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决不会”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与思考

2013-08-15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国情生产力

陆 春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这一理论指出了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具有不断的可调节性和适应性,表明了新旧社会制度的关系,揭示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从“两个决不会”视角审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于我们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科学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自觉而坚定地坚持改革开放,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于“两个决不会”的解读

对于“两个决不会”,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表达;“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状况及其社会演进方式的思想阐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内在的高度统一的理论。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来讲,“两个决不会”具有相当性质,是“两个必然”的内在要求;“两个必然”包含着“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两个决不会”运动的最终结果。[2]

“两个决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纠正和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做出了“两个必然”的判断。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对自身的生产方式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结果是,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具有了日益强大的生命力。于是,1859年马克思开始纠正以前的判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3]

“两个决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深化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做出“两个必然”的判断并没有成为现实,他们开始反思。1859年马克思明确提出“两个决不会”,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两个决不会”实质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够成为现实。[4]

“两个决不会”不是对“两个必然”的纠正和补充。不能想当然地论断“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的关系,那种认为“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发展和补充的观点,不是实事求是研究的结果,而仅仅是想当然的结论。[5]

“两个决不会”理论是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得出的必然结论。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视角来理解马克思 “两个决不会”的理论,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确实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两个必然”的补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所预言的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实现,发展着的社会现实促使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各种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后,马克思做出了 “两个决不会”的判断,以修正“两个必然”的论断,从而将资本主义的最终结局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漫长结果。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理论指出了新旧社会制度的关系:新的社会制度是在旧社会的胎胞里逐渐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真正的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后才会产生,而在这之前,旧的社会制度具有不断的调节性和适应性,能够不断容纳生产力发展。马克思不仅仅是针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而言的,而是针对人类社会的所有社会制度:“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从而表明了这一理论适合于人类的任何社会制度,揭示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理论表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能够不断进行自身的调整、改革以容纳日益增长的生产力,任何人为地消灭资本主义都是注定要失败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从“两个决不会”视角下审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辛亥革命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失败。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在亚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理论来考察,革命失败实属必然。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但在整个社会中,仍微不足道,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封建生产方式,农民和地主仍然是中国的两大主要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人数太少,在社会中的影响微不足道。在这样的旧社会胎胞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天不足,不可能成长壮大,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党逐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担当起领导革命的重任:认清了国情,找到了革命的基本依靠力量,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反对革命的共同敌人;日益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并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由此决定了革命的目标是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为未来社会主义革命准备必要物质基础,待条件具备时向社会主义过度。事实证明,党采取了符合生产力状况的正确政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最终赢得了革命的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党基于对生产力状况的清醒认识,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措施,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成就。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规律。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取得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后不顾国情的大跃进使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认识国情采取正确措施后,生产力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在“文革”中,不顾国情,无视生产力的发展,又使生产力发展遭遇了巨大挫折。“文革”结束后,党开始审视自身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二大形成了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局面,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生产力方面,我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雄厚基础。

回顾中国近代、现代、当代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只有立足于国情,采取正确政策措施,在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理论指导下,才能实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思考

从“两个决不会”视角下审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迎接未来的挑战,实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和完善。

正确认识国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前提。辛亥革命未能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在于中国资产阶级没有正确认识国情,无法采取正确的措施以促进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6]不能正确认识国情,革命必然失败,生产力不能够获得发展,也就不能实现新的社会制度从旧的社会制度中产生。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毛泽东领导党实现了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邓小平领导党实现历史方位的转变,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力获得更进一步提升的当下,更应当认清中国的国情,促进中国社会的深入变革和发展。

自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进程表明,“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社会变革逐步推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显得格外醒目。我国成功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正确处理国内国外面临的各种复杂局面和事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2011年1月中下旬以来发生的中东巨变 “是在世界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剧变说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7]

正确对待西方民主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过中国历史实践的检验,证明是不符合国情的。“西方民主模式在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频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永远是脱节的。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政府如果不能凝聚全社会对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动政治改革,而是把解决一切问题的希望都寄托于政治变革,成功率可以说是零。”[8]新中国的建立,中国摆脱了外来干预,实现了独立自主,建立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力以赴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多数人觉得生活有奔头,拥护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为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基础。“民主应当是有现实治国意义的政治制度,它可以成为少数人形而上的理想,即民主就是为了民主,不为别的,但对于13亿人口的复杂国家来说,却不能这样轻率。民主制度应有助于中国前进,前进的含义是民生更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更有可持续性。”[9]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如此突出,足以影响人类生存的其他方面,各种社会建构都被无情地卷入了它的轨道。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观念都不得不拜倒在它脚下,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增强自身合法性的工具。”[10]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国际上,欧债危机跌宕起伏,中东北非等对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巨大的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美国失业率虽有下降但仍处在高位;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从“两个决不会”视角下审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日益深入地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积极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形成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梅荣政,张乾元.“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18-25.

[3]陈国富,余达淮.自我纠错:思维范的嬗变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的自我纠错谈起[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2):37-40.

[4]叶庆丰.“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 [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1):97-102.

[5]卫兴华,张建君.不能想当然地诠释“两个决不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4-7.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7]吴建民.中东印证“发展是硬道理[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3-03,(1).

[8]张维为.埃及困境不是“民主与专制”的问题[N].环球时报, 2011-03-02,(14).

[9]中国的关键几步注定无处可学[N].环球时报,2011-03-03,(14).

[10][英]伊格尔顿著,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119.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国情生产力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基于社会平等的社会制度建构理论辨析
不受羁绊的女性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