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体制突破与文化重构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2013-08-15苟安经薛建平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生源办学

苟安经 薛建平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从体制建构的角度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起始于1985年。是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的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并要求“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神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奠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布局。2011年,全国获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达到了1280所,总数超过本科院校 (共1129所)151所,并且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还有增加的趋势;2011年度全国高职高专实际招生规模324.8万余人,约占普通高校招生规模681.5万人的47.67%。从办学规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

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中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功能、使命和地位正逐步被社会各界认可。客观地讲,还不足30年发展历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是一种新生事物,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快速的规模扩展型发展,办学规格基本稳定之后,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向质量提升型或内涵型发展转轨?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 (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如何各归其位,如何沟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目前,一些深层的体制和文化因素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里尤其要注重体制突破与文化构建,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或潜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功能转变与形象再造

我国是一个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国度,但是数千年来,职业教育并不包含在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教育观念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影响深远,以至在一些人头脑里形成了“职业教育不入流”的浅薄观念。事实上,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建设中,职业教育长期处于普通教育的补充地位,起着缓解普通教育办学压力和为城镇户籍人口子女提供就业途径的福利性作用,从实践的层面强化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固化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二元结构。

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具有强大反作用的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是为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教育的体系与形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形态应当契合。改革开放后,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车道,“世界工厂”、制造大国的产业形态产生了对千千万万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在这个阶段,中职学生或经历简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就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路径相应需要更高层次技术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成为对口的合格劳动者。这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启示,更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专注于理论性知识教学和培育学术性人才、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严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弊病一时难以有效矫正,形成了本科毕业不能就业,被迫再读硕士,硕士不能顺利就业,被迫再读博士的怪圈。经济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不合拍,一方面使若干高学历的学子无用武之地,浪费了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经济社会一线缺乏大量高素质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专注于应用性知识教学,侧重于培育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弥合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生产之间的鸿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大战略,高等职业教育本身也具有广阔的空间,自成体系,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时空上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个教育类别。从对社会的作用来看,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从教育活动开展的难易程度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等职业教育较之普通高等教育更难、更复杂。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确认是改革体制促进发展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重塑高等职业教育形象的文化氛围和前提。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而在社会的底层,一些学生和家长因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获得的实惠也产生了诚恳的认可;但中间各阶层,既可能由于缺乏战略的眼光,又可能由于没有切身的感受,仍受传统精英教育思维的束缚,对高等职业教育不冷不热。当然,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从规模扩展型发展向质量提升型发展是改变社会对其片面认识的一个最好办法,也是形象再造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转变和发展过程中,尤其要高度警惕和有效抵制“假热情”和“假重视”,即一些管理部门和利益团体高调谈论高等职业教育,其真实的意图是将其视为教育产业化的又一道大餐。尽管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市场靠得最近的一类教育部门,但以赢利为目的的所谓教育产业化会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转型。从长远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出公益性,作为一种公共品或半公共品提供给社会。

二、生源分配歧视与政策疏导

长期维持一种体制,那么这种体制就会逐步形成一种文化。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价值上和教育难度上并不低于高等普通教育,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本科生到职业学院“回炉”的事件给这个判断提供了最好的注脚。在我国,职业教育长期被人视为不入流的教育,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的生源歧视,各级职业院校的生源被贴上了“末等”的标签。就高职高专招生生源来看,小部分是中职对口考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最后上榜生。以四川省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理科类生源录取控制分数线为例:本科第一批次为518分,本科第二批次为445分,本科第三批次为416分;高职高专第二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200分,比本科一、二、三批次分别差318分、245分和216分。另有四所高职院校因实际招生完成计划很差,经申请获省招委批准再降20分招生。事实上,四川省的高职高专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在全国还不算最低的,国内一些省份已出现或正论证注册入学的招生政策,这都表明一个事实:高职高专的生源是高等教育里最差的生源,这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巨大挑战。

生源的素质是制约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以至有人认为,中国的重点大学的首要优势是优质生源。从一定程度上说,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生源的机制就是高校良性循环发展的机制。如果彻底地而不是有保留地承认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而重大社会功能,彻底地而不是有保留地承认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个教育类别,那么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生源就该给予合理照顾,而不是规定只能捡剩下的。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德国,高中毕业生大约有2/3会选择到职业学院学习,只有1/3的学生会选择进入普通大学深造。而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体制,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还不到50%。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高考已经成了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评价机制,对个人、对学校、对一个地区,都是一考定终身的。在这个评价系统里,能读重点大学的绝不愿去读一般本科;能读普通本科的,绝不愿去读“三本”或高职。但是,在学费高昂的“三本”和低价实惠的高职高专之间,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选择了高职高专。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逐步改变现行高校招生体制下高职院校只能捡普通高校剩下生源的不利格局。可以考虑的变革措施有:一是出台政策(比如减免学费、优先推荐就业)鼓励一些上了本科分数线的高中学生报考高职院校。德国的职业教育基本是公办免费的,就业去向也有保障,职业教育因此受到社会的欢迎。二是逐步扩大高职高专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开办定向就业的实验班。三是要限制或适当压缩普通本科的招生规模。国务院2005年提出的在2010年高职招生超过一半的计划并没有实现,这并不是说我国在2010年需要338万本科毕业生,而只需要318万高职高专毕业生。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的原因在于本科院校的利益博弈,需要由管理高层采取强硬措施遏制其本位主义的利益诉求。

三、行业竞争与特色立校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度很高的教育类型,行业之中存在着日趋激烈的竞争。竞争大体存在于三个维度:一是独立高等职业学院与普通高校兼办的高职之间的竞争;二是独立高等职业学院之间的竞争;三是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和民办高等职业学院之间的竞争。第一种竞争在体制上具有不公平之处,普通本科院校占有大量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第二种竞争存在地域上的不公平,即处于省会城市和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学院获得了办学的地理优势,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办的高等职业院校面临重重困难;第三种竞争存在政策支持上的巨大差距,加之国人对民办高校的认同程度很难提高,近年来,民办高校已开始出现招生难的征兆。

目前,全国有600余所普通本科高校兼办高等职业教育,利用其本科院校的名气、师资和教学条件办学,其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均较独立的高等职业学院看好。不过,由于普通高校的重点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其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一般不大。尽管这样,它仍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第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其实这个办学方针用在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上也是很贴切的。2009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其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四川省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率达到88.17%,比本科院校高出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普通本科教育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检验,即使不直接竖起“就业导向”的办学旗帜,也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把普通本科教育定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已经脱离了现实。现在,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和80年代初的本科生和专科生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存在庞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格局下,本科教育应当降低自己的目标追求,向职业教育适度倾斜,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轨,甚至直接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转轨。第三,建立普通高等教育随时向职业教育分流的途径和模式,既可以在本科教育的1—4个学年中间分流,也可以在本科教育完成后分流,到高等职业学院短期培训“回炉”。

如果这样的改革能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就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也会产生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从独立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角度看,应对竞争的方式,一是坚持高等职业学院的独立特色办学,办成普通本科高校无法复制的专业和教学模式;二是和普通本科院校教育资源的整合,以整体并入或项目合作的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链条,实现优势互补;三是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既可以是本区域的几个高职院校的联姻,也可以是不同区域 (比如东西部区域间)职业学院的联姻。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特色立校的原则,就必须克服大而全的综合性院校的发展路子,不可把设置的系与专业的数量以及学生规模作为追求目标。现有高职院校一般是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还有一部分是未升格的高等专科学校,现实条件并不具备搞成大而全的综合性职业院校。就应对市场的需求而言,“专”比“全”更有竞争力。只有专才能做到精,只有精才能发生质的飞跃,才能上层次。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筹划,可以考虑将“职业技术学院”的称谓改为“某某高等专科学校 (院)”,既淡化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评价误区的标签效应,也可以帮助院校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专业重点。

四、教育层次上移和教育链条延伸

我国把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定位于专科层次,而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 (比如我国的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大专、本科、研究生层次,分别培育不同层次要求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尽管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有“2010年以前,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规定,但这不是一刀切的规定。经过多年的检验,办学成功的重点专业和示范性专业,可以考虑开办为本科专业,这不但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扩展办学的空间层次,也会对高职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使其获得实在的大学生身份认同感,吸引优质生源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就读。当然,高职院校的主体办学层次应当是专科,即使开办了本科专业,和普通本科高校的本科专业仍具有不同的办学指向和人才培养模式。

另一种延伸高等职业教育链条的途径是非学历的教学,比如企业员工知识更新性质的继续教育。开展对外培训或继续教育,其目标市场主要是学院所在地区的企业员工。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尽管是非学历的短期培训,但其难度一点都不比学历教育低。其一,在职员工本身具有了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能在原水平上重复,要教授新知识;其二,没有统一教材可使用,要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定制培训菜单,培训的个性化要求高。继续培训要对行业最前沿和整体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紧跟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要求。毫无疑问,这对高等职业学院的师资、培训条件、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高等职业学院一方面要着力培养自己的学科领军人物,锻造出区域性的名师或技术权威;另一方面,高等职业学院要建成区域性的共性技术平台和技术中心,促进学院工厂化、车间化。当然,借助与利用企业现有的条件和设施进行在职培训既经济又贴近生产实际,不过,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只能在少数大中型企业中实施,并且,一般不会向其他企业的员工培训开放使用。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生源办学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