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人是我……
2013-08-15四川欧小丽
文/ 四川 欧小丽
行走课堂,我总思考同一个问题:如果,那人是我……
这个问题是有历史归因的。
【镜像一】:
时间:1986年某月某日
地点:一所农村小学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学的知识,谁会做这道题?(师板书:3米=()分米)
(我一看题目不会做,便低下头,心里害怕老师抽到我。)
师:欧小丽,你来做一做。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可我压根就不会做呀,我趴在桌子上准备来个以“死”抗争。)
师:请你上黑板来做题。
(我继续以“死”抗争,不理睬老师。我知道同学们都看着我,如芒刺一般。)
师:请你上来!(见我不动,走到跟前,将我从位置上拎起来,我就被这样“押”着“请”上了讲台。)
师:请她姐姐上来做这道题。(当时我和姐姐读一个班。姐姐笑盈盈地上来将这道非常简单的题完成了。)
时至今日,这道3米=()分米的数学题依然让我记忆恒久,那天我的“囧态”也让我记忆犹新。
其实,无意去追究当初老师的对与错。因为现在看来,我心灵上没有任何的创伤,倒是对我的职业情怀产生了影响。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因了这样的思考,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我的心会生出几许柔软、几多怜悯。常常想,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孩子也一样,我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包容和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呢?
深深赞同知名教育写作者谢云老师新近提到的一个观点:“人”是课堂唯一的尺度。是的,课堂是“人”发展的主阵地,老师心中装着“人”进教室,体悟他们的体悟,感受他们的感受,“人”才能自由和谐地生长。
如果,游离的那个孩子是我……
【镜像二】:
师:谁来说说关于这道题的想法?
(师巡视全班,发现宁丰同学正在埋头专心地在纸上涂抹,没有参与课堂。)
师:请宁丰起来说说。(宁丰站起来,不知所措。)
师:你是不是有些紧张?这样吧,请你的同桌悄悄告诉你老师刚才的问题好吗?
宁丰:(请教同桌,明确了问题)我认为这道题可以这样想……
师:同学们听出了宁丰同学的想法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了吗?
(其他学生评价宁丰的想法。)
之所以会对宁丰同学这样,是因为宁丰本是一个思维灵活的孩子,只是上课的时候偶尔会走神。怎样将其拉回课堂?既要达到教育之意,又要达到“有惊无险”。没有大声呵斥,或者当场曝光令其出丑,而是迂回婉转,找一个合适的台阶让其下,只字不提不专心的事,只让他体会参与课堂带来的认同感和快乐。
或许,禅学里的“不说破”的缘由也在此吧!
如果,那个不爱发言的人是我……
【镜像三】:
师:现在请孩子们将刚才独立思考的收获与困惑和同桌分享。
(师巡视,至小杰处。聆听小杰与同桌的分享,发现同桌说得头头是道,而小杰唯唯诺诺的。于是,先让同桌说一遍,再让小杰复述一遍。小杰仍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又让同桌说一句,小杰复述一句,到最后让小杰完整地说一遍。在全班分享的时候,我自信满满地将小杰和他的同桌亮相于全班。)
师:现在有请小杰和他的同桌。
小杰:同学们,我分享的是……(只有同学们三个字能听得清楚,后面说的话小得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听清楚。孩子们都望着我,期望我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小杰,我刚才听到你的发言了,里面有句话特别好。可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听见,你能大声说一遍吗?”(也许真的受了“特别好”的鼓励,他的声音大了一些,但是还是无法听清楚。下面的孩子有些忍不住了,开始嚷嚷声音大点嘛。听到此言,小杰更是显得手足无措,拘谨地望着我。或许,在他心里,更多的是希望我能放他一马,可我知道目前他需要的不是我放他一马,而是需要有人给他“破胆”。)
师:“小杰,我们来玩个游戏,比比谁的声音大,下面的孩子做评委,谁的声音大就给谁掌声。行不?”(小杰点点头。)
师:“评委们,可要公平哦!”(一些聪慧的孩子听懂了我的“建议”,小杰一说完掌声就会响起来,开始有起色了,于是我每次将我的音量调节到比小杰小,当他意识到孩子们的掌声的确是因为他的声音比我大的时候,脸上显出从未有过的兴奋与激动。)
教育需要顺应,但也需要“点化”!这节课,花在小杰身上的时间远远超过预设。可我知道,对于像小杰这样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言的孩子来说,仅靠这一次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关于他,既需要机会又需要时间。机会我可以给,时间呢,只有慢慢等。
如果,不会做作业的那人是我……我会对他说:如果班里能找到小老师,你就找小老师,如果找不到,就来找我吧!班里找小老师,锻炼了孩子的沟通能力,因为我的课堂是没有人因为你不会做而嘲笑你的,不懂就问,这是我们的学习态度。每当找了小老师之后,孩子们会乐呵呵地跑回来说老师我懂了,你看……即使有学生来找我,我也不会“恶言相向”,因为我记得那道3米=()分米的题目。
如果,那人是我……或许,这仅仅是一种换位思考而已。这样的换位思考要求我们老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学生联系起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我关爱孩子们,孩子们也会“点化”我。
【镜像四】:
师:“接下来我们来一个计算比赛,这两块蛋糕(老师的)我做主了,当做计算比赛的奖品好不好?”
容菀:“不行,黄老师说的今天是宁老师的生日,不能当奖品(确有其事)。”
颐旻:“那就只用一块蛋糕做奖品吧!”
(很快推选出参赛人员。四人准备妥当,比赛开始。结果是颐旻第一,紫月第二,乐乐成了最后。)
师:“这块蛋糕奖给谁呢?”
生1:“颐旻吧!”
生2:“我觉得紫月和颐旻一个一半吧!”
生3:“我觉得乐乐也不错。当她知道自己已经落后的时候,还是在认认真真地演算,她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很好。”(我边听边暗自佩服)
生4:“我觉得那就他们四个人平均分吧!”
比赛非要你输我赢吗?NO,孩子们柔软的心上演温情的剧情,浸润着我。
我深深知道这无关我们的教学技术,只关乎我们的教育情怀。所以,我会收获比如“欧妈妈”“欧姐姐”“欧欧”的昵称,因为有些时候,我比孩子们还孩子气。这样放松的一个我在教室,孩子们也就会很放松。偶尔也会离“课”万里聊一些读书、旅游等与数学课毫不沾边的事情,那是因为我没有将自己窄化成一个数学老师。每个老师都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现一个温润的世界,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