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财富观的现实意义浅析

2013-08-15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悖论生产力财富

赵 峰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海淀区 10009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民族实现价值观转变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意味着财富的聚集和增长,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随着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人们对于财富问题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也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去追求和创造财富。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的财富观出现了扭曲:许多人忽视财富的创造而过分强调财富的集中,财富持有者忙于敛财而逃避社会责任的承担,更有甚者借助手中的既得资源非法聚敛个人财富……这种种扭曲的财富观的出现,都让人们开始反思以往对财富概念的认识,呼唤一种科学的财富观对财富创造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加以指导。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财富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对于中国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道路,在“十二五”期间顺利实现由“国富”向“民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财富观有助于科学理解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与作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具有历史性,人是生产力中活的因素,是首要因素。生产力是在人的需要和实践活动的转换中生成的,人的需要在和人类实践活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增长和扩大,形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客观上的永恒动因。因此,某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力不管如何发达,不管创造出了怎样丰富的社会财富,都总有人这一内在动力推动着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本身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发展的历史。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生产力”这一概念正是在财富生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中获得了本质的规定性,即生产力不是孤立于人之外的独立的东西,因为人这一永恒的动因,生产力必然是历史地生成、变化与发展的。进一步说,生产力具有历史性,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和活的因素,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以往活动的产物”。我们要把前人留下的“既得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就需要现时代的人把生产力作为既定力量加以继承,同时把这个“以往活动的产物”纳入到现时代的人的要求中来,以人这个永恒的动力来推动“既得的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在马克思这里,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和财富的创造者,而判断生产力发达与否的标准也正是作为生产力首要因素的人。生产力是否发达,就在于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力最大化进行财富生产的同时是否使自身获得了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财富观关于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论述,与当前我们一再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二、马克思财富观有助于避免资本主义的“物本”财富观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中的财富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财富观,历史性地揭示出财富背后所隐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古典政治经济学也将财富作为研究的对象。古典经济学扬弃了重商主义把财富直接归结于金银的片面理论,强调了财富的“属人性”,认为财富其实是为人的存在。从这一意义上讲,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财富与人的关系中强调人的独立性,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另一方面,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古典政治经济学极端片面地发挥了“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论调,从表面上强调人、重视人出发反而得出了实质上敌视人、排斥人的现实结论,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最终忽略了人本身。

在马克思看来,财富同时体现着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均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体现。马克思认为,财富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对象化,而人通过“物”的发展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必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人的实践活动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创造出不同的财富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无不是人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力量的体现。同时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人们就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来交换其活动产品。因此,在财富中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和社会关系,也凝结着人的本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财富的本质内涵的为人属性,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便会隐藏在财富物质内容之下的人的属性。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也正处于通过财富的大量生产与创造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根据马克思的财富观,我们应当注意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调对人的关照,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避免陷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物本财富观”,避免陷入因为人与物的颠倒而产生的“财富—幸福”悖论问题。惟有如此,才能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在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任务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型。

三、马克思财富观有助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财富观的建构

经济的发展必然意味着财富的增加。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但同时,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急剧膨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如贫困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犯罪问题和腐败问题等。人们开始反思并意识到了现有财富观的缺陷,呼唤一种科学的财富观对人们创造财富、追求财富和使用财富的行为过程加以科学的指导。而人们最早对于财富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于“科学财富观”的诉求则缘起于“财富—幸福”悖论的产生。

“财富的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的增加”,这一命题一直是现代经济学体系构建所依赖的基础。但是学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国家收入和国民的幸福指数却不再呈现同比增长的趋势,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们的收入也急剧增长,但国民的幸福指数不仅没有增长,甚至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一现象也就是“财富—幸福”悖论。最早提出“财富—幸福”悖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社会学家边沁,他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人已经拥有的财富数量越大,他再增加一定数量所得到的幸福数量就越小”的原则。“财富—幸福”悖论的提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这一悖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人们对这一悖论展开了深刻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转变,人们的财富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样受到了“财富—幸福”悖论的困扰。马克思对财富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的精辟论述,正是破解“财富—幸福”悖论的有力武器,要破解“财富—幸福”悖论,就必须树立符合我国当代社会现实的“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正确对待人的发展和财富的关系。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

科学财富观是在人与财富的关系中,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社会经济和人共同发展的财富观。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语境中来考察财富时,财富本身具有着二重性:一方面,财富体现着人与物的关系,财富是通过自己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的需要的物,人为了生存,就必然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来创造财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财富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财富创造是人自身内在力量的对象化,财富产品在出现之前已经以观念的形式作为目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由此,财富生产就体现了“人与物”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既是物的生产,又是人的发展。这样,由于所关注重心的不同,人们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也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财富观,即“物本财富观”和“人本财富观”。其中,“物本财富观”主要看到了财富所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强调对财富的物质内容的关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财富观;而“以人为本”的财富观则注重财富为人的属性,体现了财富背后隐藏的“人的关系”,强调对人的发展的关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物本财富观”对于财富物质内容的片面强调,才导致了现代社会“财富—幸福”悖论的产生。毫无疑问,作为比资本主义更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理应实现从“物本”财富观向“人本”财富观的跃升,这既是财富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科学财富观”的建构路径

要在当今中国社会建构“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实现人们财富观念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化,其建构路径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标准的财富衡量尺度。在马克思那里,财富总是相对于人而存在,财富的使用价值只能在人的使用过程中得到实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这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对别人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东西的享受,都表现为真正的财富。”按照马克思的表述,科学财富观对财富的度量理应建立在“人的发展”尺度之上,科学财富观首先需要关照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唯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才能与以往的“物本”财富观体现出本质上的不同。明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财富的生产与积累就被牢牢控制在了人的发展所需之内,而不会出现僭越。

2.把科学财富观的内容纳入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体系当中。要在当今中国社会建构“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实现人们财富观念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化,其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价值观基础,应当把科学财富观的内容纳入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体系当中,二者统一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从而既有利于科学价值观的生成,又促进科学财富观的建构。正如温家宝同志所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同时也要看到,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当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

3.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辩证关系。我们说“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强调对“人的发展”的关照,但是在现实层面上,我们所要建构的科学财富观必须与社会现实相切合,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在现阶段,我们最为紧要的工作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财富观并不对立,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科学财富观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以追求单纯的物质财富积累为目标的物本财富观,不能将经济建设扭曲地理解为就是以物质财富为目的片面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的提出并不是对“经济建设”的否定与背离,恰恰相反,“以人为本”事实上正是为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作为尺度和目的,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就是要把对人的关照落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为“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强调科学财富观以对人的关照为核心,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就不重视财富生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拥有较为发达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因而我国现阶段仍将必须以经济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能够在财富生产的过程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和社会关系不断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作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芦潮.从财富经济学、幸福经济学到福利经济学[J].上海经济研究,1986,(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01.

猜你喜欢

悖论生产力财富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帽子悖论”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美妆悖论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