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征兵难”、“就业难”刍议

2013-08-15河北省魏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杜满红

国防 2013年10期
关键词:兵员参军士兵

■ 河北省魏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杜满红

近年来,“征兵难”、“就业难”逐渐成为媒体热词。一方面是适龄青年应征数量持续走低,有的征兵机构面临门可罗雀的尴尬,有人甚至发出“未来中国谁来保卫”的忧虑。另一方面是新增就业人口攀升,求职人数远超岗位供给量,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如何破解上述两难困境,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征兵难反映的是军队人才需求旺盛和适龄青年参军欲望下降的矛盾。随着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列装,军队人才短缺问题逐步显现。高技术兵器需要高素质人才操控,信息化战场需要信息化士兵驰骋。从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兵役机关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入伍的优惠政策来看,各有关部门显然对此给予了足够重视。但这些还都是治标之举或是临时之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征兵难问题。适龄青年参军欲望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长期和平环境导致参军光荣的氛围有所弱化;二是部分青年人贪图安逸享乐,不愿接受部队紧张艰辛的磨炼;三是部队吸引力不大,参军与否跟个人成长进步联系不紧。

就业难反映的是社会岗位供给有限与新增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景气低迷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放缓,我国国内大量企业减员增效,就业岗位有所减少。与此同时,教育领域由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转变,教育产业化导致院校大量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岗位有限与毕业生人数递增,必然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把破解征兵难与破解就业难联系起来考虑,两难之间实际上存有两利的可能。因为,就业青年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递增,恰恰应成为化解征兵难、扩大应征数量的兵员来源。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650万人以上,今年更达前所未有的700万人。这一数量对于就业来说是负担,处理不好还会造成社会矛盾,但对于国防来说,却是巨大的动员潜力,完全能满足征集需求。如果将应征对象全部改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刚走出校门,尚未步入社会,仍有可塑性。二是能缓解社会就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从源头上解决了兵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如何充分调动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的积极性,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关键要搞好顶层设计,即从法律和制度建设层面进行优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和法律制约作用,使兵员的入口、使用、出口都得到很好解决。因此建议,一是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平时兵员征集对象为大学应届毕业生,战时根据军队需要也可征集其他适龄青年”,这样规定既明确了大学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的主体地位,也为战时扩充兵员做了铺垫。二是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现役军官从优秀大学生士兵中选拔,经军队院校培养后担任相应职务”,这样规定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入伍后爱军尚武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缩短军官培养周期,节省培养费用。三是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公务员首先从退役军人中招录,不足的部分再从其他社会成员中录入”,这样既兼顾了军官和士兵两个群体,又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经过部队的培养锻炼,军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性、纪律性优于其他群体,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四是要修改《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大学生士兵退役后由政府负责安置”。根据个人能力素质和意愿,安置方式可灵活多样,可以报考国家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也可安排在国有企业或进行货币化安置。同时,要继续实施现有的大学生入伍后其学费由国家补偿或代偿制度,鼓励更多的寒门学子投身军营,报效国家。

综上所述,化难题为利益,既解决了征兵难和就业难,又利国、利军、利民。利国,就是大学生入伍缓解了社会就业矛盾,退伍巩固了国家政权。利军,就是从源头上提高了兵员质量,增强了军队“能打仗、打胜仗”能力。利民,就是解决了个人成长进步和出路问题,实现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使个人利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

猜你喜欢

兵员参军士兵
唐代参军戏角色服饰的考证与推定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门牙士兵
士兵独白
战时联勤支援保障兵员补充问题研究
一个士兵的最后一封信
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扎实做好兵员动员准备
好男儿,参军去!
加强新形势下兵员储备建设的思考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