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安全路在何方
2013-08-15
本刊记者 刘 萧
IMO船舶未来安全研讨会于2013年6月10日在国际海事组织(IMO)总部所在地伦敦召开。与以往IMO会议不同,此次研讨会中业界组织与专家成为了“主讲”,而“倾听”反倒成为了主管机关的主要任务。洗耳恭听,一方面体现出IMO在安全新时期希望营造更开放、更平等的海事环境;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暗指IMO对未来立法的态度,即摒弃传统的指令、描述性要求,鼓励和包容技术创新。IMO的这些转变将会给航运界带来哪些变革?“倾听者”角色的转换背后又透露着主管机关对未来航运安全的哪些感悟?
填装未来安全胶囊
近期,苹果公司前领袖乔布斯30年前埋藏的时间胶囊“出土”,众多“文物”中以其女儿丽莎命名的第一代商务电脑的专用鼠标立时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为何一个小小的鼠标会如此抢眼?究其根源,乔布斯30年前“搁浅”的超前鼠标设计与如今鼠标内部构造的出奇相似,成为了其“璀璨”的资本。而由此引发的“时间胶囊”也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话题。透过这些话题,我们在思考,是否航运业也会经常埋下“时光胶囊”,供日后破局船舶风险与技术挑战呢?
时光拼凑中记者发现,结论并非尽如人意。“新公约与规范的出台往往伴随着事故的补救,对于未来安全缺少主体框架是航运界多年来的主要问题。” 采访中一位专家印证了记者的观点,“如果能够提前预估风险、提前立法、提前做好安全框架,也许诸多事故都将避免。”专家补充道。为何这么说?专家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虽然在45000DWT“建富星”号、56000DWT“南远钻石”号和50000DWT“宏伟”号装载镍矿砂的散货船失事后,《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列明了镍矿石货运规范,UK保赔协会也与劳氏船级社共同出台了《干散货安全运输指南》。但近期8月14日“Trans Summer”轮又因装载镍矿石倾覆再次震惊了航运业。“透过这一系列的镍矿事故我们不难发现两大遗憾:其一,船舶经纪商Clarksons其实早前就已经估计,2012~2013年镍矿石货运量将飙涨22%。很明显这些风险与事故的发生肯定都会与这些贸易飙涨等因素成正比,但由于行业对安全形势缺乏敏锐度与适应度,往往错失了遏制航运风险的最佳时机。其二,尽管镍矿石运输安全事故已经多次出现,且对未来风险的解决方法也已经出台,但由于整体安全框架不完整,许多已经出台的新公约与规范在实施过程中有时也难免会存在某些‘遗憾’。导致虽然多方努力防控但终未能阻止事故发生的局面。”
那么对于未来安全我们现下要在哪些方面做到前瞻,业界要做出哪些反应才能防患于未然呢?此次IMO未来安全研讨会上的一个论点刷新了全行业的认知,这一观点也恰恰指明了IMO未来的“安全命门”。IMO表示:“未来,船舶将更加大型化和高技术化,创新和复杂设计将进一步增多,这将给航运安全和目前的指令性立法模式带来新挑战。”
对于这一宏观理念,业内应该如何理解呢?专家给记者举了一个微观的例子。2011年4月初,伊朗正式签署《国际船舶压截水及沉淀物控制和管理公约》,这使得沉寂了7年之久的压载水处理公约又重燃希望。“在业界纷纷关注压载水公约实施之时,是否也留意到了无压载水船舶设计这一新兴事物?”专家继续解释到,“目前对于无压载水船舶,设计界比较认可三种理念:单一结构船身设计方案、V型船身设计方案、贯通流系统设计方案。未来,无压载水船舶是否可以帮助航运界一劳永逸地解决由压载水所带来一系列船舶稳性与环保问题?其船舶设计、安全标准、规范等等又将如何制定?真正埋下一颗‘安全胶囊’以备未来开启,而不是仅仅完成‘亡羊补牢’工作或紧盯那些即将生效的‘陈旧公约’,是航运界现下应该有所准备的。”
研讨会后IMO已经初步达成了埋下“未来安全胶囊”的认知,并且IMO力图将安全公约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向风险分析型与目标型推进。“此次IMO清晰的转型目标将促使未来的安全公约拥有更强调科学基础,包容度更高。”专家补充道:“而且这种做法无异于‘破釜沉舟’,它要告诉整个航运界,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有更强的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谁就将能占据更大优势。反之,如果现下不能埋下‘未来安全胶囊’,不但将在立法中逐渐失去话语权,也将在公约实施中失去服务能力。”
IMO减负的背后
“毫无疑问,在我的脑海中,对未来安全而言,一种安全文化的深入人心远比仅仅遵守规则来得更为重要。未来航运将变得更为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安全方面的管理不能再像时钟一样按部就班地嘀嗒作响。这种方法并不完善,而目前也是继续减轻行政负担的时候了。”航运研讨会上秘书长关水康司的这段话一度让业内疑惑。“IMO的行政减负是否意味着要‘放权’某些领域?”“减负是否会让安全标准降低?”面对网络上的颇多疑惑,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力图找到答案。
采访中专家告诉记者,IMO的“减负”想法来源于近年来航运业突飞猛进的发展,IMO逐渐认识到一些包含在其法规文件中的行政管理要求可能已变得不必要、不协调甚至过时,因此开始致力于减少其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减负绝对不等于降低安全准绳。”专家坦言,“相反,伴随着近几年不同国家、不同航运企业在安全文化领域的建设,此时IMO的减负更有益于发挥个体在提升安全层面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业界从仅仅‘符合公约要求’提升到更高层的安全文化。”是否真如专家所说?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几位货主高管。至于为何选择货主而非航运公司,记者认为近几年航运安全文化建设是否已经足够让IMO可以放心“减负”可能货主体会更多。
在采访一位石油行业的货主企业高管时,他告诉记者:“在前几年航运市场低迷时期,我们确实十分担心航运公司仅仅维持油运安全的最低底线。所以拼命加大对TC船检查的频率,对船公司TMSA的审计,对自己码头所靠船舶的抽查力度。如今虽然市场低迷依旧,但不可否认在各方的努力下大型油运公司确实已经初步具备了属于自己的安全文化。这不仅让我们货主更为安心,同时也让IMO更敢于‘放手’某些多余的安全环节。”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航运企业如此快速建立起航运安全文化呢?这位货主企业高管给记者讲了个故事。
2012年1月在中国南方某个化工品/油品码头发生了一起苯乙烯装船溢出事故,事故原因初步判断为船方对高位/高高位报警系统监控失效。有消息称,事故发生在平舱期间,值班驾驶员将高/高高位报警进行了消音操作,为了防止恼人的报警声发出以及码头的抗议抱怨。不仅如此,期间甲板值班也忽视了目测检测货舱的液位情况,结果造成了大约60升的苯乙烯货物溢流到货物甲板。“对于拥有码头的货主而言,这起溢出事故将意味着极大的利润损失,那时我们十分担心油运公司的安全管理不到位。所以尽管与船队信息分享不是我们的份内工作,我们也必须要完成。以货主的身份提醒船上值班人员保证货物操作期间设备处于可操作的状态以及相应的检查。”这位高管继续说道:“但如今伴随着油运公司安全文化的逐步建立,这些份内工作以外的事情我们几乎可以不用太过细致地关心。据我所知,现下油运公司几乎经常开展船员技能培训。并且在培训中油运公司也会着重研讨安全文化形成这一命题,使安全意识成为了每个人本能即非被动遵守安全法规而是主动要安全。不仅如此,现下的航运企业已经将安全工作重点放在了航运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层面,这种做法不仅将减少船员及企业负担,肯定也会促进IMO安心‘减负’。”
船东们的未来安全之忧
关于未来安全,每一层面肯定都会有其不同的关注项。对于IMO来说,未来安全议题无异于要面对一场立法领域的深度变革。那么对于奋战在安全一线的航运企业,尤其是国内航运企业,他们对未来的安全关注项又会在哪里呢?记者为此走访了几家大型航运企业。
近日,苏伊士运河上的船舶恐怖袭击事件搅乱了船东们对于重要航道安全的“一池春水”。虽然埃及官方称这是偶然事件,但业内人士却认为,无论此次事件是有意针对特定目标,还是泛泛袭击国际货轮,其引发的对国际重要通道的安全担忧将进一步扩散。重要航道的安全对于船东意义几何?某航运公司安全总监向记者解释道:“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各国目前从非洲进口的大部分石油的必经之路。如果在这里出现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未来重要航道安全如何保证,是以后几年我们关注的重点。”另一位航运企业高管补充道。为何现下企业高管都纷纷将未来安全一题捆绑于重要航道安全?这位航运企业高管用一笔经济账向记者做了说明。
“现下运费低迷是肯定的,而且未来这种低运费、高成本肯定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今航运公司为了让航线不丢失,船员有保障,客户仍保持联系,即使亏本也都要维持正常运转。”他告诉记者:“如果未来几年没有办法保证重要航道的安全,那航运公司真的也就很难维持生计了。”为何会这么说?他分别拿列举了两条航线为记者算了笔账。如果埃及继续局势动荡,苏伊士运河安全无法保证,那航运公司则会选择绕道好望角。“一艘货船从东京出发,经过苏伊士运河到达荷兰鹿特丹要行驶11000多海里,而绕道好望角则需要多绕道3300多海里,凭空多出近30%的路程。绕行虽然保证了航运安全但意味着航运公司将在船期、燃油、运营等费用上付出极大‘代价’。”
采访临近结尾,一位航运公司的高管对记者说:“对于船舶未来安全,以往我们总把它看做是一个模糊集。航运界现下需要的是如何找到未来航运发展脉络,将其具象化,落实成可以提前准备的预案。”未来的预案到底将延伸至何处?相信IMO的船舶安全未来研讨会后的工作会使其会变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