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雅”与“俗”视角下的广场舞蹈
2013-08-15高虹
高 虹
(乐山市文化馆 四川 乐山 614000)
人类最早就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信仰、愿望和情感。也正因为如此,舞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艺术之一。人们把舞蹈活动作为良好愿望的寄托、美好生活的追求、道德规范的演绎,使民族精神、意识观念世代相传,它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人的感情一旦与思想、信仰融为一体,即可形成一种有价值的蕴含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广场舞蹈是舞蹈的母体和源头,从远古时期的舞蹈图腾开始,广场舞蹈就具有了民族意识的传承功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培养、教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它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一、广场舞蹈
关于广场舞蹈,张又兮在《云南广场舞蹈的特色和内涵》中说:“广场舞蹈是一种通常在广场上开展的,以歌舞形式呈现的,具有开放性、自娱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及大众化的节奏均律感和艺术美感的舞蹈样式。”秦雪亮在《浅谈广场群众舞蹈中民族民间舞元素的应用》中说:“广场群众舞蹈是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特殊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颜晓双在《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群众舞蹈》中说:“群众舞蹈以群众为主体,在群众中进行,并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进行的舞蹈活动。群众自己掌握和应用舞蹈手段,通过舞蹈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来表现群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广场舞蹈应具有人民群众自发的、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广泛参与性,以自娱、表演、健身为目的,在开放性场地上进行的群众文化活动特征。
二、“雅”与“俗”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观念,它的演绎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关于“雅”和“俗”,人们的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雅文化,即高雅、经典的文化,它意在强调一种韵味和内在,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雅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是艺术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的高度提炼和结晶。俗文化,即通俗、粗糙的文化,直观、朴实、原生态,它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带有中国传统的人文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沿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传统,具有适应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大众化特点。俗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雅”与“俗”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关系。“俗”源于生活,而“雅”则高于生活。“雅”是对“俗”的领悟,对“俗”的创新,对“俗”的发展,“雅”的存在是为了引领时代,成为正确的导向;而“俗”的存在,是为了普及“雅”的精华,为“雅”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泉。“俗”的“雅”化和“雅”的“俗”化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
三、“雅”与“俗”视角下的广场舞蹈
(一)“雅”与“俗”的相互交融,使广场舞蹈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广场舞蹈是人类从事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承载的内容不局限于舞蹈本身而是具有十分广阔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一部广场群众舞蹈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
早在原始狩猎时代,人们聚在一起用肢体语言庆祝狩猎成果、驱赶野兽,这就是广场舞蹈最早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为求神明的庇佑、获取生存的力量、表达对生命图腾的崇拜,进行宗教和巫术活动,形成祭祀舞蹈。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广场舞蹈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俗、民间舞蹈艺术特色。由此可见,广场舞蹈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中,是人民的生活情态、文化情趣和娱乐趣味的表现。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广场舞蹈形式,其风格和特色迥然不同。广场民族舞蹈积淀了古代文化,保留着原始舞蹈的遗存,以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独特传承方式,又赋予了舞蹈新的时代内涵,并在民族交融中发展。广场舞蹈正是在“雅”的“俗”化与“俗”的“雅”化这种互制互动、交叉融通、新旧并存、相互转化中不断发展流传下来。
(二)广场舞蹈的“雅”与“俗”关键在于顺应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的广场舞蹈热潮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在公园、广场、空旷场坝,都能看到人们兴致勃勃地投身在舞潮之中。有的跳交际舞,有的跳健身操,有的跳民族舞,有的跳拉丁舞,还有的人跳的是自创舞。但不管跳什么,舞者都那么投入,那么陶醉,那么乐此不疲。这种在全国各地由十几人、几十人发展到几百甚至上千人的群众舞蹈队伍,掀起了群众性的广场舞蹈热潮,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群众参与意识增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崭新的生活理念让群众的文化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群众的需求、群众的创造、群众的表达,成为文化成长的主流。人民群众文化意识普遍增强。首先,主体意识突出,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加,希望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其二,自我意识明显,人际交往和社会沟通意愿强烈,渴望得到社会认同;第三,希望充实和丰富自己,增加对社会的介入性和适应能力。在文化上表现为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欣赏。由于广场舞蹈摆脱了“剧场”舞台束缚,舞者和观者彼此没有屏障和区分,直接融入在群众中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升华,让人们感受到真实性。舞者和观众不断互动、互换,极大地调动着观众的参与热情和舞者的创作欲。广场舞蹈已成为群众主动自觉的文化行动,是实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具体体现。
2.广场舞蹈是大众审美的文化表达。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美、捕捉美,赋予艺术美以灵魂与生命。每个历史时期的广场舞蹈文化都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决定着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群众的文化活动是美的重要载体,是集体审美的自觉呈现。广场舞蹈丰富和延续着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审美意识,创造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复苏的人性在生活中寻求自我,寻求失落的美。广场舞蹈让人们被压抑的爱美之心得到了释放与表现,大家自觉地把广场舞蹈作为审美对象,作为重塑自我的手段,从中陶冶情操、展示自我、净化灵魂,并得到美的享受,在优美的舞蹈中,舒畅身心。广场舞蹈是群众自由自觉的文化活动,展示了自我风采和美感。正因为它的目的是自娱而不是娱人,所以参与跳舞的人越来越多,舞蹈场地分布也越来越广。广场舞蹈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受群众的喜爱,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广场舞蹈热潮。
3.功能的转变使广场舞蹈充满活力。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广场舞蹈从早期的生存行为到宗教、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为民族、民间舞蹈,最终演变成为群众的娱乐、休闲、健身文化活动。其内涵不断变化,逐渐从宗教、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实现了由“娱神”功能向“娱人”功能、“自娱”功能转变。广场舞蹈作为沟通民情民意的载体,展示群众风采的舞台,可以在群众心理上培养起相近的审美趣味,进而培养起相近的道德感与共同体的认同意识,给群众以精神愉悦,使他们在闲暇时间轻松自如地得到心理的和精神的快乐。它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种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娱乐文化。
广场舞蹈作为“俗”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情态、文化情趣和娱乐趣味。在当下,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实现文化权利、满足文化需求的最好形式。广场舞蹈的热潮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三)“雅”与“俗”关键在于广场舞蹈的意义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广场舞蹈是舞蹈之母,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广场舞蹈不但培养人们豁达的人生态度,还借艺术功能服务人、教育人、鼓舞人、团结人。广场舞蹈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广场舞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呈多元化态势。广场舞蹈的自身形态,以及人们对它的观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已日益成为群众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健身方式。首先,广场舞蹈作为群众自发性的娱乐活动,由于没有严格的专业舞蹈限制和要求,成为人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后,缓解工作疲劳和压力的人人都能参加的娱乐活动;第二,舞蹈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运动,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因其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不大,既能满足人们锻炼身体的需要,又在成年人体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很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和熟练,成为中、老年朋友健身的首选方式;第三,广场舞蹈没有舞种限制,选择多。在这里既有大家熟悉的民族舞、交际舞,也有热情奔放的拉丁舞、健身操,同时流行的骑马舞也很受大家喜欢。广场舞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层次和品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增长知识、健身强体的良好氛围,把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爱好的人们聚集起来,让他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天地。不论是传统舞蹈还是流行舞蹈,都发挥了它的文化娱乐、情感交流、体育锻炼、认识生活的作用。广场舞蹈既保留了原生态最精华的部分,又赋予了舞蹈新的时代感,成为了人民群众乐意接受的艺术形式。
2.广场舞蹈的凝聚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广场舞蹈是人民群众交流思想、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舞场和谐、融洽的氛围,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人们在广场舞蹈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节奏,一致的动作,整齐的、有规律的队形变化,从而培养起强烈的整体观念。德国艺术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曾这样描述:“在跳舞的白热化中,许多参与者都混而合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像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原始跳舞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艺术对于民族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影响,还在于能够加强和扩张社会的团结。”广场舞蹈既能体现相互关照、相互依存的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能让人们在交流互应中体验美德与愉悦,还具有统一的社会感应力,可以培养整体观念,增强凝聚力,更好地促进群众之间的交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改变,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雅”与“俗”关键在于普及与提高
“俗”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目标在于普及,就是要具有娱乐的广泛性,要“通俗”;而“雅”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目标在于创新和提升,就是要“经典”。“俗”与“雅”体现着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包含、共同发展的关系。广场舞蹈是孕育、滋养舞蹈的丰厚土壤,是普及、推广舞蹈的最好形式。举办广场舞蹈的比赛,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舞蹈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交流感情、互教互学的良好氛围,拓展和创新了舞蹈的动态形象,丰富了舞蹈的动作语汇,使广场舞蹈受众面更广,传播、普及更快,从而引导、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广场舞蹈活动中来。通过比赛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使群众懂得如何去欣赏高雅舞蹈作品,增强艺术修养与艺术欣赏力,促进了广场舞蹈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自发娱乐到比赛表演,广场舞蹈由一种自娱性质的俗文化转化为一种娱人性质的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观赏性艺术。
四、结论与思考
公元2世纪的基督教诺斯蒂教派的赞美歌唱到:“谁不跳舞,谁就不懂生活。”这是因为舞蹈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肢体语言表达方式,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表达思想情感的同时也可以带给人们欢乐和享受,从而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层次,真正突破“雅”与“俗”的界限。
广场舞蹈热潮作为现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它一方面反映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一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广场舞蹈作为公益性文化活动,需要吸引各方社会力量,争取广大群众、民间文艺团体、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形成全社会文化自觉的发展态势,沿着继承、创新、发展的健康轨道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