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广东创新经验 促进我区科学发展
2013-08-15陈高山
文||陈高山
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把发达地区先进的发展理念、经验、模式带到内蒙古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更快地把内蒙古各项事业搞上去。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一些新理念、新模式、新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一、广东省经济发展概况
广东省,辖21个省辖市,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不及我区的大部分盟市面积大),人口已超过1亿,其中外国人士达上百万,海外粤籍华侨华人约有2000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并超过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已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文化最包容的省份。
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短短的30多年间,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3.4%。1979年—2007年,按绝对数比,2007年GDP总量为1978年的165.05倍,连续15年全国增速第一,最高年份1993年GDP增幅达23%。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广东省GDP总量达到了46013.06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1.47%,其中第一产业2286.98亿元,第二产业23014.53亿元,第三产业21462.72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广东省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结构由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转变,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9.8∶46.6∶23.6变为2003年的7.8∶52.4∶39.8。形成了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三大传统产业,电子通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森工、医药、汽车三大有潜力的产业,九大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对外贸易占全国的1/3,利用国外资金约占全国的1/4,税收约占全国的1/7,GDP从1989年至2010年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广东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世界财富500强在广东投资设立了400多家企业或机构,25年来实际利用外资1700亿美元。2010年广东省GDP总额首次超过美国伊利诺伊州,成为世界各国中GDP总额排名第10位的一级行政区。
至2011年,广东省GDP已达52673.59亿元人民币,合8155.32亿美元,在全世界一级行政区中的排名已上升至第6位。2011年人均GDP为50500元,位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江苏、浙江、内蒙古。中国最富裕30城市排行榜中东莞市、佛山市、珠海市、中山市分别排名1、4、6、7。
预计到2020年,全省人均GDP将超7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变为2∶48∶50,高新技术产业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珠江三角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全省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市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建成粤港澳全球最具竞争力大都市圈,打造一个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广东省把科技创新、科技引领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实现了从“配角”到“主力军”的重大转变:自2008年起,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梯队,2011年全省研发人员增加到38万人,规模全国第一,获得国家各类科技项目经费超过40亿元,创历史之最;面向世界引进源头性研发团队,开创了广东省源头性科技创新的新纪元;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4%。省财政累计投入科技资金16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亿元;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总计1.5万项,五年内累计新增产值8000亿元,新增利税1200亿元,获得专利2万件;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7.4万人,组建了35个产学研究联盟,大型综合创新平台20多个,中小型创新平台1500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219个,吸引来自全国312所高校和322所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来广东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广东,不论是国家农业园区还是科技高新区,不论是研究设计机构还是专业镇,不论是生产加工行业还是物流服务业,都体现着“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以及科技引领带来的丰硕成果。不仅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其产业规模和产业的新、细、专业化程度令人称奇。如: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占地只有3000亩,却集科研实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及科普教育于一体,十年间完成科研项目3000项,取得科研成果480个,培育审定品种380多个,研究新技术100项,开发新产品220个,申请授权专利140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累计达2.5亿亩,基地每年的产出高达4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广东省产业、市场专业化、精细化、规模化程度高,其影响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培育完成了覆盖全省的326个省级专业镇(地区生产总值为1.64万亿元,占全省GDP的31.1%),茶叶、中药材、玉器、电子、服装等专业市场统领全国且影响全球,平均全球每4部手机中就有1部产自广东,每10个钟表有4个产自广东,每3个集装箱有1个产自广东。茶叶、中药材、玉器等专业市场达到上千个,不仅是全国价格的“晴雨表”,还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
三、广东经验对我区科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我区下一步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攻坚期,虽然我区资源型产业已形成规模,但初级产品居多,科技引领支撑不强,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广东省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但产业类型多、结构优,产业高度集中,产业间关联度高,相互影响拉动力强。这与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分不开的。
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我区的绝大部分县域经济仍属于粗放型、单一型的发展方式。农业、畜牧业及其他一些产业,简单的初级生产加工较多,科技含量、技术服务、市场推广等各方面还很欠缺,利润率低,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全符合我区的区情,应在扩大县域经济的覆盖面上和巩固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做文章,使产品品种更加丰富、产业类型更加多样、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三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我区地广人稀,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资源差异、市场要素差异、环境差异等都较大。全区102个旗县区中,每个旗县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在发展中就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集中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加工则加工、宜制造则制造、宜口岸经济则口岸经济,用当地最优势最特色的产业类型去拉动其他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推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增加科技含量和技术指导,做精做细产业,既拉长了产业链,又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由小做大,由大做强,稳步推进,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四是要高起点、高标准、高立意、高科技、高门槛引进和嫁接产业类型。广东即使经济如此发达,仍然还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广东是资源小省,又是工业大省,正面临着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江苏、浙江也亦如此),这就决定了沿海发达地区必须以创新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淘汰一些产能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影响生态环境的产业、企业。一些高耗能、科技含量低、污染环境、效益不高的企业也在向外省区转移。为此我们应高度予以关注,牢固确立以科技创新带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以高科技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引进项目、企业的门槛,对那些影响资源环境的低端企业要坚决进行调整或拒之门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争取一步到位,做到经济结构最优、经济效益最佳。
五是大力扶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注重培养和孵化微小企业,抓大不放小。据悉,广东省487万家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有460万家,占95%。2011年,广东省326个省级专业镇的中小微企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31.1%。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经济易转型、灵活性强,具有市场敏锐度高、自我调节能力强等优势,具有发展“小企业大产业、小产品大市场”的潜力。我区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与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发展中应对非公企业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法放宽市场准入,可借鉴广东省允许中小微企业试运营半年再注册登记的经验,营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对有潜质的、科技含量高的小微企业要注重培养和孵化,并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