梁启超所译》(东亚文化研究,2013 年,创刊号)等。吉田薫论文主要根据高知市立自由民权纪念馆所收藏的康有仪给山本宪的书信①,对康有仪在《清议报》所做的翻译工作等进行了介绍。拙文《康有儀の山本憲に宛てた書簡(訳注)》对上述康有仪书信进行了解读、翻译和注释。《〈佳人奇遇〉并非梁启超所译》则根据康有仪书信中有关翻译《佳人奇遇》的记载,以及通过对译文所作的分析,指出该小说为康有仪所翻译,从而否定了学界向来所认为的《佳人奇遇》为梁启超所译的观点。

本文着重根据康有仪的书信等史料,对康有仪与其塾师山本宪在1898 年前后所作的交流作一考察。

二、康有仪赴日及入山本宪私塾

康有仪的出身、赴日动机和时间、结识山本宪的经过等,在其写给山本宪的书信(编号C111)中有比较具体的记述。书信虽略长,但非常重要,故全文引用如下:

弟子康姓,名有仪,字羽子,号孟卿,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也。先祖②曾官广西巡抚,先父曾任浙江道员,从弟长素现为工部主事。弟子向以体弱多病,自少失学,言之可愧。加以家国多故,因流连于山水间,近且飘泊四方,不知世事。去年母病妻亡,伤悼之余,郁而生病。从弟长素之门生来贵邦游学者十余人,闻而邀弟子为东洋之游,冀转换水土,以为养病之助。弟子行年四十,无用于世,何惜其余生。然上有老母,下有子女,亲友皆以是为请,因借出游以为排遣,于正、二月间由上海而之神户,藉得观光上国,亲睹文明之盛,政治之佳,妇孺知学。弟子虽近入木之年,日暮途远,不觉心怦怦动而欲有所学,学而有所传焉。弟子性甘淡泊,向少交游,此来自到神户之日,即与贵邦人士同居( 到神户未见一清商也,所见者三二士人耳) ,于今已六阅月矣。惟是往来朋侪,颇形征逐,而劣多佳少,转寓者屡,亦无裨益。而桥本氏③向为敝局大同译书总事,近且为《东亚报》④译文译书,一切甚忙,无暇教导,因以弟子转荐于夫子之门,幸蒙纳焉。日前舍姪介甫⑤来大阪,一则欲聆夫子之教训,并荐弟子于门墙,一则欲见孙氏⑥为弟子得官许证之件。而孙氏以携汪、嵇⑦) 入东京,当时不遇,至有今日之事,及明日之传。敝邦商人不学,势利是趋,弟子向颇鄙恶之。今夫子已为弟子亲往先容,弟子虽有信返神转托,不力而得。然夫子已劳步而订为下午以见之约,则弟子不能眠坐以待也。不得已之情,敢为夫子告之。( 若得夫子飞一邮便与孙君,谓康孟卿一时忙急而归神户,谓明早可来云云,以缓之亦妙。) 夫子推待之情之厚,弟子敢以家世行历略言一二,余未多对一人言之也。即如桥本氏之密迩,亦略知其一耳。弟子自先祖父弃卷,家事日落。且在旅途,又畏应酬,养病之身,又须读书,故匿迹以避神户之人。幸为秘之。

由此可知,康有仪是在已先期赴日的康有为弟子的邀请下,于1898 年正月至二月间赴日的,其目的则是“转换水土以为养病之助”。赴日当初,似寄居桥本海关家[4]。精通汉学的桥本海关除担任过上海大同译书局总事、神户《东亚报》翻译外,还曾担任横滨大同学校日文教习和《清议报》翻译。康有仪在赴日前似已与其认识。后来,在桥本海关的推荐下,康有仪从神户来到大阪,进入山本宪所创办的位于大阪市东区谷町一丁目的汉文私塾“梅清处塾”。至于康有仪进入山本宪私塾的时间,根据上述书信作成于来日后约6 个月这一记载,结合对其他书信所署日期的分析,可知其大致在1898 年7月左右。

三、师从山本宪学习日文汉译

山本宪,号梅崖,字永弼,1852 年出生于日本土佐藩高冈郡。其祖父山本澹斋系当地著名儒学者,曾长期任藩学“名教馆”之“学头”,父亲山本琏也曾任同馆助教。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据称山本宪三岁开始学习《论语》,八、九岁就已能读懂汉文。1865 年入藩校“至道馆”,师从伊藤山阴等学习《资治通鉴》《易经》等。1868 年入土佐藩洋学校“开成馆”学习英语,1871 年进入东京“育英义塾”。1874年入工部省任电信技师,数年后以“不屑区区从事末技”而辞职。1879 年开始先后任《大阪新报》《稚儿新闻》《中国日日新闻》《北陆自由新闻》的记者或主笔。1883 年辞去报社工作,于大阪开设汉学塾“梅清处塾”,并在私塾教学之余,作为自由党党员继续开展言论活动。1885 年,参与大井宪太郎等自由党左派所策划的“大阪事件”,起草檄文《告朝鲜自主檄》,以“外患罪”入狱,1889 年因宪法的颁布而被恩赦释放。以后主要致力于私塾的经营,并继续关心政治。曾于1897 年来华游历,与汪康年、梁启超、罗振玉、张謇等均有接触。后移居冈山牛窗。昭和3 年(1928)去世。著作有《文章规范讲义》《训蒙四书》《史记抄传讲义》《论语私见》《燕山楚水纪游》《梅清处咏史》《梅清处文钞》等[5]31-32。

山本宪的汉学塾主要招收日本学生,所教内容以汉文为主。但如上述注释中所示,从1897 年开始,包括后来的康有仪在内,私塾也陆续接受了数名中国留学生,他们所学的则主要是日文和日语。如汪有龄和嵇侃二人从山本学习日语虽仅三、四个月,但二人均“语学大进,可刮目”[6]3295,至三月中旬已是“操语甚熟”[6]3300,可见两人为进入专门学校学习,主要随山本学习口语会话。而康有仪则与汪、嵇二人不同,他赴日后似乎并没有进入专门学校学习的计划,而是受桥本海关等人的影响,希望能读懂日文并从事日文汉译工作。

康有仪随山本学习日文汉译的情况,在康有仪书信中有较多的涉及。试举一例,从中可窥师生间学业授受状况之一斑。

弟子原欲译报,俾知时事,暂( 疑“渐”之误,笔者注) 次读书,以增广见识。然每句中之虚实活字可解,其助字及语尾变化、一定之例不可解,则每句中凡有此类者,茫如捕影,叠句固是追风,章节稍长,则有望洋之叹。故搁笔一月,将译文改削剖注处,潜心玩味,头绪繁数,未得其源。因沉深以思,非多购文典备查,不能真知灼见。然每句中之助变,割之不断,亦不可查。( 孙君实甫送弟子《言海》一部,及自购《日本大辞典》、《帝国大辞典》〈落合直文·大槻文彦〉各文典。用之不着。) 再次以思,非攻破一书,亦属一知半解,且无以及其次。因日前择其普通浅书之四种,请示学习。承谕以《普通国语》为稍可,然每句中有助变或假字之有意义者,颇难索解。敢求夫子将此国语,倣《假名交文典》之例,可解者注一汉字,无意者以△☆◎注之,每日赐一二篇,俾弟子读而译之,以作日课为恳。所稟商之处,不知合否? 伏乞训示。⑧

此书信作成于1898 年9 月6 日,距康有仪入塾约两个月。由此书信可知,康有仪在入塾不久就开始试着翻译日本报刊,然而对接触日文不久的康有仪来说,日文的助词、词尾变化以及一些惯用句等,均是翻译时的难点,因此“每句中凡有此类者,茫如捕影”。再如,康有仪在7 月23 日作成的书信中,亦有“曾见之熟字语尾,揣摩日久,尚与文意相背,其愚可愧!”⑨的感叹。在此情况下,康有仪不得不暂时停止翻译,专门对塾师山本在其译文上所作的“改削剖注”进行“潜心玩味”。同时还购买各种文典,以作备用。尽管如此,对许多日文文法还是一知半解。在山本的指导下,康有仪决定攻读日文《普通国语》一书,并请山本对书中日文假名文字进行标注,“可解者注一汉字,无意者以△☆◎注之”,每日标注一二篇,康有仪依此进行阅读并试着翻译。

在私塾学习期间,康有仪不仅得到了塾师学问上的指导,还得到了山本宪及其家属的细心关照。山本家人不仅常送来瓜果,在康有仪身体不适时还专门为其调制饮食,师生两人还时常在傍晚至河渠散步,在外出郊游时山本宪对体弱的康有仪更是关怀备至。在许多书信的字里行间,无不能体会到康有仪对山本的感激之情。

四、康有仪、山本宪与《清议报》的关系

众所周知,1898 年9 月21 日发生“戊戌政变”后,维新变法派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相继逃亡日本。12 月,在冯镜如等华侨的资助下,梁启超任主笔的《清议报》在横滨创刊。鉴于报刊初创时缺少人手,加之康有仪来日已近一年,且正在山本宪私塾学习日文汉译,故梁启超等人专门邀请康有仪前往横滨负责《清议报》日文翻译稿的组稿和翻译工作。

在此背景下,康有仪于1898 年12 月4 日离开山本宪私塾,此时距《清议报》预定创刊时间12 月23 日已时日不多。康有仪赴横滨前后的状况可以从以下信件中得知。

四日叩辞后即抵神户,值井上君归塾之便,呈上乙函,谅邀赐览。翌日即由神户搭天津丸往横滨,已于七早安抵大同学校矣。舍弟长素留滞湘( 箱) 根,卓如则于今日始由湘( 箱)来滨。面时当将临行奉委各节告知,当由彼专函奉覆也。弟子初到,公私交集,故未及即行修函奉候,伏乞原恕。此间拟创日旬两报⑩,大略下周刊行( 在七八日内) 。弟子前承译旬报,每旬一万五千字,即一月四万五千字,酬金十五圆。蒙代请冈山君翻译,伏乞告知于《朝日报》、《日本报》( 弟子在塾时,夫子每以此二报见示,甚佳也。) 二种内择要译之,其第一期能如数于七八日内付到此间弟子手收,以应其刊印之期,固所幸也。若不能如数,或先交一万字亦可。冈山君如未到塾,敢求函催,万一未来,则乞夫子或于馆政之暇代为草译,以应酬之如何? 专此,敬请夫子大人福安。弟子孟卿谨稟。十二月八日由大同学校发。

此书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议报》创刊当时紧张繁忙的工作状况。虽然《清议报》创刊在即,但其所需的约一万五千字日文翻译稿尚未有着落,康有仪只得仓促委托山本宪私塾的学生或山本宪本人代为翻译。尽管这样,创刊号以及创刊初期的日文翻译稿仍字数不足,康有仪不得不在向他人约稿的同时,亲自进行翻译。在此背景下,康有仪翻译了东海散士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并在《清议报》上连载。有关《佳人奇遇》的译者问题,笔者已有专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受康有仪的委托,山本宪私塾的学生为《清议报》翻译了不少文稿,山本宪本人还为报刊专门撰写了一些文章。由于《清议报》的译文大多不署译者名,究竟哪些译文出自山本私塾学生之手,已很难一一确认。但也有一些署名的译文或文章,如《清议报》第2 期有片冈鹤雄译《俄法同盟疑案》《极东之新木爱罗主义》,第3 期有同为片冈鹤雄译《大阪朝日新闻廿四日至廿七日杂报》《东京日本报自廿三日至廿五日杂报》等译文,《清议报》第2、4、5 期连载了山本宪《论东亚事宜》的论文,其中第2 期署名“梅崕山本宪”,第4、5 期署名“梅生”。片冈鹤雄,本名片冈敏,字求之,雅号闲来,明治8 年出生于备前国邑久郡朝阳村○1。此外,从康有仪书信C127 所示支付翻译稿费可知,片冈鹤雄为《清议报》翻译约至1899 年3 月。后来,由于山本私塾学生译文的质量有时未达要求等问题,报馆专门聘请了古城贞吉从事日文翻译。

以康有仪为媒介形成的山本宪与《清议报》的关系,除上述山本宪师生为《清议报》提供译文或文章外,还可举出数例。一是山本宪梅清处塾自《清议报》创刊开始,一直是报刊于大阪的代派处;二是康有仪曾经力邀山本宪前往横滨掌教大同学校,并为《清议报》提供稿件,只是由于山本不愿放弃私塾未能前往;三是山本宪与梁启超等《清议报》的主要人物均有所交往。限于篇幅,不作详述。

五、山本宪对维新变法派的支援

康梁等人逃亡日本后,山本宪从康有仪处及时得到了他们的活动信息,并设法对他们进行支援。

据《梅崖先生年谱》所载,山本宪为支援康有为等人在日本的滞留及活动,分别于1898 年9 月27日至10 月5 日、同年10 月下旬至11 月4 日、1899 年3 月14 日先后前往东京。前面两次在东京的活动虽无具体记载,但从康有仪书信C113、C114、C115 的收件人住址看,山本于1898 年9 月27 日至10月5 日在东京的住处是小林樟雄家,而小林樟雄正是曾因“大阪事件”与山本一同入狱又同时被大赦的人物,两人私交甚密。山本可能是希望利用此时正任众议院议员的小林樟雄在日本政坛的关系,设法给康有为等人提供帮助。第三次即1899 年3 月14 日的东京之行,则是接外务省来电,前往面见外务书记官樽原陈政。鉴于山本宪与康梁等人的关系,日本外务当局试图通过山本宪说服康有为、梁启超、王照三人离开日本,而山本则以“穷鸟入怀,猎夫不忍杀之”而拒绝。后来,山本将这一消息通过康有仪传达给了康梁等人,最终康有为从日本外务当局领取一万五千日元旅费离开日本,而梁启超和王照以旅费少为由继续滞留日本[5]31-32。这一经过在康有仪书信C128 中也有所提及,不妨摘录如下:

舍弟长素辈出游欧米,辱荷竭力周旋,感不可言。舍弟尚能纳劝,可言听计从,若他人(指梁启超和王照,笔者注) 虽可推诚与谋,然难必其从我也,况其中有委曲难言之处耶。日昨凿而言之者,恃师弟情逾骨肉,可尽其言耳。夫当局者迷( 指王梁而言) ,而我夫子之欲终成此美举者,固有所卓见,不忍坐视。亦以旧交之故,而情义兼尽,竭力为之耳。其亦庶尽其道已耳,遑问其他哉。忆当日夫子之言,曰若长卓二子外出远游,则我辈当力任教育周旋,弟子之事可极力谋之云云。善始善终,大可感矣。无如其他人者,则言不听计不从也。设他日出境,一毫不拔,莫我怪也。余亦已推诚相告,亦尽其道已耳。

康梁等人逃亡日本不久,山本宪还作为发起人组织设立了以“扶植清国,保全东亚大局,加深日清两国人之交谊,以通彼此之气脉”为主旨的“日清协和会”。据《日清协和会趣意书·规约》所记,任该会干事的是泉由次郎、鹿岛信成、山本宪、山田俊卿、牧山震太郎等5 人,评议员有伊藤秀雄、逸见佐兵卫、萩野芳藏、柏冈武兵卫等11 人。该会成立不久,不仅梁启超曾致书山本宪表示祝贺和感谢,康有为也曾于1899 年3 月2 日所作的《答山本宪君》一诗中称:“高士山本子,遗经抱嚣嚣。吾兄从之游,陈义不可翘。慷慨哀吾难,奔走集其僚。哀我北首望,瀛台囚神尧。齐桓能救卫,我欲赋黍苗。渊明咏荆轲,我闻风箫箫。感子蹈海情,痛我风雨倐。”[7]表达了对山本所作努力的感谢。

为援助康梁等人,山本宪不仅亲自奔走,而且还通过康有仪建议他们直接求见日本政界要人。如康有仪书信C157 载:“所嘱应见各要人,如谷公及小林曾根诸君,弟子辈稍暇即当分别求见,以冀有济。”谷公即时为日本贵族院议员的谷干城,小林可能就是上述小林樟雄,曾根为曾根俊虎,都是当时被认为是中国通的日本资深政治家。

六、结束语

在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史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力相比,康有仪可以说是不甚重要的人物,其与山本宪的师生关系及种种交往更是鲜为人知。但是,由于他与康有为的亲缘关系,加之先于康梁等人到达日本,使他很快成了逃亡日本的维新派人士与日本人接触的中介桥梁之一。他不仅直接参与了《清议报》的创办,专门负责日文译稿的组稿和翻译,还通过自己与山本宪的师生关系,使康梁等人赴日不久就结识山本,并获得山本的援助,进而通过山本扩大在日本的活动范围。虽然山本宪援助康梁等人的动机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康有仪在两者之间所起到的作用已逐渐清晰。

另外,康有仪于1900 年1 月5 日离开横滨回国,回国后与山本宪尚有几次书信交流。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细介绍。本文所引用的部分康有仪书信,笔者在日本虽已发表译注稿,但在中国国内刊物上,尚属首次引用,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

本文为笔者所参加的“『山本憲関係書簡』に残る康有為の従兄康有儀等の手紙からみた近代日中交流史の特質”( 基盤研究( B) 代表者名 吉尾寛 2011 年~2015 年) 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高知市立自由民权纪念馆所收藏的《山本宪关系资料》中,含有康有仪给山本宪的书信85 封(编号为C66、C111-C194),均由山本宪后人于2006 年所提供。现已由高知大学吉尾宽教授负责组织相关研究者对这些资料开展专门研究。笔者为研究成员之一。

②先祖:康国器(?-1884),曾历任福建省和广西省的布政使、广西省巡抚等。

③桥本氏:桥本海关。

④《东亚报》:1898 年6 月创刊于神户,旬报,每月逢一日发行,“戊戌政变”后停刊,至第11 期。创刊人和主编为广东籍简敬可(新会人,字石芗),撰稿人有韩昙首(番禺人,字云台)、康同文(南海人,字介甫)、韩文举(番禺人,字树园)、吴天民(顺德人,字介石)等,外有日人角谷大三郎、桥本海关、大桥铁太郎等任翻译。

⑤介甫:康同文,广东南海人,时任神户《东亚报》撰稿人。其与康有仪的关系,康同文在给山本宪的书信中曾称康有仪为“往夕文友唐(疑“康”之误,笔者)君孟卿”(书信C205),而康有仪则在书信中称其为“舍姪介甫”或“舍姪同文”(书信C176)。

⑥孙氏:孙淦,字实甫,上海人,大阪华商,时兼任浙江留日学生监督。

⑦汪、嵇:汪有龄和嵇侃,1897 年浙江省所派官费留日学生,曾入山本宪“梅清处塾”,1898 年4 月离塾转往东京学习。

⑧康有仪书信C147。

⑨康有仪书信C145。

⑩日旬两报:旬报指《清议报》,日报因预计销售不佳最终未能创办。

[11]高知市立自由民权纪念馆藏《山本宪关系资料》D-13《嘤嘤录》。

[1]孔祥吉.晩清史探微[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吉田薰.康孟卿の翻訳作業とその周辺―戊戌政変から『清議報』刊行までを中心に―[J]. 中国研究所月报,2011,65(10).

[3]吕顺长.康有儀の山本憲に宛てた書簡(訳注)[J].四天王寺大学纪要,2012(54).

[4]桥本关雪.南画への道程[M].东京:中央美术社,1924:144.

[5]山本宪.梅崖先生年谱[M].铅字本.大阪:松村末吉,1931.

[6]汪康年师友书札[M].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M].汤志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387.

猜你喜欢

日文山本夫子
夫子的挑战
螳螂之夜
日文花样
夫子亦“愚”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