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3-08-15王瑞霞张继玉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队伍志愿者心理健康

王瑞霞,张继玉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1 高校心理志愿者的涵义

联合国将志愿者(英文:Volunteer)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无偿和自愿是志愿者活动的关键特点,心理志愿者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的心理志愿者是义务地为受灾民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本文所提的高校心理志愿者有别于一般意义的心理志愿者。

自马加爵事件后,全国各所高校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专业师资投入到学生心理健康队伍的建设都突飞猛进。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名词被不断提出,如班级心理委员、楼栋心理委员、朋辈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保育体系等等。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管理中,因为所属部门不同、名称不同而给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为了更好地对这支队伍进行管理,笔者认为应给他们取一个统一的名字,即高校心理志愿者。活跃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上的学生队伍,虽不一定出于自愿,但他们在为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这样的一批学生统称为高校心理志愿者。

高校心理志愿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生队伍,一般来说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包括班级心理委员、楼栋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成员等。他们都经过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旨在为同学开展“自助、助人、互助”朋辈互助心理咨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沟通师生关系。

2 建设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的意义

高校心理志愿队伍是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育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班级气氛的引导、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 “贴心”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向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使同学习得积极的心理调节技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往往采取教师讲座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宣传,学生接受起来有距离感,很难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通过朋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接受起来更容易。高校心理志愿者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可以发挥贴心姐姐的角色,让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更生动更富有个性。

2.2 促进良好“室风”(寝室风气)、班风、校风的形成

大学时的宿舍人际关系、班级气氛和校风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大学生活质量,高校心理志愿者是一支活跃的学生队伍,他们在宿舍、班级中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室友和班级同学,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同学,以促成良好“室风”和班风的形成,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高校心理志愿者可在班级开展各项活动,适当融入心理辅导内容。例如,高校心理志愿者举行心理主题班会,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班级同学的沟通,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2.3 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强的助推力

高校心理志愿者是一支经过专业心理知识培训的活跃在学生中的同学,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例如心理志愿者,既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又有专门专业的工作组织。他们既有榜样的作用,又具有组织策划能力,可以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紧密联系,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可以通过他们传达到每个同学那里,同时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提供朋辈辅导。

3 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校心理志愿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生队伍,包括班级心理委员、楼栋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成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助推力,但在管理上缺乏系统性、统筹性,比较分散,没有把他们糅合为一股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校心理志愿者角色定位不准确

大部分高校把心理志愿者当做“心理信息的反馈者”,他们的职责主要是“侦查”同学心理状态,并把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汇报给老师。这样的工作性质会影响他们在同学中的印象,而且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说,心理问题的预防比心理问题的治疗更重要。因此心理志愿者的角色应定位为预防者角色,而不是侦查员角色。他们的主要指着应该是心理知识的宣传者、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3.2 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不稳定

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是最近几年才发展形成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中的班级心理委员往往由班主任任命、班长代任等,因此在工作中易出现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履行心理志愿者职责,进而导致不再做心理志愿者的工作。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心理志愿者不是通过自荐、自愿、投票选举等民主形式选出的。这些因素使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出现不稳定。

3.3 高校心理志愿者胜任力有待提高

高校心理志愿者胜任力指他们履行本职工作的能力,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心理学专业,心理志愿者往往由各个非心理学专业的同学担任,他们表现出很多问题,如专业素养欠缺,其专业知识匮乏是普遍现象,工作中遇到问题常会手足无措,在缺乏经验积累的情况下,有些心理学知识常会被误用错用,甚至适得其反。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对心理志愿者的专业培训,但由于资金、人员配备等问题,对心理志愿者的培训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实践体验环节较少。

4 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针对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这支学生队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健康积极的作用。

4.1 通过自荐、竞选和投票等民主方式选拔,建立真正的心理“志愿者”队伍

只有自愿的才是积极的,心理志愿者队伍更是如此。为了让心理志愿者队伍发挥能动性,首先应从选拔这支队伍的方式开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建立心理志愿者选拔制度,通过报名、演讲展示、投票选举等方式选出班级心理委员、楼栋心理委员等。心理协会成员本身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有一定主动性的心理志愿者。要了解选拔出来的心理志愿者的性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和兴趣等。班级心理委员、楼栋心理委员要求性格相对开朗,能很好地与别人沟通交流的同学。

4.2 建立系统的心理志愿者培训机制

心理志愿者队伍的非专业性使得心理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培训机制可以让志愿者初步掌握心理学知识及助人自助的心理技巧,更好地履行心理志愿者的职责。笔者认为系统的心理志愿者培训应包括:心理志愿者制度培训和工作技巧性培训。

制度培训高校可以自行编制《心理志愿者工作手册》,在培训之前发放给他们,使学生们明确心理志愿者的职责,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志愿者专业培训,对他们开展工作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指导。技巧性培训目的在于使心理委员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增强责任感。仅仅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是不够的,当心理委员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仍然可能束手无策,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所以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案例教学方式将更加适合于心理志愿者培训中。心理志愿者在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后,定期的经验交流分享不可或缺。心理志愿者在交流、学习、分享他人工作经验的同时,对自我工作进行不断反思,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3 建立心理志愿者队伍的激励机制

任何组织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对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更是如此。心理志愿者是对心理学感兴趣、有意愿帮助同学的人,他们往往关注内在成长,因此在给予外部奖励之外要更关注他们内在的成长需要,除了通过考勤考核、培训后考试考核、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表现等评选优秀心理志愿者给予物质奖励之外,可以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额外的专业培训等。既重视外部激励又重视内部激励。

在高校使用心理志愿者队伍之际,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志愿者队伍的利弊之处,理智运用该制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工作能力,促进学生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局服务。

[1]张继玉,李稚林.心灵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5-216.

[2]王瑞霞.管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社团管理机制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60-61.

[3]修稳君,张俊.心理志愿者在高校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111-113.

[4]姜丽红,顾艳霞,马先明.朋辈咨询视野下的心理委员队伍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2-123.

[5]董雪,陈莉,刘一蓉.高校心理志愿者培训体系构建的探索与运用——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2,(7-8):91.

[6]张继玉.阳光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育化指导丛书(第六册))[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7]张继玉.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

[8]张继玉.当代青年女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与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7,(5).

[9]张继玉.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8,(4).

[10]张继玉.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11]张继玉,王瑞霞.职业价值观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2,(24).

[12]王建良,张继玉.职业价值观视野下艺术设计生就业工作指导体系的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1,(36).

猜你喜欢

队伍志愿者心理健康
志愿者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