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建立低碳消费模式
2013-08-15刘世堂胡荣华
■ 刘世堂/胡荣华/李 平
(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局,天津 300191)
“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话题,而发展“低碳经济”成了人类社会的共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而最终引起这场变革的是公众的低碳消费观念的形成,而这种观念的形成又有赖于低碳消费模式的形成。
低碳消费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模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当人们把低碳消费作为自己的一种态度、习惯、价值观时,这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会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会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生态环境更加改善。当然低碳消费,改善生态环境模式最终形成必须由公众、政府、企业在低碳经济理念支撑下,共同努力方可奏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1 倡导低碳消费模式的公众价值观
一个社会公众的消费模式会引导市场的价值取向,最终催生一种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经济现象。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公众的消费模式为根基。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必须使人们消费观念上发生根本变革,通过消费理念灌输,让公众树立新的资源观、环境观和消费价值观。
1.1 培养低碳消费观念
有人曾说:“当大多数人看到一辆豪华汽车,首先想到它导致空气污染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的时候,环境道德就来了。同样,当大多数人看到过度包装,一次性产品或者一个新的购物中心而认为这些是对子孙犯罪而愤怒的时候,消费主义就处于衰退之中了”。因此,提高个体环境素养,即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在这种认知下所表现出的环保行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教育,向人们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信息,改变人们的消费态度,进而促使亲环境、亲社会的环保行为及低碳消费价值观形成。
低碳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公众低碳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当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正在遭遇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危害,并涉及个人自身时,他们的消费态度和行为倾向也会随之改变。公众会意识到,在环境资 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当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的行动目标和社会价值观时,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必然会逐渐上升,在此约束下的“利他性”购买行为和消费态度必然会改变,自我利益保护与经济利益回收、自然保护型消费必然会趋于一致,“过度消费”、“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必然会被适度消费、责任消费、文明消费等低碳消费理念和价值观所替代,并会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定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1.2 培养低碳消费文化
目前,低碳消费还只是一种社会消费意识,还没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个体消费惯性、社会消费文化和个体消费价值观的差异都是造成消费者对低碳认知和最终做出实际消费行为之间差异的重要因素。社会消费文化对消费者最终的消费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低碳消费的社会文化强度较弱,对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则十分有限;如果低碳消费社会文化强度高于个体消费价值观,那么个体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购买甚至是持续购买低碳产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教育,重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和以此作为生活目的的价值观念,摒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和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提升低碳消费社会文化强度,进而促使低碳消费文化养成。
达到低碳消费的目的需要在公民中积极倡导发展性和智力性消费,鼓励公众在消费时间内多参与以提高和发展为目的的看书、读报、学习知识技能等活动;要积极倡导自发性和主动性消费,通过消费满足公民个人的爱好,培养良好的个性,自觉抵制攀比性消费;要积极倡导精神性消费和文化消费,反对过度的挥霍性和炫耀性物质消费,通过降低文化的消费门槛,让普通群众有能力也有机会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在全社会开展低碳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让公众直观感受到传统的高碳消费方式给自然、社会造成的破坏与污染,改变社会舆论导向,使“低碳消费”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让“低碳消费文化”为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使得低碳消费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人消费意识的一种,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
2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引领低碳消费模式
低碳消费与低碳经济密不可分。低碳消费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落到实处,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要引导公众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的习惯,尽快建立健全低碳消费制度体系。
2.1 将低碳消费纳入政府规划
政府要制定全面、长期、明确、可行性强的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和工作规划,在产业布局、能源、交通、建筑、金融等各个领域拟定标准和目标,为低碳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政策、技术、资金保障。设立专门的低碳考核和监督部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把低碳发展作为政府行为纳入政府绩效管理。政府作为最主要的公共事务管理者,要率先垂范,认真做好低碳消费的引导者和先行者,充分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2.2 将低碳消费纳入法制轨道
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使各项行为都有法可依。近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与《环境保护法》等,但从总体来看,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有关的配套措施尚待完善。因此,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等方面实施有效激励与监督,协调各方面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利益诉求。
2.3 将低碳消费纳入体制保障
完善的宏观管理体制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支撑。政府应推行碳排放交易制度,完成“碳交易”模式;建立企业准入制度,完善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环境标志和能效标识的认证体系。没有绿色认证的产品,不能进入市场交易,保证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不超标,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建立低碳产品流动市场管理体制;完善低碳金融制度;通过税收,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对企业和生活展开全面的监督和舆论指导。只有上下联动,共同促进,才有助于我国低碳消费模式的渐进转型。
3 发挥低碳消费模式的中枢桥梁作用
企业既是全社会推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瓶颈”(企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也是“桥梁”(企业是低碳消费产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消费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
发展低碳经济既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实施节能减排主体——企业,始终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自觉的社会责任,及时把握政府的政策动向,将低碳战略转化为发展理念,采取低碳经济的运行模式,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
3.1 积极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化新能源产品
提供低能耗环保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研发新技术,围绕节能减排、环境脆弱、低碳经济等重大问题,提高资金利润率,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要降低企业中每一个工作环节的管理成本,有效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实现低碳办公,尽量减少各环节的工序,提高效率。
3.2 转变企业增长方式,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积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求占有一大批可信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素质,选拔和培训优秀的产业工人;把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抓住“低碳”乘势而上。
3.3 根据政策制定和完善企业的节能低碳目标体系
制定增设节能低碳目标项目的发展规划,用企业规章制度严格规定产品在生产、流通领域内的碳排放,保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4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特征的服务型产业
作为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IT和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低,对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小,应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旅游、文化、技术服务等低碳型精神文化服务性第三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特征,更须大力发展。
总之,低碳环保不仅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战略;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企业的一种竞争力,把两个关系处理好了,就是一种多赢的战略。培育低碳竞争力,不仅将为企业或国家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动力,而且可为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企业和国家提供发展的后发优势。
鉴于公众、政府、企业,在“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借鉴、自身发展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共同理念支撑下,低碳消费,生态环境保护必将实现。
[1]陈柳钦.低碳消费: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9):18-20.
[2]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2010,26(5):89-92.
[3]李平.论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J].消费经济,2011,27(4):15-18.
[4]匡跃辉.低碳经济下的消费模式与引导策略分析[J].环境经济,2010(84):39-43.
[5]郑少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25-27.
[6]陈柳钦.可持续低碳消费的实现途径[J].理论学习,2010(8):31-35.
[7]刘冬梅,唐永红.推进家庭低碳消费方式的战略思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4):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