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路径——从唯物矛盾观发展的视角

2013-08-15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普遍性特殊性黑格尔

荀 泉

任何理论要取得创新,必须打破前人的僵化观点。这种打破的过程就是一种解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就是扬弃前人的矛盾观点而不断创新的,这种创新是一个不断解构与建构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等人对唯物矛盾观的建构和发展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矛盾观的解构和改造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矛盾观进行了解构,并且提出了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矛盾观是唯心的。他指出,黑格尔的主要错误在于:把现象的矛盾理解为本质中的理念中的统一,而事实上这种矛盾的本质当然是某种更深刻的东西,即本质的矛盾。在分析批判中,马克思又肯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肯定了黑格尔具有矛盾的思想。马克思将黑格尔的矛盾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建构和发挥,提出了“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1]的观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使矛盾观冲出了唯心主义的牢笼。针对黑格尔调和矛盾的中立立场,马克思认为“两种本质的差别”[2]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解构的过程中,马克思建构了自己的矛盾观。他首先指出了矛盾运动的实质,进而阐述了矛盾运动的一般运动形式,总之,马克思建构的矛盾观点在唯物矛盾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先驱性的意义,他把矛盾观从黑格尔唯心的矛盾观颠倒过来,形成了一些唯物主义的矛盾观点,从而奠定了唯物矛盾观发展的基础。

(二)恩格斯对唯物矛盾观的创新和发展

恩格斯的矛盾观也是建立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矛盾观的解构基础上的。但在解构黑格尔矛盾观的同时,恩格斯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矛盾观点。关于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恩格斯指出:“既然简单的机械的位移本身已经包含着矛盾,那么物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以及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3]至于矛盾存在的客观性,恩格斯指出:矛盾不仅“客观地存在于事物和过程本身中,而且这是一种实际的力量。”[4]恩格斯还有了矛盾与事物运动互为因果的思想萌芽,这体现在他的“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这一观点中。恩格斯进而肯定了辩证的否定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并具体指出辩证的否定是不断进行的,他举例道:“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鱼和两栖类之间的界限也是一样,而鸟和爬虫类之间的界限正日益消失”。[5]总之,恩格斯为唯物矛盾观的深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乐曲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如:用大量事实论证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及认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辩证的否定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等等。

(三)列宁对唯物矛盾观观点的明确和矛盾体系的初步建构

列宁除了继续解构黑格尔唯心的矛盾观,更主要的是深入和系统阐发了唯物矛盾观的具体内容,初步建构了一个唯物矛盾观的体系。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6]这是黑格尔的观点,列宁对此非常赞同。他进一步发挥出,矛盾的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自己运动的动因、动力、源泉。“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7]列宁还发挥了矛盾的对立面统一规律。他具体研究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关系,指出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推动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更独具特色的是,列宁指出了对立面的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8]据此,列宁考察了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对比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别,列出了16条要素,初步构建了一个唯物矛盾观的体系。总之,列宁结合俄国的革命实践,对唯物矛盾观进行了独具特色的阐发和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个唯物矛盾观的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毛泽东对矛盾学说的丰富和矛盾学说体系的完全建构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矛盾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和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气派。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矛盾学说体系,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

(一)毛泽东解构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驳斥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毛泽东直接用列宁的矛盾观点批判党内的错误思想,“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9]为了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风,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解构了形而上学的辩证宇宙观,并系统地研究了矛盾的特殊性。他具体分析了矛盾特殊性的诸方面,并认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研究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10]

(二)毛泽东开创性地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原理

首先,毛泽东发挥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并明确地概括了矛盾绝对性的两层含义。毛泽东举了很多例子对矛盾的普遍性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毛泽东发挥了矛盾的普遍性,把对抗是矛盾,发展为事事有矛盾、处处有矛盾。在他看来: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差异就是矛盾。其次,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开创性地、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指出,矛盾的特殊性有以下几种情形:“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矛盾的各个方面”。[11]毛泽东把矛盾的情形分为以上几种,这就把矛盾特殊化、具体化了。不但如此,毛泽东还指出了,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三)毛泽东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上升为矛盾问题的精髓

他还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并且把这种关系发挥成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指出这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2]这显然是跨越式的思维,因为矛盾的普遍性显然不等同于矛盾共性。他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13]经过这一跨越式的转换,毛泽东把共性个性关系原理上升为矛盾问题的精髓。这是毛泽东总结长期革命经验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把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也成为以后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

(四)毛泽东除了开创性地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原理之外,还对前人已有的矛盾观点进行了说明和发挥

毛泽东根据自身革命经验,从列宁的“对立面统一”中发挥出“对立统一”这一观点。他详细论述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且强调了对抗在矛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直接地、准确地揭示了矛盾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毛泽东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如:防止片面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次等等。因为矛盾是错综复杂的,而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他特别强调一分为二的观点,而两种矛盾中,又要抓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4]

总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唯物矛盾观的考察遵循了科学的思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及其之间的关系——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种研究思路对矛盾进行了全面探讨,从而形成了矛盾学说的系统体系。

三、当代启示:不断的解构与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路径

(一)不断的解构与建构是马克思中国化的创新路径

马克思主义,惟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解构与建构的关系,就是摒弃和创新的关系。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理论创新。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者抛弃了共产国际“左”的路线,才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改革者抛弃了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才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事业。勇敢地摒弃是创新的前提。对传统糟粕文化的摒弃并不排斥创新,相反,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文化都是国际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创新是最有效的摒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充分体现文化的创新性。

(二)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理论中优秀的部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指路明灯,而保守的方面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因此,我们既不能搞“鹦鹉主义”,原封不动的照搬马克思的话语;也不能持“澡盆主义”,把全部已得成果抛弃掉;更不能行“变色龙之道”,为着个人及小集团的利益不断变换马克思主义的色彩。正确的态度应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古为今用,西为中用。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而继承传统文化,重要的是要立足现实,而现实就是具体的个人。因此,只有立足于公民的需要,并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继承,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继承。

(三)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必须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脉搏

这是判断理论的价值以及它是否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更不能一味囿于传统、沉湎于传统。因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毒素,必须清除、摒弃。要勇敢地正视传统,摆脱文化的“恋母情结”,不能用“瞒和骗”建构文化,更应该抛弃传统文化的说教模式,加强理论的科学论证。历来的启蒙运动,往往只是破坏了传统文化的形式,如建筑、字画等,而对桎梏人们头脑的传统封建思想往往难以撼动。因此,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主要的还是反对封建思想,本质上是一种解构与建构的统一,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是在创造中摒弃,在推陈中出新。

总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理论建构,既要顺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更不能对传统文化抱残守缺,在发扬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的同时,秉持良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谱写出既符合国民利益,又体现人类共同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篇章。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9.355.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2.13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4.

[6][8]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5-116.192.

[7]列宁 .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7.

[9][10][11][12][13][14]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2.315.308.320.320.322.

猜你喜欢

普遍性特殊性黑格尔
何不炳烛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