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2013-08-15颜其贵

猪业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母源猪瘟母猪

王 彬,万 莉,张 琦,马 磊,颜其贵,2*!

(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中心,四川 雅安 625014;2.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625014)

猪瘟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极大[l-2]。由于猪瘟造成的损失严重,促使很多国家制定和执行猪瘟的防治和根除计划,并在欧美许多国家取得成功。目前仍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有猪瘟流行,近年来在一些宣布消灭猪瘟的国家也相继复发,我国一些地区的猪瘟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

目前,除典型的病例外,猪瘟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界性的。我国猪瘟的流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流行形式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流行,疫点显著减少;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过程;临床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不高,病势较缓和,死亡率降低,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较轻或可耐过,病理变化也不典型[3-4]。由于病原毒力降低,出现持续感染(亚临床隐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先天性感染)、妊娠母猪带毒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及新生仔猪的免疫耐受等[5-6]。这些带毒猪的存在,成为猪瘟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亚临床感染的猪,常规方法很难确诊,从而给猪瘟防治工作带来新的困难。此外多种因素引起的免疫失败也是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主要因素。现将目前导致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归纳如下。

1 机体因素

1.1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具有双重性,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因此在仔猪免疫时,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在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具体做法是免疫接种前测母源抗体滴度,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保证空怀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64,分娩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及时淘汰。

有资料报道,母猪在妊娠30 d前、10~ 50 d、20~ 97 d排 毒、30~100 d接种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盘感染,即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胎盘感染后没有死亡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可能长期带毒、排毒。也有资料显示,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并能垂直传播给下一代,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的发生。

1.2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目前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导致猪瘟在猪场形成恶性循环。即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后备母猪—亚临床感染,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带毒猪在临床中有3%~33%的带毒率。

母猪持续感染是对同窝猪和环境的最大污染。持续感染母猪不停地向外排出病毒。有试验报道人工复制的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带毒母猪动物模型,可带毒750 d,这种猪甚至可以终生带毒、排毒,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血液中的含毒量可达105~106PFU/mL。再与带毒公猪或健康公猪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怀孕产仔,可产下带毒的木乃伊胎和死胎,用猪瘟荧光抗体检查“胎猪”均为阳性。

胎盘感染后,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出现弱胎、死胎、甚至木乃伊胎。从死亡仔猪体内可分离到猪瘟病毒。经胎盘感染不死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其本身并不表现临床症状。除了对猪场造成恶性循环外,这种经胎盘感染的仔猪出生后,吸吮初乳,数日内病毒血症可一次性降低。但病毒存在于全身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和网状内皮组织。这种感染猪不能建立中和性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受,以至于对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这些猪的存在,使得猪场随时面临猪瘟的威胁。

1.3 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的免疫失败

近年来,猪瘟疫苗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使猪瘟呈现非典型性感染和发病,猪瘟典型症状消失给诊断带来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猪瘟病毒的毒力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常造成免疫失败;同时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疾病更为复杂,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如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等都破坏猪的免疫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除了容易导致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外,更为严重的是导致相关疫苗免疫失败。

1.4 滥用免疫抑制性药物

一些药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磺胺唑类、皮质激素等,对B淋巴细胞的繁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明显影响细菌性和病毒性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在免疫前后不规范的使用这些药物,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免疫应答。另外,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免疫抑制。

1.5 应激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气候骤变(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噪音、环境突然改变、转群、运输、断奶、去势、拥挤、捕捉、惊吓、饲料突然改变等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这些激素可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并促进IgG的分解代谢。应激反应敏感期猪的免疫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疫苗接种作为另一种应激会加重机体的负面反应,进一步增加免疫失败的几率。

2 疫苗因素

2.1 疫苗的质量

1)疫苗可能受到猪瘟病毒污染。目前生产厂家多用细胞培养法制苗,如果用同源(乳猪肾)细胞来生产疫苗,就存在带毒传染猪瘟的危险;用异源(牛睾丸、羊肾)细胞生产苗,也存在猪瘟病毒污染的危险性。

2)疫苗效价达不到要求。免疫剂量与保护水平密切相关,当剂量不足时,攻毒后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由于监管不严,有的厂家只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质量,疫苗制造工艺流程控制不严,导致疫苗效价和抗原效价降低或失效。

2.2 运输和保存

绝大多数疫苗必须于低温下保存和运输,并严禁反复冻融。

猪瘟冻干疫苗要求低温保存,而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的期限有所不同。按生物制品规程规定。本疫苗应于-l5 ℃冷冻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5年;0~8 ℃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8~25 ℃阴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10 d。

疫苗从生产厂家到用户手中需要经过许多环节和长途运输,由于运输条件和保温措施的制约,有时疫苗到场的时已近于失效或低效苗。当然猪瘟淋脾毒耐热保护剂疫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3 疫苗稀释

稀释疫苗的有效期:猪瘟疫苗稀释后降解速度加快,有效时间缩短,用0.9%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在气温15 ℃以下6 h用完,15~27 ℃应在3 h用完。如不能在冰箱或冰瓶内保存 8 h内效价会损失90%。

疫苗稀释液失效:猪瘟疫苗稀释液的pH值应控制在6.8~7.4之间。实际操作时,由于对稀释液pH值的测试不严格,使用过酸或过碱的稀释液稀释疫苗,造成病毒蛋白质变性而失去免疫性。

2.4 “联苗”免疫效果不确实

目前我国部分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猪瘟-丹毒二联苗”、“猪瘟-丹毒-肺疫三联苗”,由于丹毒菌苗中含有吐温-80成分,它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致使猪瘟的免疫效果不确实。据调查,部分场在注射“联苗”后,猪瘟的发病率明显偏高。

2.5 疫苗间的干扰

如果同时使用2种或2种以上具有干扰作用的疫苗,接种疫苗的间隔时间不当,影响抗体的产生。

3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合理的免疫程序是指选择最佳的疫苗,最佳的免疫剂量,最佳的免疫途径,最佳的免疫次数和最佳的免疫间隔时间。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确定合理的首免日期。做好母源抗体水平监测,随时调整仔猪首免日期。目前,我国大多数养猪场户一般采用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和超前免疫3种免疫程序。

第1种,种公猪、种母猪一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公、母)猪每次接种4~6头份猪瘟疫苗;仔猪2l~25日龄左右进行首次免疫,每头仔猪接种2~3头份;50~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每头猪接种3~4头份。

第2种,即“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的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在生产上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许多规模猪场都采取了早期断奶技术,仔猪的断奶时间在21~28日龄。虽然多数学者认为,适当提高免疫剂量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同时加大剂量亦可中和一定的母源抗体[7]。采用这种免疫程序时,应先测定仔猪母源抗体效价,再确定免疫的时间和剂量[8]。

第3种,即“超前免疫”的方法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3]。因为猪的多数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初生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极少,不足以干扰弱毒疫苗与免疫细胞的接触。但是初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应答的能力不强,也存在免疫效果不佳的问题。

4 免疫操作技术的问题

4.1 器械消毒不严

由于缺乏消毒观念,预防注射时,不按要求消毒器械。遇潜伏感染猪瘟病毒的猪只,在注射时,若不能做到一猪一针,那么,针头和注射器将会带毒,而且还会造成整瓶稀释后的疫苗污染或机械带毒接种。使防疫注射变成了带毒感染传播的直接途径。致使免疫接种后引发猪瘟流行。

4.2 消毒药品使用不当

预防注射时,防疫人员往往只用碘酊作局部消毒,而不用酒精脱碘或应用过多的5%碘酊消毒,碘酊未干就急于注射疫苗。使碘酊与疫苗接触,造成疫苗失效或效价降低,失去免疫效力。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碘酊浓度为5%~6% 时,对猪瘟疫苗效价有明显影响。

4.3 注射针头选择不当

兽医在防疫注射时为了注射方便,常常选用短而粗的针头进行防疫注射,针孔大而浅,疫苗注射到皮下脂肪层,影响机体对疫苗的吸收速度,同时容易造成疫苗从针孔中向外流失,减少了有效免疫剂量。

4.4 疫苗的用量

我国目前核定的猪瘟免疫量为每头份150个兔体反应单位,而国外的核定标准为每头份400个兔体反应单位。因此,在我国每头猪接种1头份的猪瘟免疫量显然是不够的。

疫苗的用量过多或不足。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抗体产生的多少随抗原的增加而增加,但抗原超过一定的安全范围时就会导致“免疫麻痹”;相反疫苗使用剂量过少,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

5 霉菌毒素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霉菌毒素都对免疫系统有破坏作用,使猪的免疫系统不足以抑制病原体的侵害,为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霉菌毒素能导致机体产生免疫抑制,引起猪群免疫失败[9],使猪只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导致疫病传播。例如黄曲霉素1(AFB1)和新月霉菌产生的T-2毒素会抑制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增殖,霉菌毒素在生物体外对淋巴细胞具有细胞毒杀性,可能因霉菌毒素对细胞膜作用(包括淋巴细胞受体改变)或干扰巨分子合成及其功能。

6 饲养管理和饲料质量的影响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使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免疫应答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失败。饲料中维生素E、维生素A和锌、铁、硒等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均会影响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数量而导致免疫滞后。霉变饲料对机体的影响更大,由于其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根据对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切实做好猪瘟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减少免疫失败发生猪瘟的关键。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优化饲养条件,提高猪群的免疫应答率,定期监测血清、淘汰带毒种猪和及时补注猪瘟疫苗,规范免疫环节,重视疫苗管理工作,规范临床用药,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杜绝使用霉变饲料,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可备查的防疫档案及生猪出生档案,强化对防疫注射工作的监督管理。

猪瘟免疫失败不仅对生猪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且对防疫队伍的服务质量、行业威望和行业形象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探索免疫失败的原因是兽医防疫工作者应研究的课题,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畜禽疫病发生、传播、流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彻底解决猪瘟免疫失败将对我国猪瘟的防治和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李连任.当前我国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畜牧,2005(2): 14-16.

[2]罗勇,陈创夫,王鹏燕,等.疑似猪瘟病料猪伪狂犬病的检测[J].畜牧兽医杂志,2006(3):45-46.

[3]罗勇,陈创夫,杨建疆,等.猪瘟疫苗超前免疫效果观察[J]. 畜牧兽医杂志,2006(3):6-7.

[4]陈自峰.当前猪瘟感染的新动向及其防制对策[J].畜禽业,2006(3):32-33.

[5]曹宗喜,潘全会,师志海,等.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制[J].兽医导刊,2007(4):22-24.

[6]杨末, 张凤强, 杨本, 等.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7):34-38.

[7]张家峥, 刘小燕, 牛桂玲, 等.对猪瘟防制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农业新技术,今日养猪业,2005(1):28-31.

[8]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l:201-206.

[9]李建平,孙宝权.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J].畜禽业,2006(3):35-36.

猜你喜欢

母源猪瘟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sncRNAs调控植入前胚胎母源因子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鸡新城疫攻毒保护及不同母源抗体起点鸡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广西柳州市部分山羊规模养殖场小反刍兽疫母源抗体田间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