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汤剂煎服方法对药效的影响

2013-08-15钱浩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9期
关键词:武火汤剂质地

钱浩良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苏州215128)

中药汤剂煎服方法对药效的影响

钱浩良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苏州215128)

在中药汤剂煎服过程中,浸泡方法、用水用量、煎煮方法以及服药方法等都会影响到药效发挥,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研究中药汤剂煎服方法对药效的影响。

中药汤剂;煎服方法;药效

中医中药汤剂是中医学的主要用药方式,具有制作简单、吸收快、副作用小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由于中药汤剂的药效容易受煎服方法的影响,煎服不当不仅会影响疗效,甚至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因此,患者必须掌握正确的煎服方法,以发挥中药汤剂的最佳疗效。

1 正确的煎煮方法

1.1 浸泡方法中药多为经过干燥处理的矿物类及动植物,其表面组织因干燥萎缩,直接煎煮会凝固药材表面含有的蛋白质以及淀粉,难以溶解出有效成分[1]。根据调查显示,药材经过适当浸泡后溶解出的有效成分比直接煎煮药材溶解出的有效成分至少多出20%[2]。药材浸泡用水以自然水为宜,冷水浸泡。浸泡时间根据季节与药材的质地决定,以60~120min为标准,夏季温度较高,浸泡时间可适当缩短,避免药材酸败;冬季温度较低,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必要时加温水浸泡,温度控制在20℃以下。根茎类等质地较为坚硬的药材可视情况延长浸泡时间,直至达到浸泡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人因为药材带有尘土、污垢等,便用水进行清洗,这一做法并不可取,药材清洗后会流失掉许多表面辅料以及部分有效成分,若药材为粉末状类,还会引起药物流失,直接降低了汤剂原有的药效。

1.2 用水及用量纯净的冷水是药材煎煮最佳的用水选择,然而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自来水,水厂在进行过滤后,自来水中会残留氯,在煎煮过程中会破坏药材的有效成分,因此建议将自来水煮开放凉后再用来煎煮药材,一方面可挥发自来水中的氯,一方面可降低水中钙离子、镁离子的含量。切忌使用矿泉水等矿物质成分高的水进行药材的煎煮,主要是由于一些金属离子能够直接与药材中的一些成分产生作用,影响药效发挥[3]。

水量是药材煎煮的关键,水量过多,则煎煮出来的药液过多,不方便患者服用;水量过少,则无法彻底煎煮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影响药效发挥。因此,必须根据药材的质地与药量进行水量的增减。一般情况下药材在进行第一次煎煮时水量以淹没过药面2~3cm为宜,第二次煎煮是以淹没过药面1~2cm为宜。不同的药材因质地

不同,其吸水量也有所不同,一般花草类的药材吸水量较大,一些药材加水30min后水位便开始明显下降,必须及时加水后再煎煮。

1.3 煎煮方式大部分的药材煎煮方式为武火煮沸,文火煎煮,过滤药液后加水再煮,煎煮完毕后将前几次煎煮出的药液均匀混合后再服用。然而一些药材因其质地较为特殊,必须使用特殊的煎煮方式才能将其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出来。例如大黄、钩藤等不可久煎的药材,以及檀香、薄荷等通过气味发挥药效的药材,为防止有效成分的流失,可在汤剂煎煮完毕前5~10min放入煎煮;矿石类、介壳类等质地坚硬的药材,必须事先进行捣碎处理,并提前煎煮40min,以确保能够完全溶解出其有效成分;车前子、滑石、蒲黄等药材或容易漂浮在表面,或表面容易刺激人体的喉咙等,或容易粘锅,为避免这些现象,应对药物进行包煎;部分有毒的药材,为减少或去除其毒性,应事先煎煮至少30min;犀角、西红花、人参等药材较为名贵,可单独进行煎煮后再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以免浪费其有效成分;阿胶等易溶、黏性大以及属于胶质的药材,在煎煮过程中容易粘附其它药材或粘锅,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应进行单独加温,溶化后再与其它药液混合。

1.4 煎煮火候在药材煎煮过程中,应注意火候的掌握。煎煮火候一般分为文火以及武火。火力较弱,火势较温和,温度保持平稳状态,使水分缓慢蒸发即为文火;火力较猛,火势较急,温度上升速度快,促使水分快速蒸发即为武火。一般情况下在开始煎煮时用武火,直至沸后再转用文火,火量以保持微沸状态为准,确保水分能够缓慢蒸发,使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出。根据药材是质地决定煎煮的时间,易出气味、属于松软质地的药材可适当缩短煎煮时间,反之,坚硬质地的药材应适当延长煎煮时间。

2 正确的服用方法

除了煎煮方法外,正确的服用方法也很重要。一般情况下,中药汤剂以温服为宜;若为热证则可凉服;若为解表、寒证以及急病用药可热服;若患者服药出现呕吐现象,可在药中添加适量姜汁,或嚼适量陈皮,或直接用新鲜姜片搽舌,再服用汤药,以缓解呕吐症状。

同时,汤剂的服用时间也很关键,人体有其规律的生理活动,病理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因此汤剂的服用时间应根据药性和病情决定。一般情况下汤剂最佳的服用时间为餐前或餐后30~60min,若汤剂为驱虫药,则晨起时服用为宜;若汤剂为安神药,则午休或晚睡前服用为宜;若汤剂为滋补药,则空腹服用为宜。

3 结论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重要汤剂药效的发挥,例如煎煮时选用的器皿、药材煎煮的次数等。因此,患者在进行重要汤剂的煎服时,应充分了解药材正确的煎服方法,以确保药效能够充分发挥,利于疾病的治疗。

[1]杨艳环,赵瑞华.中药煎服方法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02-105.

[2]黃文珍.浅谈科学煎煮对提高中药汤剂疗效的作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9(12):221-225.

[3]罗彩莲.传统中药汤剂与免煎中药饮片的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5(1):72-76.

萆薢——治疗乳糜尿之王

【歌诀】

乳糜尿王属萆薢,

分湿化浊湿痹解。

治湿最长次风寒,

化阴伸阳肾气摄。

【释义】中药治疗乳糜尿疗效最佳之品首选萆薢。萆薢善利湿而分清去浊,为治膏淋之要药。其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善治腰膝痹痛。

【药解】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福州薯蓣D.futschauensis Uline ex R.Kunth或粉背薯蓣D.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前两种称“绵萆薢”;后一种称“粉萆薢”。

性味归经:苦,平。归肾,胃经。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主治:①用于膏淋,白浊证,亦可治白带。②用于风湿痹证之关节痛。③腰背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2.《本草纲目》:“治白浊,茎中痛,痔瘘坏疮。”

3.《滇南本草》:“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脱水道,赤白便浊。”

【常用药类】萹蓄利湿退黄,主湿热淋;瞿麦主热淋;石韦清热止血,主血淋;海金沙专用于石淋、砂淋;金钱草利尿排石;唯粉萆薢长于分清泌浊,专治膏淋。

【临证应用】萆薢有川萆薢、粉萆薢两种,祛风湿常选用川萆薢,利湿浊多选用粉萆薢。治膏淋,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常与乌药、益智仁、石菖蒲同用,如萆薢分清饮;治疗妇女白带属湿盛者,与猪苓、白术、泽泻同用;治寒湿痹可与附子、牛膝共伍,如萆薢丸;治疗湿热痹,可与黄柏、忍冬藤、防己等配伍。

——摘编自人民军医出版社《临证药王歌诀》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9.078

1672-2779(2013)-19-0112-02

杨 杰

2013-08-28)

猜你喜欢

武火汤剂质地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文火与武火煎煮中药时沸腾液体温度与蒸发率研究
听蝉
旗 帜
栀子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
跟踪导练(四)4
随园食单
TEXTURE ON TEXTURE质地上的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