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康熙三题趵突珍珠二泉谈其吏治思想——兼论济南市“天下泉城”品牌建设

2013-08-15周长风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趵突泉泉城清官

周长风

清代康熙帝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以下简称康熙,康熙年号俱省略)六次南巡,其中第一、二、四次曾驾临济南,观赏泉水。作为一国之尊,每到一地,巡察吏治民生的同时,能游其山览其水,亦是州县之荣幸、史乘之佳话。但对康熙观赏济南泉水,似不应完全如此视之。康熙帝乃是一代英主,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且于泉上宸翰频留,题咏之间颇有政治意味。因此,细研其留踪遗墨,当可给济南市今下泉文化的构建与阐扬以些许启迪。

康熙第一次南巡,以济南为山东省会之地特行巡幸,二十三 (甲子)年十月初八日 (1684·11·14),早上从禹城二十里铺出发,中午驾至济南府,山东巡抚新升工部右侍郎徐旭龄,率所属地方官员士庶,焚香跪迎于城西。康熙久慕趵突泉盛名,没有进城,径直来到泉上观澜亭(当时亦称趵突泉亭、泉亭、涌轮亭,位于泉池南侧,明代始建,1936年拆除,期间屡有重修,但俱为半封闭或封闭式长方亭。民国年间称四面亭,观澜移名泉西之亭),召徐旭龄近前,详细询问地方治理、民风土俗。随后临泉久久览视,称赏不已,并命内侍卫以银碗汲泉水,奉上饮之。

徐旭龄奏请御笔留题,以宠名泉,为万世宝翰。康熙命侍讲学士高士奇宣谕,“此泉为名胜之地,尔等请书至再,故勉书二字留之。”[1]随援笔大书“激湍”。根据乾隆《清朝通志》、乾隆《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记载统计,道光年及之前济南城内的康熙墨迹碑刻有74方之多,惟独此碑刻历经劫难保存至今,尚立于趵突泉上。

康熙还作《趵突泉》诗一首:

十亩风潭曲,亭间驻羽旂。

鸣涛飘素练,迸水溅珠玑。

汲杓旋烹鼎,侵阶暗湿衣。

似从银汉落,喷作瀑泉飞。

康熙离开趵突泉由西门入城,未作停留,登南门城楼后出城,是日驻跸长清县杜家庙 (今市中区陡沟街道杜家庙村)。向晚时分,徐旭龄奏称,衙署内有珍珠泉,请书二字留题。康熙遂书“清漪”二字赐之。

二十八 (己巳)年正月十六日 (1689·2·5),康熙第二次驾临济南,寅时从齐河县晏城村起行,辰时到济南城外。

此前两日即十四日,康熙驻跸平原县七里铺西南,亲制上谕,诏示山东巡抚钱珏,“第思百姓足则国家充裕,若期比户丰盈,必以蠲租减赋、除其杂派为先。迩年以来,各省地丁钱粮已节次豁免,山东地丁正赋,意欲来岁蠲除。兹因巡幸至此,特先谕该抚速行晓示,日传三百里,遐村僻壤咸使闻知,以副朕省耕问俗之意。”[2]

及至康熙到济南之时,此消息早已传布省城内外。乡绅士民数万人夹道跪迎,绵延十余里,欢声雷动,纷纷叩谢,“皇上轸念民隐,再举时巡,白叟黄童得睹天颜,已属万幸。又蒙皇恩浩荡,蠲免山东二十九年地丁钱粮,预行晓示,尤从古所未有。”[3]

钱珏与众官员跪迎于城西十王殿道旁。康熙驻马,钱珏奏道:“皇上蠲免钱粮,上谕臣即连夜通行晓示,通省臣民共戴圣恩。”康熙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4]

康熙驾幸趵突泉,在泉边向钱珏详细询问民情政情,随后由西门入城,至巡抚署中,观珍珠泉。康熙来到泉池北亭子里坐下,扈从诸臣及巡抚、布政使进前,请御笔留题。康熙命诸臣先题,后援笔自书“作霖”二大字赐予钱珏,又赋诗《观珍珠泉并序》:

济南多名泉,趵突珍珠二泉为最。昔经过趵突,曾赋篇什;今临珍珠泉上,爱其澄澈,题曰“作霖”。

一泓清浅漾珠圆,细浪潆洄小荇牵。

偶与诸臣闲倚槛,堪同鱼藻入诗篇。

四十二 (癸未)年正月二十四日 (1703·3·11),康熙第三次驾临济南,从齐河县邱家岸出发,入西门,至巡抚署中观珍珠泉。午后出南门观趵突泉,坐柏树下。书“源清流洁”匾额,令悬趵突泉;书“润物”匾额,令悬珍珠泉;并赋诗一首《趵突泉留题源清流洁四字》:

突兀泉声涌净波,东流远近浴羲和。

源清分派白云洁,不虑浮沙污水涡。

乾隆七年历城人任弘远编撰的《趵突泉志》多有史实及其他错误,如云“润物”乃康熙二至趵突泉时所书,不确;应以根据清朝宫廷档案编修的官书《清实录》为是。不过,乾隆初年观澜亭内亦悬有“润物”匾额,任弘远或许受此误导。

康熙三次济南泉上留题,看似兴之所至,任意挥洒,细察可见潜藏其间的心情变化和思想演进的脉络。

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 (1654)三月十八日,第一次来济时31岁。其历经8年,于二十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又于二十二年终于取得对郑氏政权20余年剿抚兼施的胜利,统一了台湾。年轻的康熙得意于自己圣德神功,同符尧舜。此次齐鲁之行,仿虞舜东巡,致祭岱宗;效汉高过鲁,礼祀孔子。驾临济南,实为观赏名泉。因此“激湍”、 “清漪”及《趵突泉》诗,完全着眼于景物的描写和游兴的抒发,一派堂皇气象。

5年后,康熙第二次驾临泉上。此时山东连岁顺成,民生稍得安业,康熙懋布德泽,又下旨豁免山东全省来年地丁正赋,济南士民倾城迎驾,感戴祝颂。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康熙挥就“作霖”二字和《观珍珠泉》一诗。“作霖”意为圣恩和济南的泉水一样,就像上天赐予下界的宝贵的甘霖,泉水润泽万物,圣恩润泽万民。 《观珍珠泉》则描绘了君臣情意浃洽,满汉共乐升平的至治景象,艺术地表现了其“上下一心,满汉文武皆为一体”,“思与天下贤才共图治理,常以家人父子之意相待”的为政方略,[5]还婉转传递出其内心深处君臣遇合超迈百代,写入诗篇载诸史册的愿望。所题的字与诗既是康熙对其治道的自我期许,也是对其政绩的自我夸耀,踌躇满志之情跃然纸上。

康熙第三次驾临泉上,已经50岁。自六年14岁亲政,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他的统治下,国计民生并没有如其所愿,一年更比一年强。这次在济期间,谕户部:“朕甲子、己巳两次南巡,路经东省,见民生丰裕,士民乐利。近来淮黄告成,朕不辞远涉,减从轻装,待旦而兴,夜分乃寐。再经齐鲁,存问民生休戚,似不及甲子、己巳。朕深憯怛,如痌瘝之在抱也。若闾阎蓄积有余,即遇有水旱,亦不致困苦。”[6]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又谕大学士等:“朕比年巡行七省,惟秦晋两地民稍充裕,畿南四府及河南一路,殊觉生计艰难。山左初次巡幸,民甚饶裕,继而少减,今则大异往昔矣。皆由在外大小官员,不能实心体恤民隐,为民除弊,而复设立名色,多方征取,以此民力不支,日就贫困。”[7]

这时康熙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潇洒倜傥,面对趵突泉,心头涌动的是一种长久以来的政治思考 :治国必先治吏。“源清流洁”正是他吏治思想的主题,而《趵突泉留题源清流洁四字》诗是对“源清流洁”内涵的进一步阐释,“润物”则是对“源清流洁”作用的形象化表达。

自清人入主中原至康熙亲政,时间也不过30多年,但是官吏贪污受贿、搜刮百姓、旷怠职守、结党营私的现象已满眼皆是。百姓贫困交加、走投无路、聚众造反之事纷呈。十二年,康熙与讲官熊赐履谈论朝政要务时说:“民生不遂,由于吏治不清。长吏贤,则百姓自安。”[8]十九年,又云:“崇尚清节乃国家为治之要务。为官者皆清,则百姓自然得遂其生矣。”[9]二十一年,康熙对直隶巡抚格尔古德感叹道:“但为总督、巡抚者,贪婪居多。”[10]

康熙尤为重视上层官僚的政德,反复强调“源清流洁”。十八年,谕吏部等衙门:“大臣廉,则总督、巡抚有所忌惮,不敢枉法以行私;总督、巡抚清正,则属下官吏操守自洁,虽有一二不肖有司,亦必改心易虑,不致大为民害。”[11]十九年,遍谕诸臣:“朝廷致治,唯在端本澄源。臣子服官,首崇奉公杜弊。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此从来不易之理。如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尔忘私,小臣自有所顾畏,不敢妄行在外。”[12]二十一年,谕浙江巡抚王国安:“不有源清则流亦清之语乎?此言孰不知之。无事虚文,务在实行而已。”[13]二十四年,谕漕运总督徐旭龄:“源洁则流清。尔为大吏,务正己率属,官吏自不为奸。”[14]他甚至苦口婆心、不厌其详地说:“天下之民所倚依为生者,守令也。守令之贤否系于藩臬,藩臬之贤否系于督抚,督抚又视乎部院大臣而行。部院大臣所行果正,则外自督抚而下至于守令,自为良吏矣。”[15]

为了贯彻“源清流洁”的吏治思想,康熙主要实行以下政策:

一是选任高官以操守为先。康熙说;“国家澄叙官方,首重廉吏。其治行最著者,尤当优加异数,以示褒扬。”[16]“简任督抚之时,又必详加察访。盖一方大吏贤能,自足表率僚属。今贪墨之风未必尽除,然激劝澄清,正欲使之潜移默化也。”[17]康熙非常重视利用各种方式,指令众臣尤其是居官清正的高官举荐廉吏,还曾专门指定享有清名的督抚特行举荐,并因此选拔重用了许多清廉爱民的官员。如格尔古德举荐张鹏翮,张鹏翮举荐张伯行,张伯行举荐陈瑸,四人为康熙所器重而官至高位,始终清勤敬慎,后一齐名垂青史。

二是加强对督抚和在京三品以上堂官的考察监督。康熙力求做到“在外官员行事,京师无不知悉”,[18]特别是一旦发现内外高官结纳馈送、因事营求、朋比徇私,俱严厉查处。康熙十分重视官员的口碑民意,“凡居官贤否,惟舆论不爽。果其贤也,问之于民,民自极口颂之;如其不贤,问之于民,民必含糊应之。官之贤否,于此立辨矣。”[19]

三是严惩贪官。康熙认为:“治国莫要于惩贪”,[20]从整饬吏治效果计,惩治贪官污吏比举荐清官贤臣作用更大。二十四年,康熙与九卿会议广东、云南秋审事,说:“凡别项人犯尚可宽恕,贪官之罪断不可宽。此等人藐视法纪,贪污而不悛者只以缓决故耳。今法不加严,不肖之徒何以知警?朕意欲将今岁贪官概行处决。”[21]康熙年间多次或对死罪重犯减等发落,或对死罪外一切罪犯咸加赦宥宽释,但康熙俱将贪官污吏视同十恶死罪,并入不赦之列。

四是优遇清官。康熙认识到“天下官有才者不少,操守谨慎者未能多见”,[22]所以除了表彰重用清官,还悉心保全清官。凡居官清正者行事不力、触犯法纪,康熙均宽容善待、从轻处理。他说:“清官不累民,……朕不为保全,则读书数十年何益。而凡为清官者,亦何所恃以自安乎?”[23]五十年,辛卯江南科场案发,江苏巡抚张伯行与两江总督噶礼互参。大学士、九卿会审后由吏部奏报:张伯行所参皆虚,噶礼所参几款得实,张伯行应予革职。康熙在奏折上御批:“张伯行居官清正,天下之人无不尽知,允称廉吏,但才不如守,果系无能。噶礼虽才具有余,办事敏练,而性喜生事,并未闻有清正之名。”[24]后九卿等又面奏此案,康熙说:“尔等诸臣皆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为正人者无所疑惧,则人俱欣悦,海宇长享升平之福矣。”[25]最后康熙裁决,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

五是耳提面命,谆谆教导。四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康熙谕山东官员曰:“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26]这段话又哄又劝,真是煞费苦心。这种对官员的清正廉洁的教育贯穿了康熙的一生。

《中国反贪史》作者、著名历史学家王春瑜曾指出:康熙“他的政风之佳,在中国历代大大小小的三百多个帝王中,实在无人能与之并驾齐驱”, “其政风的严肃、务实、清明、廉洁,更值得今天的史家大书特书”。[27]在传统官僚体制下,清官属于极少数,而康熙以其卓越的政风,造就亦成就了康熙朝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清官,如大小于成龙、傅腊塔、施世纶、彭鹏、郭琇、陈瑸、张伯行、徐潮、陈鹏年、赵甲乔、汤斌、陆陇其、张鹏翮、李光地、邵嗣尧、熊赐履等等,难以一一列举。其人数之多、声誉之隆,于历朝历代堪称首屈一指。清代以名臣而从祀文庙者,共陆陇其、汤斌、张伯行三人,皆为康熙朝清官。根据施世纶、彭鹏、大于成龙的民间传说铺衍演义的清代小说《施公案》《彭公案》《于公案》,至今广为流传,并不断被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以至有人认为,康熙一朝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清官比贪官多,甚至只有典型的清官,没有典型的贪官。清官辈出与吏治澄明良性互动、并臻新境,从而奠定了盛世的统治基础。

任何人不可能超越时代,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康熙无疑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吏治整肃的奇迹,树立了清官治国的成功典范。这充分说明康熙“源清流洁”的思想是切合吏治规律、深得吏治要道的,也是今人应该沉思和借鉴的。

康熙题写的“源清流洁”墨迹和当初的匾额,已了无踪影可寻。今天的趵突泉公园内尚悬有两块“源清流洁”匾。一块位于公园北门内侧,黑底绿文,集宋代米芾字,1999年镌制;一块位于无忧泉北水榭内,红底金文,集唐代柳公权字,1994年左右镌制。而趵突泉南水榭内,俯临三股水处,则悬挂今人书“造化无极”匾。这一显赫位置,无论从历史、从文化、从学术、从人物、从文辞、从名位,从哪个道理来讲,都应属于“源清流洁”。其实,1990年代中后期,红底金文的“源清流洁”匾曾悬挂于趵突泉南水榭的北外侧,即“造化无极”匾之前,后不知为何令其让出至尊位置,甚至淡化它与趵突泉的专属关系。这颇有些不知轻重、数典忘祖的意味。当然,“源清流洁”匾如果集康熙的字就更好了。

“源清流洁”匾实属泉城特别是趵突泉公园重要的人文景观,既然恢复便应给予其应有的突出地位,达到显著的视觉效果,展示厚重的文化内涵。其实,但就自然景色而论,趵突泉 (非指公园)已远不如50年前,这一点老济南人都心知肚明。虽祈盼趵突泉能完全重现往昔风采,但也知难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愿尚存的泉水景观我们要好好珍惜保护,愿“源清流洁”等泉文化我们能高度重视起来,全面传承下去,润泽滋养世代济南人的心灵,成为永恒的城市精神。

我市继1990年代提出弘扬“泉文化”,近年来又提出打造“天下泉城”品牌,为此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总体来看,缺乏将其作为全市长期的综合的顶端的工程,来广泛深入地研究阐述,全面系统地规划部署,严密高效地组织实施。“天下泉城”品牌建设涉及诸多问题,这里仅就“天下泉城”品牌的内涵,粗线条地提出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天下泉城”第一个层面是景观品牌。包括与泉水有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发掘、建设和呈现,也包括对泉水自然和人文景观、泉水地理、泉水历史、泉水文学、泉水艺术、泉水民俗等方面文物、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介绍、整合萃取和现代性的转化应用。

第二个层面是旅游品牌。强化我市旅游的泉水、泉景、泉俗、泉艺、泉城的特色主题,鲜明地、全方位地、多层次地体现于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方面。让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领略“天下泉城”的独特风情,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也让济南居民在游玩中,较之外地人更沉入地感悟到“天下泉城”的或精微或悠远之处。

第三个层面是城市品牌。济南是因泉而生、以泉为魂的城市,有着用泉水书写的悠久历史和为泉水滋养的厚重文化。历史上济南是群山环抱、众水萦绕、亭台楼阁坐落其间的山水园林城市,兼具北方城市的刚健和南方城市的柔美,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最美丽宜居、个性鲜明的城市之一。济南因此也成为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学重点研究的著名地方城市。今天,我们应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在城市建筑、景观、设施的设计中,充分融入泉水的因素,努力使城市的气质、格调、韵律、色彩、细节诸方面无不完美地呈现泉城特色,惟有如此才承受得起“天下”二字。

第四个层面是济南人品牌。“天下泉城”不只是城,还有城里的人。什么样的城市养育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也造就什么样的城市,二者互为因果。历史已经证明,人们心中无泉,泉水就会消失;惟每一个济南人心中有泉,泉城方能存续。同理,济南人只有具备优于“天下”的泉水般的气度和素质,才能造就优于“天下”的泉城。所以,当外地人看到趵突泉,为泉水清澈、喷涌、奔流的景象而赞叹时,济南人更应注重泉水的品格。

中国文化有托物言志的传统,其中用自然景物的特性比喻人的品格,称为“比德”。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即是范例。康熙亦曾谈及此道,“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28]明代大儒王阳明说自己“山水平生是课程”,对济南人来说,观泉爱泉、护泉浚泉也应是一生的“课程”,从中读懂“临清流则贵廉洁”的道理。当然,济南泉水所寄托所体现的人文意义,绝不仅仅是“源清流洁”、“作霖”、“润物”等等,其蕴藏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尚有待于我们去开掘、去梳理、去归纳、去阐扬、去践行,以此塑造“泉城人”的现代形象,使“泉城人”与“天下泉城”共生共荣,交相辉映。

[1][2][3][5][8][9][10][11][12][13][14][17][18][20][21][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Z].中华书局,1984.1238.1826.1826.366.84.631.825.422.543.867.1289.1250.1096.1359.1364.1479.

[4]王士禛.迎驾纪恩录[Z].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帙),清光绪刊本.279.

[6][7][26]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清实录山东史料选[Z].济南:齐鲁书社,1984.81.90.79.

[15][19][23][24][25]清实录(第 6 册)[Z].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187.52.489.488.490.

[16]王钟翰 .清史列传[Z].北京:中华书局,1987.548.

[27]王春瑜.康熙政风录(序)[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1-2.

[28]爱新觉罗·玄烨.避暑山庄记[A].承德府志[C].清道光刊本(卷首22).

猜你喜欢

趵突泉泉城清官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曲艺泉城》
邂逅泉城
夜“泉城”消费地图
趵突泉
神奇的趵突泉
秋游泉城五龙潭(外三首)
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