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方方证对应论治疑难重证举隅※

2013-08-15郑碧霞陈云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方证经方大枣

郑碧霞 陈云志

(1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 555001;2贵阳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贵阳 550001)

经方指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为代表。方证对应指以症状、体征为治疗靶向的直接选方的对应关系,主张选择最佳处方,具有“直觉思维”特征,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辨证方法[1]。笔者在学习经方的基础上,按照方证对应的诊治原则,运用于疑难重症的治疗,兹举治验5例,供同道共勉。

1 癫痫案

王某,女,48岁。2009年8月19日初诊。患者反复发作性晕厥20年,曾在北京某医院诊为“癫痫”,给与抗癫痫药治疗症状控制。近年来出现心烦、头晕头痛,恶闻嘈杂声。经服用谷维素、更年康等药治疗效果不显而求诊。刻诊:心烦较甚,胸胁苦满,心悸汗出,喜静,遇嘈杂声则有气往上冲感,并出现头昏头痛,记忆减退,大便2日1次,便质中等,小便黄,舌淡红苔黄干,脉弦数。给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0g,桂枝10g,龙骨20g(先煎),牡蛎20g(先煎),酒大黄6g,清半夏10g,黄芩6g,茯苓20g,人参10g,大枣5枚,生姜5g。6剂,水煎服。二诊:患者服上方后,症状未见改善,大便每日1次。续以上方6剂煎服,并给于甘麦大枣汤(甘草15g,麦冬12g,大枣10枚)水煎服,隔日1剂。三诊: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续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调理1月。3月后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

按:《皇汉医学》引《餐英馆治疗杂话》:“此方用于痫证及癫狂屡得效,……。今世病气郁与肝郁者十之七八,肝郁者,为痫证之渐,妇人尤多肝郁与痫证”[2]。该患者表现为胸胁胀满,心烦、心悸,恶嘈杂声,汗出符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加用具有清心除烦的甘麦大枣汤镇静过度兴奋之神经。取得较好疗效。

2 发热案

杨某,女,82岁。2011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持续高热15天,在某医院住院治疗,医院诊断:发热愿意待查?①胸腔积液;②结核?③伤寒?经用抗菌、抗结核治疗效果不显,体温在39~40℃波动,体温以午后为甚,10余天未进食,极度疲乏。刻诊:发热 (T40℃)恶寒,汗出,胸胁苦满,周身酸痛,倦怠,少气懒言,消瘦,口苦、口不渴。大便5日未行,腹柔软,小便黄少,舌淡红苔黄厚,脉细。给于柴胡桂枝汤:柴胡10g,桂枝10g,黄芩10g,人参10g,白芍10g,清半夏10g,甘草10g,大枣5枚)1剂,水煎服。服用上方后,体温仍在39~40℃之间波动,排出少量大便。续以前方加仙鹤草60g,再进1剂,体温降至正常。予以生脉散加减调理而愈。

按:《伤寒类方》:“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节,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唐中海:发热恶寒,四肢骨节疼痛,即桂枝证也。呕而心下支节,即心下满,是柴胡证也。外证未去,以明柴胡证是病将入内,而桂枝证尚在,不得单用柴胡汤,宜合桂枝汤主之”[3]。患者表现与柴胡桂枝汤方证符合,给于原方宣展枢机,清泄邪热,调和营卫,表里双解;加用仙鹤草补虚除热,共取退热之功。

3 咽炎案

李某,女,38岁。于2009年6月23日初诊。咽喉疼痛5天,在某医院诊断为咽炎,给于抗生素静脉滴注,西瓜霜含服等,效果不显。刻诊:咽喉疼痛较剧,吞咽不适,如有物梗阻,口不渴,神疲,自汗恶寒,咽部不红,扁桃体不大。舌淡苔薄白润,脉细。给于半夏散及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清半夏10g,桂枝10g,厚朴6g,茯苓15g,苏叶6g,炙甘草15g,生姜12g。2剂水煎服。上方服1剂后咽喉疼痛明显减轻,服完2剂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经方妙用治百病》: “寒结于咽,经气不通,则咽痛;痰阻于咽,则咽痛如有物阻或咳白痰;寒痰雍滞脉络,则咽喉红肿不明显;……为寒结之征”[4]。患者外感导致咽喉疼痛,给于大量苦寒之药,不见好转。咽痛加重,恶寒汗出,口不渴,符合半夏散及汤方证。同时由于气机失畅,气滞痰郁,致咽部不适,如物梗阻,合用半夏厚朴汤,诸证消失。

4 腰椎间盘脱出案

杨某,男,65岁。2008年7月25日初诊。15天因负重致腰腿疼痛,在某医院CT检查,诊断为:腰4、5椎椎间盘脱出,给于对症及牵引治疗,症状不缓解。刻诊:腰部疼痛,沉重感,牵引左下肢,呈放射状,疼痛难忍,无法行走,需人搀扶,左下肢冰冷。舌淡胖苔白滑,脉缓。予甘姜苓术汤加减:炙甘草20g,干姜10g,茯苓15g,白术40g,杜仲15g,延胡索15g。5剂,水煎服。服完上方后症状明显减轻。续服5剂,症状完全消失。

按:《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古代肾着病专方,适用于腰重而冷、浮肿、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5]。肾着汤温中散寒,温通祛湿。患者用力过度,致腰部疼痛,伴随下肢冰冷感觉,沉重,与甘姜苓术汤方证相符,重用白术强腰止痛,加杜仲、延胡索增强补肾止痛而取效。

5 支气管哮喘案

张某,男,2岁。2004年4月5日初诊。患者自出生后每因感冒引起发作性呼吸困难,在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消炎、化痰、平喘治疗好转。此次因外感后哮喘发作1周,在医院经用消炎、化痰、平喘药治疗症状无改善。刻诊:呼吸困难,咳喘,喉中痰鸣作响,无发热,自汗,不喜饮水,纳食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滑,脉数。予以射干麻黄汤加减:炙麻黄5g,射干6g,细辛3g,五味6g,清半夏6g,紫菀5g,冬花5g,大枣3枚,蝉衣5g,生姜3片。2剂,水煎服。服上方后症状明显减轻,续服1剂,症状消失。予以玉屏风散调理3月,半年后随访,哮喘发作。

按:《经方传真》:“是外邪内饮而致咳逆的制剂,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相同,而侧重于上气痰鸣音”[6]。患儿外感诱发咳喘、呼吸气粗,喉中痰鸣如锯,无发热。与射干麻黄汤汤证符合,径与该方取效。

结语经方结构严谨,主治明确,疗效可靠。有是证即有是方,胡希恕先生强调“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7]。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突出了方与证的契合。吉益东洞著《类聚方》强调了方与证的对应关系,归纳《伤寒杂病论》原文经方应用指征,强调方证对应,对经方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按照方证对应原则治疗癫痫、发热、咽炎、腰椎间盘脱出、支气管哮喘等取得较好疗效。当代名医岳美中先生曾指出治重病大病要用仲景的经方[8]。本文所举验案只是方证对应在疑难病治疗中的冰山一角,对经方在疑难重证中的广泛运用值得做进一步总结。

[1]朱邦贤.方剂辨证与方证规范化之我见[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31(11):2-5.

[2]汤本求真.皇汉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8.

[3]徐大春.伤寒论类方[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30.

[4]王付.经方妙用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24.

[5]黄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54.

[6]冯世纶.经方传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6.

[7]冯世纶.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1.

[8]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33.

猜你喜欢

方证经方大枣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若要皮肤好 粥里加大枣
大枣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十枣汤中大枣的作用之我见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
李发枝谈方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