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脉象内在特点
2013-08-15任汉书
任汉书 滕 晶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中医将脉象视为生命的语言,它蕴藏了丰富的人体信息。
脉象是手指感觉搏动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由于脉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是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而脉诊对识别病症、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把脉把的是形,体会的实际上是内在蕴藏的神机。
正常人的脉象称为平脉,平脉反映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象征。平脉的主要特点是: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触及,沉取不绝。这些外在的特点反映在内涵上,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1 有胃
“有胃”,即脉有胃气。脉之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及全身气血的盈亏。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脉有胃气表现在:①脉位居中,不浮不沉;②脉率调匀,不快不慢;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④脉道适中,不大不小;⑤脉势和缓,从容、流利。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尽管存在人体差异或有生理性变异,但兼有和缓从容流利的指感,就是脉有胃气。胃气充足的脉象即称为平脉,所谓“有胃为平”,平脉是正常生理状态的反映;缺少胃气的脉为病脉,曰“胃少为病”;失去胃气的脉即为死脉,曰“无胃为死”,是病情危重的反映,亦称真藏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所谓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肝之弦,心之钩,脾之代 (缓),肺之毛(浮),肾之石 (沉),叫五脏的真脏脉[1]。
2 有神
“有神”,即脉有神气。诊脉神之有无,可察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李杲认为“脉中有力,极为有神”,周学霆认为“缓即为有神”,陈士铎《脉诀阐微》中说:“无论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各脉,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指按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为有神。”综合各家学说,脉之有神是指脉律整齐,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脉,但未至于散乱而完全无力;弦实之脉,仍带柔和之象,皆属脉有神气。反之,脉来散乱,时大时小,时急时徐,时断时续,或弦实过硬,或微弱欲无,都是无神的脉象。
脉贵有神与脉有胃气的表现基本一致,都是具有和缓有力之象,故周学海说:“脉以胃气为有神。”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而精气产生于水谷之气,故有胃即有神。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可表现在各个方面,亦可表现在脉象上。脉象有神,常人见之,精气充盛;有病之人见之,虽病而精气未竭。故观察脉神推测病情,须与全身情况结合,病人形神充沛,虽见脉神不振,尚有挽回之望;若形神已失,虽脉无凶象,亦不能掉以轻心。
3 有根
“有根”,即脉有根基。脉之有无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由于肾藏精,乃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人身十二之脉全肾间动气之生发,肾气犹存,好比树木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不坏,当有生机;若久病及肾,本元亏乏,虽有灵丹亦难起沉疴。故《难经·八难》说:“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源者,为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
有根脉主要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二个方面。因为尺脉候肾,沉取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若在病中,证虽危重,但尺脉沉取尚可摸得,则为肾气未绝。即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草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2]。相反,若尺脉沉取不应,则说明肾气已败,病情危笃。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3]。
总之,脉贵有胃、有神、有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胃神根三者是三位一体的,相互补充而不能截然分开,有胃必然有神、有根,即不论是何种脉象,只要节律整齐,有力中不失柔和,和缓中不失有力,尺部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现,说明脾胃、心、肾等脏腑功能不衰,气血精神未绝,虽病而病尚轻浅,正气未伤,生机仍在,预后良好。
[1]曹培林.评谈新论28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6.
[2]林之翰.四诊抉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3]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