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山“彝家新寨”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性研究

2013-08-15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课题组

乐山市紧紧抓住“两边一区”纳入国家新一轮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四川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的历史机遇,从2010年起,揭开了小凉山彝家新彝建设的历史篇章。短短两年多来,这一惠民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个个新彝寨像一朵朵索码花在小凉山星罗棋布地盛放开来,时间之短,行动之快,效果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彝家新寨建设任务之重,难度之大,相关因素之复杂,时间跨度又较长,所以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推进彝家新寨建设,促进彝区全面发展,课题组特意对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的彝家新寨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乐山小凉山彝区的概况和“彝家新寨”建设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乐山彝区的简况及呈现的特点

乐山市小凉山区域范围包括:峨边、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金口河区 (简称“两边一区”),总幅员面积5376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1.9%;辖10镇35乡373个行政村2394个组,总人口40.4万人,占全市的11.4%,农业人口34.2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4万人。彝区现有农村劳动力18.3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左右,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左右,劳动力素质较低。

彝族聚居区呈以下特点:一是自然环境恶劣。“两边一区”区域绝大多数处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地带,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90%。二是生产条件落后。彝族地区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生产工具落后,畜牧业的发展呈粗放型。三是基础设施滞后。旱灾、洪灾、雪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贫困农村道路等级很低,边远自然村不通公路,贫困群众用电难、用水难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四是农民增收困难。彝区“林、茶、畜”三大支柱产业虽然形成了雏形,但因产业属于起步阶段而未能惠及全部贫困人口,并且对贫困人口的致富增收作用还相当有限。五是文化水平偏低。彝区现有农村劳动力18.3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左右,中学占50%左右,劳动力素质低下制约了发展后劲和农民增收。六是生活环境极差。住宅简陋,生活方式落后,交通运输不便,人畜混居、门前一堆粪,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泼、柴草乱堆。七是“教卫”条件落后。教育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滞后,农村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教育人才缺乏,县乡村医疗卫生条件简陋、设施落后,医疗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贫困群众上学难和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八是贫困群体堆积。截止2009年底,“两县一区”尚有贫困人口8.63万人,返贫率高达20%以上;68个村不通公路,1.1万户群众还没有告别“煤油灯”;2.2万户、11.1万群众居住条件极度恶劣,急需改造或搬迁。

(二)“彝家新寨”建设的主要内容

“彝家新寨”建设包括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产建设,是以“三新”(新村寨、新民居、新生活)和“环境大改善、观念大转变、素质大提升、产业大发展”为主要建设目标。住房建设:新宅建设、民族风貌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 (油路、通村公路)、土地调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 (人畜饮水工程)、供电 (农网)、通信、广电工程、清洁能源建设;环境建设:垃圾处理、排污设施、环境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置村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场、农家店、卫生室等场所;生产建设:坚持产业支撑,避免“空壳村”,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开展劳务培训,鼓励发展劳务经济,不断夯实彝家新寨农业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后劲。大力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建立定期开展整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制度、门前卫生奖惩制度等长效机制,着力解决“脏、乱、差”的问题,努力提高群众文明意识,培养新型农民。

(三)“彝家新寨”建设的意义

1.乐山彝区发展千载难缝的机遇。“彝家新寨”建设是乐山彝区发展千载难缝的机遇。要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彝家新寨建设,政策向彝家新寨倾斜,资金向彝家新寨集中,项目向彝家新寨整合,力量向彝家新寨聚集,以彝家新寨建设强力加速推进彝区综合扶贫开发,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转化为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2.彝家人的迫切期盼。“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是彝家人的理想,也正是进行彝家新寨建设的初衷。彝家新寨建设是推进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彝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彝族群众,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

3.促进乐山城乡、汉彝统筹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快推进彝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是统筹全域乐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事关乐山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乐山跨越式发展奋斗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在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上做文章,在增强彝区自我发展能力上花力气,联动推进住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供电、通信、广电、清洁能源、垃圾处理、排污设施、环境绿化、村卫生所、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综合设施建设,真正实现建新寨、壮产业、促发展、奔小康。

二、小凉山彝家新寨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通寨新道路,宽敞又平坦

2012年以来,“两边一区”改造国、省道路13.5公里;新改建县乡公路14公里,通村公路120公里,解决了22个村“出行难”的问题。这不仅彻底地扭转了彝区“路面狭窄,坑坑洼洼”的生活窘境,而且真正实现了“要得富,先修路”的夙愿。

(二)彝寨新画卷,色彩更斑斓

随着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深入实施,大大小小的彝家新寨已经在小凉山的崇山峻岭之间拔地而起。充满浓郁彝族风情的新村分外漂亮,整齐划一的体现彝族风情的房子和一个个矗立彝族图腾雕塑的小广场让人流连忘返;坚实的产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三)住上新房子,漂亮更实用

“两县一区”在市上的指导下,各地还专门聘请设计单位,对新建房屋设计了若干套选择方案。“彝家新寨”新房建设,使彝族同胞的生活质量、生产方式等有了跨越式提升。

(四)添置新家具,生活更现代

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彝家新寨建设采取了室内配套设施惠民举措,为贫困彝族同胞免费赠送具有现代文明生活元素的煮食取暖炉、桌椅板凳、储物柜和碗柜“四件套”,这极大改善了彝族同胞的生活条件。乐山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还一同配赠了崭新的电视机和电热水器,逐步达到了睡有床铺、盖有棉被、坐有凳子、炊有灶台、餐有桌凳、食有碗筷的现代化生活标准。

(五)完善新设施,功能更方便

这两年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依托彝家新寨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帮助彝区修改建公路,修建新房、新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并配套完善进户路、照明电、饮水、排污、沼气池、公益商贸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这些大大地方便了彝族同胞的生产和生活。

(六)打造新风俗,习惯更良好

在建设过程中,不少地方将打造新风尚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例如:从娃娃抓起,逐渐改变他们起床后不整理被子,不洗手就吃东西,回家不洗澡,上床不洗漱便睡觉的习惯;县妇联组织机关、企业女干部走进“彝家新寨”,开展“进彝寨、入彝家、结彝亲”活动,制定入户指南,与彝族家庭结成“一帮一”的对子,教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文明生活扎根于群众心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七)产业做支撑,口袋更富有

小凉山综合扶贫,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的同时,将产业扶贫放到了重要位置。各地做出了打造片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宏伟规划。彝家新寨建设不仅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和带动产业发展。一个组织高度重视、协会有效协助、农户积极参与,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地方品牌,主动联系市场,不断摸索发展,稳步增加收入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八)感恩新生活 期盼更美好

这种综合性的彝家新寨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扶贫举措,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快速建成小康社会的有益探索。彝族村民普遍感到,他们现在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幸福指数一点也不比城里人低。于是,一片感恩之心荡漾在小凉山各村寨。

三、小凉山彝家新寨建设中值得注意和深思的主要问题

(一)有忽视传统彝家寨子功能的倾向

传统的彝家村落体现着彝族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它为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创造本地特色品牌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抓紧摸清传统彝族寨子的基本情况,加强传统寨子保护,避免因急迫的新寨建设,以及一些错误的观念,短期的开发利益等各种原因破坏传统寨子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应该有意划分出一部分具有保留价值、“原汁原味”的彝家寨子,保留其原貌和特质,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有忽视彝族文化保护及利用的现象

彝族文化体现在语言、颜色、服饰、图腾、风俗、建筑艺术上。目前,轰轰烈烈的新寨建设只是一味地讲速度、赶进度,而对彝族文化整体地研究探讨、收集整理、保留体现显得十分不足,甚至对彝族文化存在着一定的破坏。如有的地方在彝家新寨建设过程中一味参照城市风貌新建与改建,急切想全新改变居住条件,不顾民族文化内涵,从而造成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寨子的古风古貌古韵,这对本地的旅游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干的这件“跨千年”的好事,一定要经得起时间、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有忽视科学规划在彝家新寨建设中特殊地位和作用的情况

目前,在这方面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规划对象的实际情况缺乏科学、全面的了解与研究,没有很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规划单位不统一,造成有些规划难以体现科学性与实际性。二是规划寨子时,历史遗迹的保存性、现实需要的前瞻性、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彝族文化的挖掘性、寨子雕塑的特色性、旅游产业的发展性、种养殖业的方便性、依山而建的自然性等都需要落实。三是从“两县一区”的整体来看,彝寨风貌雷同,出现“同城化”、“同质化”、“单一化”。四是由于房屋风貌设计要求高、难度大,不同的领导提出不同的修正意见,导致规划设计方案敲定较迟,经过多次修改调整后才开工实施,造成工程进度缓慢,与市上下达的完建目标有一定差距。

(四)党的核心立场在彝家新寨建设中的体现还存在着差距

在建设过程中,有些工作在贯彻党的核心立场方面还存在差距,如在寨子规划中如何体现山、水、人、寨及产业发展,广泛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彝族群众意见不够;在寨子的公共设施中存在不完善、不全面、不长远等问题,如有些活动娱乐广场太小,难以满足彝年节庆之用;有些点上村组办公场所狭小,不能满足全体党员群众集会之用;有些地方垃圾污水尚无科学处理,更无长远机制制度予以保障等等,这些今天不做,以后会难上加难。

(五)产业发展在彝家新寨建设中尚未摆到重中之重的地位

当前,产业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资源整合乏力,产业投入不足,配套项目资金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彝区产业化水平低,生产带动不强,无龙头企业和产业拉动。三是产业科技化迟滞,市场体系不完善,新品种和新技术缺乏,储备不足,对产业的巩固和提升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彝区市场体系不健全,仓储、包装、运输等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四是人口整体素质低,主体作用不明显。懂文化、有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还很缺乏。如:山区很受人们喜爱的“绿色”产品,由于市场意识缺乏,尚未形成规模与品牌及地理商标,加上彝寨天然远离市场和城市,故难以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而做强做大。

(六)有忽视把彝文化作为旅游重点来打造的问题

小凉山彝区有着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地质景观、自然生态、人文旅游类型齐全,功能多样,极具有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但是当前文旅产业基础薄弱,存在“三少”现象:一是开发的景点较少,规模较小,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打造精典旅游景区和旅游路线难度较大。峨边有8个优秀旅游资源可供开发,但由于资金短缺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只开发了黑竹沟一个景点,而黑竹沟景区内的12个精品景点,只开发了2个。二是推出的精典民族文化节目较少。三是配套的产业较少,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主体的积极性和政府的主导性都存在严重的缺失。

(七)配套资金缺乏是影响彝家新寨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

一是补助资金实行平均主义不公平,群众实际情况未能充分考虑。不论平坝还是高地、交通便利还是机动车难以通行的地区,除了少数特别贫困户以外均实行平均主义,没有具体情况具体考虑,新建、改建分别为2.5万、1.5万,致使群众负担不均,部分群众负担较重,建房热情不高。二是地方配套扶贫资金缺口大,影响了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按照规划,2012年峨边综合扶贫开发总投资2.56亿元,需县财政配套资金2875.2万元,其中彝家新寨建设总投资1.93亿元,需县财政配套资金1434万元,财政配套困难。三是规划上耗资太大,且反复修改耗费大量时间。市级亮点村和极度贫困村是市上统一规划设计,受山区地理条件影响,上级部门在地形勘测、新寨选址等方面花费了较多时间。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两边一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特别是村组道路因地势陡峭,地质灾害点多,道路改造堡坎、挡墙等工程量大,按硬化通村公路25万/公里的补助标准,资金缺口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实施进度。

(八)彝家新寨建成后新彝民新生活后续发展令人担忧

担忧一,习惯难改变。彝族群众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新寨生活之间的转变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现代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社会的组织和引导。

担忧二,产业难形成。目前,新寨建设未配套专项产业发展资金,造成产业发展与新寨建设难以同步推进。如马边县已成为全省马铃薯产业重点示范县,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壮大,使马铃薯产业成为扶贫支柱产业,急需大量资金投入;峨边县重点打造的核桃、川黑山猪、大恒跑山鸡、峨边花牛等特色产业,也因缺乏发展资金,规模不大、发展缓慢,成效不明显。

担忧三,返贫有趋向。为了修新房,部分群众由于建房自筹资金中都有借款或贷款,一些家庭甚至贷了几万元,可以说是债台高筑。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差,贫困户经济活动单一,“家底薄、财源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差,生产经营能力非常有限。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的条件下,群众抵御突发事故的能力减弱,容易出现住房建好了、居住条件改善了,但生活水平降低了的现象。

四、乐山“彝家新寨”建设的对策性举措

彝家新寨建设是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抓手、主引擎,是乐山市“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保质保量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建好党支部。同时推进“三新”标准,建设新彝寨——落脚于村寨的规划、布局,提升规划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住上新民居——通过改建或新建,使彝区群众的住房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更方便实用;实现新生活——通过硬件改造和宣传引导,帮助彝区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促进彝区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新寨建设要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紧密结合乐山市“两边一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彝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突出彝族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乐山市彝家新寨建设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基本原则:政府引导,突出主体。通过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公共财政适当补助、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做好建材物资供应、控制特需建材价格。在坚持建房改房户自愿筹集资金和投工投劳的同时,充分发挥彝族居民主体作用,动员和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项目实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建房户自筹资金能力,突出彝族地区建筑风貌,按照美观、经济、适用、安全和功能配套等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要加强对不同区域的指导,尤其要科学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建设标准、建设时序和建设模式,切忌“一刀切”。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改善民生、加强配套、提升功能的思路,把解决和改善居住条件与有利于彝族群众生活生产改善和脱贫致富、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尊重民意,稳步推进。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科学指导,做好示范,分轻重缓急,先行启动建设意愿强烈和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开展示范村建设。

(二)新寨建设以科学规划为起点

1.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充分考虑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把城镇和彝家新寨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大局进行定位和规划,实现彝家新寨规划与相关发展规划“多规合一”。建新寨要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突出相融性,统筹新寨民居、产业、基础设施和基层政权建设,实现生活条件与生产功能相融、田园风光与农家情趣相融、现代文明与民族风格相融的特色鲜明的彝家新寨。在新寨布局上坚持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提高和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在新寨设计上体现共享性,组织专家设计一组符合彝区实际、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彝家新寨民居方案供备选。在新寨建设规模上把握适度性,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原则,根据沟坝河谷地区、半山区、高山地区不同特点,优化建设布局,兼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合理确定村民聚居度,避免规模过小难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防止规模过大不便于农民生产。

2.注重规划的特色性。建新居要遵循“美观、实用、方便、节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功能需求的原则,完善“前庭后院加屋檐”的设计,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生产生活功能,建设功能分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农民新居。将彝族文化元素和彝族传统建筑风格有机融入村落民居规划之中,坚持一寨一风格、一区一景致,突出多样性,避免格式化。设计上是要充分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以“黑、红、黄”为风貌塑造基调色。立足于“围合型”建筑群落,布局上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在融合天然环境优势的基础上,融入田园理念,为居住人创造开敞明亮的公共活动空间,方便生产生活。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海拔类型、不同自然地理格局、不同民风民俗,合理布局建筑风格,整体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和谐自然简洁、地域风格突出、民族特色浓郁的村落风貌。

3.注重规划的可行性。根据彝区地质条件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实际,遵循“有利于道路交通、有利于设施配套、有利于生产生活”的要求,并与“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和交通建设等规划相衔接,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科学确定村寨布局与建设规模。充分考虑不同经济条件群众的承受能力和不同海拔高度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合理选择不同的建设方式,使规划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4.规划要防止“三化”。首先防止城市化。“彝家新寨”建设在保证彝区群众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同时,要保留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原生态环境和现代化设施,这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彝家新寨。其次防止同质化。“彝家新寨”建设,要依据各村寨所处的自然地域环境和历史人文特色,突出个性化主题,避免建筑风格的同质化,做到既融入自然山水,又突出个性鲜明的山居特色。再次防止单一化。“彝家新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彝家新寨”建设中,同步规划好产业发展项目,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增收机会。

5.规划要注重人本原则。尊重群众意愿,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配套设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增强村庄的集聚能力;建设具有彝族特色风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的彝家村寨。

(三)新寨建设必须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彝家新寨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寨一品”、“一家一园”、“连片成带”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优势烟叶、马铃薯、苦荞麦、高原水果、反季蔬菜、经济林木、草食畜牧等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劳务、乡村物流、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带动彝区群众持续增收。

1.突出优势培育彝区优势产业。“两边一区”的优势产业是林竹、茶叶、畜牧、蔬菜、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彝区产业发展和彝家新寨建设要围绕乐山现代农业提出的“一都四基地”规划布局,抓好努力形成生产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科技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接二连三”的发展路子,不断开创彝区农民增收的新空间。

2.抓住重点发展彝区特色产业。一是重点发展“林、茶、菜、果、薯、药”。林业——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完成造林、育林、抚育216万亩次,建设珍稀树种种植、林木种苗繁育基地2.3万亩。茶叶——新建高标准茶园21万亩。蔬菜——建设蔬菜产业基地14.8万亩,设施大棚蔬菜示范片1000亩。水果——新发展优质猕猴桃2.3万亩。马铃薯——建设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66.8万亩、商品薯基地194万亩。中药材——新发展以红豆杉、黄连等为主的中药材17万亩,乌天麻50万平方米。二是发展特色养殖业。生猪——抓好6个高山猪种猪场和年出栏20万头瘦肉型猪项目。牛、羊——抓好4.5万头优质肉牛、30万只优质肉羊项目建设。绿色生态土鸡——抓好年出栏780万只林下鸡和深山生态土鸡项目建设。配套推进彝区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圈舍、防疫体系和市场体系等项目建设。

3.壮大彝区农产品加工业。在“两边一区”新增特色经果林产品加工能力8万吨、竹产品8万吨,优质马铃薯加工100万吨,野生食用菌加工1.2万吨,中药材加工4万吨、紫杉醇浸膏1万公斤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基地。围绕农产品加工,争取2015年在马边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1个,在峨边建农产品冷链项目1个。

4.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培育和壮大彝区特色农业产业,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快速增收。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彝区支农专项资金整合的实施意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制,成立注册资本金1亿元的乐山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建立市级山区 (彝区)经济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多元投入彝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认真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建立风险补助机制;引导农行、农发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大彝区农业产业化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彝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80元以上,年均递增15%以上;实现彝区农业产业发展完成投资50亿元,其中种植业32亿元,养殖业13亿元,农产品加工5亿元。

(四)新寨建设以倡导新生活为基础

把文明风尚培育作为彝家新寨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倒逼生产方式的转变,让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扎根彝区。

1.坚持抓点带面,整体推进。把先期试点的彝家新寨建成示范村、样板点,发挥其引导、激励效应,最终实现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改变,生活习惯转变,居住环境改善,从而推动贫困地区历史性变革的目标。

2.深入推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精神文明城乡共建联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比学习、比卫生、比文明、比发展“四比”活动,引导彝区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自觉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让彝区群众享受现代生活。逐步改变彝族群众随地而坐、席地而卧、裹毡而眠等习惯,实现睡有床铺、餐有桌凳、洗有热水等“九有”目标,把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的“四新”带进彝寨。把政策、科技、法制、帮扶、健康、美德落实到彝家,把遵纪守法户、道德模范户、邻里和谐户、勤劳致富户、三热爱模范户的“五户评选”引入彝家。进一步创新理念,细化目标,严格标准,形成长效机制,攻坚克难,打造亮点,提升水平,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提高广大彝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彝区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水平,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这除了要大力发展彝区农村基础教育外,还要依托当地的种植特点和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高彝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开展争创文明村镇、文明户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彝族村寨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完善彝区乡村文化设施,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彝区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新寨建设以环境和服务为重点

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方便村民使用的地方。根据公共设施的配置规模,其布局可以分为点状和带状两种主要形式。点状布局应结合公共活动场地,形成村级公共活动中心;带状布局应结合村寨主要道路形成,着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特色鲜明、服务方便”的彝家新寨。

1.村卫生室。行政村卫生室应设置符合基本要求的诊疗、药械、治疗等场所,配备1—2名乡村医生和基本诊疗设备,充分利用就近乡、镇所在地现有医疗资源,纳入所在乡镇卫生院归口管理,承担相应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实现小病不出村。

2.活动场所。行政村村级活动场所按照公共服务功能科学设计、综合利用,建筑风格应充分考虑彝族文化传统特色,结合彝族群众现代生产生活要求,力求实用、便捷,体现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成为彝家新寨的标志性建筑。公益、卫生、商贸活动场、村级文化活动室、村农家书屋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应以此为基础统筹规划。

3.垃圾处理。村寨内生活污水、垃圾应实行集中收集处理,垃圾收集点和收集站位置、容量按照“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处置模式确定。

4.排污设施。结合当地特点选择排水体制,布置排水管渠时,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就近排放雨水。污水收集与处理遵循就近集中的原则,靠近城区、镇区村寨的污水可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其他村寨可根据分布与地理条件,集中或相对集中处理。根据村寨规模实际,合理配建公共厕所。

5.环境绿化。尊重地方文脉,结合民风民俗,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营造有利于形成村庄特色的景观环境。绿化景观材料应简朴、经济,并以本地、乡土材料为主,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注重村落风格的协调统一,呈现自然、简洁的整体风貌,特别要注意利用村内河道和山坡植被,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村中河、溪、塘等水面,充分发挥其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作用。

(六)新寨建设以组织实施为保障

1.加强领导,强化保证。实行市级领导分县负责制。“两边一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各区县彝家新寨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彝家新寨建设村必须落实一名县级领导具体负责,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彝区区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牵头部门和专门人员,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2.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在乐山市扶贫移民局的牵头下,乐山市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负责指导彝家新寨建设项目村特色产业发展;乐山市劳动局与区县劳动部门负责农民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工作;乐山市交委负责彝家新寨配套道路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乐山市水务局负责彝家新寨安全饮水、洪涝灾害防治,供水设施配套建设及供水质量安全管理;乐山市卫生局负责彝家新寨卫生室的建设、设备配置和村医生培训;乐山市教育局负责彝家新寨学校的建设、设备配置和教师培训;乐山市环保局负责彝家新寨的垃圾处理池、公共排污设施等环境建设;乐山市委宣传部负责彝家新寨的农家书屋建设;电力、通信、广电部门负责彝家新寨电力、通信、广播电视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其他市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精心筹划、分解任务、主动对接的原则,制定彝家新寨建设的分工方案及具体支持政策,各县的相关部门也要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落实。

3.切实落实各项支持措施。一是落实领导力量。建立市级领导挂联区县制度,每年召开两次彝区工作现场办公会。彝区四大家领导要分片抓,部门领导要分村抓,组织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有力有序地推动彝家新寨建设。二是落实资金支持。“两边一区”要筹集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彝家新寨建设。各行业部门资金均要以彝家新寨建设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用于支持彝家新寨建设。各金融部门也要加大对彝家新寨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落实人才支持。加大对乡村规划管理人员和建筑技术工人培训力度,为彝家新寨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要通过“挂帮包”和百乡教育扶贫等活动,落实市级领导干部包县、县级领导干部包村制度,做到每个彝家新寨都有一个部门负责帮扶。一村一名大学生,要优先将大学生选配到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村中。

4.抓好党建促管理上水平。建设好党支部,为彝区跨越发展、同步奔小康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推进彝区党建工作的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是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效举措。结合彝区实际,抓好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开展以彝家新寨建设、发展种养殖和彝族风情旅游产业、倡导文明新风三大项目为抓手,定人员、定事项、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的“五定工作法”,破解基层组织建设难题,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进一步扩展党组织的覆盖率、影响力,并通过党组织服务中心等平台为群众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将基层组织建设与彝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组织彝区城乡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共建、对口帮扶活动,不断增强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效性。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把彝家新寨建设纳入各级党政、各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内容,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5.强化监督检查。乐山市委、市政府把新寨建设发展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并作为彝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一是市级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彝区新寨建设发展每月督查通报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彝区新寨建设发展问题。二是市委市政府和彝区党委政府建立目标绩效管理考核机制,根据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办法,确保新寨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建立督促检查审计工作制度,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经常性的指导和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对彝家新寨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