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内经》相关理论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治的指导意义

2013-08-15许国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4期
关键词:痰饮充血性内经

许国振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武汉430014)

论《内经》相关理论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治的指导意义

许国振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武汉430014)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可避免的结局,其发病率,死亡率高。CHF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痰阻水停为标,到疾病的后期,则发展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内经》中的许多理论对CHF的现代诊治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充血性心力衰竭;内经;理论指导

充血性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瘀血和体循环瘀血,心肌舒缩功能受损最后失代偿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动则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浮肿、颜面紫绀、烦躁不安、脘痞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质淡或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症。现代中医认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痰阻水停为标,到疾病的后期,则发展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笔者通过学习《内经》相关文献,认为《内经》中的许多理论对心衰的现代诊治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兹将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 阳气重要性理论与心衰

在《内经》阴阳理论,既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更强调阳气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根据《内经》的理论,结合临床大量中医药治疗心衰的报道,笔者认为,阳气(包括心阳,脾阳,肾阳)郁阻,阳气虚竭贯穿于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阳郁和阳虚的结果一是失其温煦,气化功能。二是产生痰饮,瘀血等病邪,前者为因,后者为果,相互恶性循环,贯穿于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阳郁宜通,阳虚宜补,阳郁水停,阳虚水泛,临床上以五苓散,加味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衰是通阳和补阳的最好例证[1-2]。

2 标本缓急理论与心衰

《素问·标本病传论》奠定了中医标本缓急理论的基础。其内容包括:①“病有标本”;②“标本相移”;③治疗有逆治和从治,即“有其在标而求之於标,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标,有其在标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④标本的重要性,强调“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此理论运用于心衰的治疗主要体现两大方面:①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心衰而言,心气虚(心阴不足),心阳虚,脾肾阳虚,肾阳虚为本,痰饮,瘀血,水邪为标。在该病的急性发作期,宜采取泻肺逐饮,活血化瘀,逐水利小便的治标之法,成功的例证有加减葶苈大枣泻肺汤的应用[3],丹参制剂的应用[4],逐水剂甘遂的应用[5];②而在病情的缓解期宜治本,治本之法有补心气(养心阴),温补脾肾,温补肾阳,代表性的方药有生脉饮,苓桂术甘汤,真武汤[6-8]。

3 脏腑五行相关理论与心衰

中医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在心,但关乎肺、脾、肝、肾。根据《内经》理论,肺主气,主治节,肺朝百脉,肺通调水道,肺的功能失常,会影响气血的的运行,产生瘀血;影响水液的代谢,至痰饮,水邪的形成,致心衰;脾主运化,有利于津液的敷布,脾失健运,生痰成饮,影响和加重心衰;肝主疏泄,肝藏血,肝失调达疏泄,也会影响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形成瘀血和水邪,产生和加重心衰;肾主水,主气化,司开合,肾与心水火相济,维持全身水液代谢,肾的功能失司,水邪泛滥,凌心犯肺,心肾不交均可造成心衰。《内经》的这些理论对充血性心衰的指导意义在于心衰的发病关乎多脏,治疗上必须从多脏入手,综合治疗。包括补气温阳,泻肺化痰,健脾化饮,温肾通阳,化气行水,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泻肺逐饮,通利三焦等治法的综合应用。以广东名医邓铁涛教授的暖心胶囊为例,该药为其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代表方药,处方包括:人参,附片,薏苡仁,茯苓,清半夏,橘红,三七,桔梗,杏仁,款冬花,茯苓皮,丹参等药。所包含的中医治法有益气活血,活血化瘀,温阳化气,化痰平喘,健脾利湿[9]。

4 三焦理论与心衰

后世医家所提出的三焦辨证理论,无不源于《内经》,《内经》的三焦理论,一方面是部位三焦,《灵枢·本输》所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更重要的是功能三焦理论,《灵枢·营卫生会》之“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是最经典的论断。充血性心力衰竭,无论是急性左心衰,还是右心衰,乃至全心衰,主要的病理除心肌收缩力下降外,便是水肿。因此西医的治疗原则是强心利尿。而中医治疗以痰饮,水邪立论,以《内经》三焦理论为指导,通过恢复三焦的功能,达到祛水逐饮的作用。《素问·汤液醪醴论》之“开鬼门,洁净府”只是中医治疗水胀的方法举例,而从三焦入手,通利三焦则是《内经》治疗水胀的核心内容。中医临床上,从三焦来治疗充血性心衰的成功实例不甚枚举。本院的宣导泻肺饮[10]从三焦着手,通过宣导泻肺,通利三焦,而达到利尿消肿,增强心功能的作用,临床治疗充血性心衰,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该药能明显改善心衰动物心功能,抑制心钠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的过度分泌。

5 结束语

《内经》是中国古代科学智慧的结晶,具有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现代疾病谱虽然越来越复杂,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同样可以从《内经》中找到解决之道的线索和启迪。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的成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据以岭药业2012年9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他们研制的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已经通过严格的循证医学试验,证明临床治疗慢性心衰安全有效。该药处方选用:黄芪,人参,附片,丹参,葶苈子,泽泻,玉竹,桂枝,红花,香加皮,陈皮等中药。中医治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该药的处方,治法无不闪烁《内经》相关学术思想的光芒,又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1]张丽花.五苓散加减治疗充血性心衰2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5:207.

[2]赵慧,李七一.真武汤加味治疗充血性心衰40例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6):355-356.

[3]李飞.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5):9.

[4]戴小华,周宣轩,顾健霞,等.益气活血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031-1033.

[5]于杨文,王向培,吴伟,等.陈宏琏逐饮法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经验探讨[J].中国中医药资讯,2009,1(4):10.

[6]倪玲美,丁晨彦.生脉饮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1):668.

[7]李景君,王琦,赵会中.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9,26(1):44.

[8]孙亚武,陆曙.真武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1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2):23-24.

[9]邹旭,刘泽银,林晓忠,等.暖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3):269-270.

[10]王琴,杨祥坤.宣导泻肺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华中医学学刊,2011,(4):870-87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4.002

1672-2779(2013)-14-0003-02

张文娟

2013-05-18)

猜你喜欢

痰饮充血性内经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蒙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肿胀的临床观察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探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