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2013-08-15王祖根

中小学电教 2013年9期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

☆王祖根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海安 226600)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目前我省普通高中通常使用的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部分实例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枯燥单调,缺少时代特色、本地特色和生活特色。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可。因此,许多教师上课只讲操作要点,却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就是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的,往往是学生来到机房时激动无比,却因为没有网络而了无生趣。恶性循环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少学生到计算机教室上课会踏着铃声“姗姗来迟”,等到机房坐下计算机打开,课堂四十五分钟剩下四十分钟,只等下课铃一响,拔腿就走。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兴趣,谈何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它的教学需要生活化,需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因此,根据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开展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在平时的工作中,笔者积累了一些来自学生生活的资源、题材和范例,在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生活化方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与大家共勉。

一、努力提取生活中素材实例,提高学生相关的认知水平

学生对生活中素材实例的思考远没有达到深层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需要教师帮助努力提取,从而提高学生认知的相关水平。

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学习信息及其特征时,信息的获取对象是刚跨入高中的学生,按照成长认知规律,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通常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这部分知识点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怎样才能不重复单调地强调让学生感兴趣并能提高认知水平呢?对这一部分生活中素材的选择有了非常大的考量,教师在此过程中具有引导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信息这部分内容与其它科目结合起来,研究相关主题,从中学习信息及其特征,甚至其一些延伸特征,如:信息特征中的价值性及价值的增值性。素材可以使用野外生存实验,要求学生选出符合环境、必须携带的三样物品,并且重量不超过10KG。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另一素材可以使用沃尔玛超市实际销售中获得的信息,从零售单中发现每到周末买啤酒和尿布的数目会增加,获取该信息后如何处理?怎样提高销售量?引导学生对实际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心理进行分析,了解信息的价值性及增值性。用这些生活中的素材,认真分析得出信息及其特征,学生能提高相应的认知水平。

二、着力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经常遇到诸如网络应用中的安全,如何将计算机连入因特网等实际问题,学生对此其实是一知半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着力解决这些常见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关于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学生对病毒、木马、黑客等相关信息安全方面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概念、特征上是远远不够的,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是束手无策。因此,在进行该节课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笔者在学习一节示范课中受到很大的启发:课堂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发现一台计算机中毒了,请学生帮助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异常的原因,鼓励学生动手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一节课中教师并没有讲授病毒的概念、特征、发生机理,但是,学生却通过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来分析相关病毒知识,学生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比如:《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是课本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涉及到接入因特网的主要方式、IP的设置、配置网关、代理服务器和DNS等,这部分内容在以后家庭或者实际生活(比如大学宿舍校园网)中需要常常用到,如何着力解决这些生活中常见问题呢?笔者通过加强学生的实践来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首先,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查询自己家庭中计算机的IP地址,利用ipconfig命令,学生分别获取家庭计算机的IP地址,在课前收集并展示,其它学生则在校园局域网中利用“网上邻居”查询IP地址,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学生在分析中会发现其共同点——DNS在家庭和校园中是一样的,校园中IP地址只有最后一位是不同的,网关完全一样,通过思疑答问,学生也就恍然大悟。至此学生只是留下了模糊印象,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中,教师在学生上课前事先将一些计算机设置进行修改,修改一组学生的IP地址,第二组学生的计算机网关被修改,第三组学生将DNS进行修改,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发现问题——无法连接到因特网,经过学生探索实践、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和认识。

同样,面对计算机和家庭上网,学生对硬件的连接知识也是知之甚少,看到乱成一团的线路不敢轻易动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原有的被淘汰的计算机搬到实验室,将其拆散要求学生观察、组装,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插口、连接线,识别计算机上相关的标识,先将计算机组装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接着尝试着让学生在课堂内绘制出网络拓扑图。教师在学生绘制出网络拓朴结构图后,要求学生根据拓朴图进行实际网络线路的连接,并仔细分析线路连接的具体原因和故障分析,学生受益匪浅。

经过这样的实际训练,学生能力大大增强。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能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也会解除相应的神秘性和恐惧感,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则大大增加。

三、引导分析生活中的范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信息的海洋是浩瀚的,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迷失航行的方向呢?教师的引航作用不可小觑。此处略举二三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生活中的范例,并由此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在讲授信息技术的利与弊时遇到以下问题。(1)网络上可以随便拷贝下载歌曲。(2)上网就是聊天、灌水,玩游戏、看电影……是用来娱乐的。(3)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谁也不会知道我是谁,我说啥或做啥无关紧要。这些问题必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否则,学生会迷失在网络的海洋中。为此,笔者用这三个观点形成正反辩论方,将学生分成六组,经过辩论让学生明白歌曲是受版权保护的,不可以随便下载。第二,在网络上还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让我们学习,一些学习性、知识性网站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海量信息,从而充实自己所学知识。第三,在网络的世界里虽然是虚拟的,但是也是真实的。学生经过辩论正反观点,列举生活中的范例,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再例如:进行《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一节的学习时,教材中选择的是杨叔子院士打猪草的经历,杨叔子院士最后选择获取信息采用“猪吃什么我打什么”的策略,可是将其放在本地这样一个庄园化的土地上根本行不通,因此,将课文选择的素材进行调整,选择应用如下实例:大庆油田在新中国建成时属于机密信息,但是日本没有花费一兵一卒,只是通过中国报纸的几张图片和一些文字轻松获取了大庆油田的基本信息,试分析其原因?从该实例让学生剖析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即定位信息需要、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并引导学生必须正确对待信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

再来看《表格的多元化加工》这一节的教学,教学目标为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挖掘表格数据所蕴含的大量信息。教材中使用实例为某企业的股东、员工的收益分配情况,从企业主管的角度、工会角度、员工角度来分析,学生并没有真实的体会。因此,笔者选择素材为生活中商场采用的促销手段——“降价了”来了解企业促销的常用手法,如:某知名品牌计算机,根据其售价、数量、利润等数据,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从用户、厂商、零售商的角度来分析,从而了解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需要有所差异,对数据的加工也带有一定的偏向性,从而了解降价的真实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恶性竞争的沉重代价。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领,课堂中特别要注重鲜活事例的选择,从身边的生活点滴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不仅仅拥有健康的身体,更拥有健康的灵魂,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从教材出发而不囿于教材,改变教材中无时代感、生活感的素材,与时俱进,体验生活中的实例,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畅游信息技术的海洋,分析生活中的资源,引领信息技术的风向,从而让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计算机操作系统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