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问题及对策

2013-08-15宋小芬

绿色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高端服务业

宋小芬

(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0)

1 引言

三次产业结构是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构成及其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三次产业结构情况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也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是否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区域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经过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三次产业的构成由“二三一”过渡到“三二一”的局面。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在20世纪90年代超过了第二产业,近3年来所占比例一路飙升,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基本一致的。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270万人,产业涵盖三次产业的各行各业的超大中心城市,借鉴世界绝大多数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所具有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来分析广州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进程,发现其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广州市三次产业演变的过程

2.1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广州一直是区域工业中心,工业产值居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家电和轻纺等工业发展迅速,逐渐弱化了广州的工业中心地位,同时,广州的物流、旅游以及金融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到1990年,广州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但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广州政府大力支持广钢铁、汽车以及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第二产业比重的回升并超过第三产业,这种违背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性规律的现象,实际上是政府强力干预经济的后果。

但政府的政策并不是高效益的,同时,第二产业的发展本身就衍生了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强烈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广州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房地产和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1998年广州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83%、44.87%、50.3%。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

进入21世纪后,广州的产业结构更是明显地表现出逐步向第三产业主导的特征。创新、科技、人才服务、信息共享、资本运营、现代物流等产业支撑效应逐步显现。自然生态环境、能源及社会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等促进产业发展的条件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2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5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20.72亿元、4713.16亿元和8617.33亿元,分别增长3.3%、9.9%和11.1%。自2006年来,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增加,近3年都超过了60%;而第二产业自2009~2012年的比重都跌到40%以下。

2.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在1990年,三次产业对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最大,为61.2%。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37.1%,第一产业只有1.7%。1992年,第二产业贡献率猛增至71.3%,一直到2000年都超过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但从2004~2011年,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一直占优势,在2009年达到68.1%,虽然在2010和2011年有所下降,但都维持在60%以上。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对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05年为-0.07%,而在2012年只有0.04%。

3 广州市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过程

3.1 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效益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78的常用耕地面积为249479hm2,而到了2010年只剩下100647hm2,平均每年减少约3145.22hm2。耕地面积减少,其他产业用地增加,这也是导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广州农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包括花卉新鲜蔬菜,水产冷冻出以及蔬果生态园及采摘园等环保型都市农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3.2 重工业比重逐渐增大,高新技术带动、支撑重工业

2012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9%),与其他主要大城市中,低于重庆(16.3%)和天津(16.1%),高于上海(2.9%)、北京(7.0%)、深圳(7.3%)和苏州(7.4%),也高于全 国(10.0%)和全 省(8.4%)。

2012年,广州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轻工业快于重工业。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为14.8%和9.9%,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4.9个百分点。二是小微型企业快于大中型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小微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6.8%,增速比大中型企业(9.9%)快6.9%。三是民营企业带动作用强。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7.1%,增速快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5.6%。四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2.8%。五是产品产销率上升,库存压力下降。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73%,同比提高1.0%。六是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汽车制造业呈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6.3%;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6.1%和10.6%;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3%,是历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

3.3 服务业增长迅速,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总体上呈逐步上升之势,1992~2008年年均增长超过14%。2009年至2012年广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了60%,2012年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3%。

在第三产业取得量的增长同时,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正在朝着分工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物流业已从单纯的货物装卸承运向一体化服务转变,把加工、分拣、包装、配送、运输、仓储、代办、配载、信息咨询等紧密结合;在电子信息方面,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目前,广州软件的市场份额已占到国内软件市场总量的10%以上,广州软件产业整体实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集聚度接近我国台湾省;在动漫制作方面,一批创意产业园相继建立,以网络游戏、动漫、手机游戏和与游戏相关的产业链初步形成。

4 广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州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虽然符合了普遍规律,呈现出不断高级化的特征,但广州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较大问题,不容忽视。

4.1 第一产业的发展空间有待提高

(1)广州农业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不够大,国家级、省级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比较晚,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企业缺乏与农户之间的联结机制,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

(2)广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虽已基本建立,但不够规范和完善。特别是农产品保鲜、贮存、加工和物流技术等环节发展滞后,严重束缚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

(3)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现代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分散化的课题设置与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完全吻合,造成科技成果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可应用的科技成果少。

(4)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如由于流通环节过多导致农产品损耗增大和质量无法保证等。农产品企业中,其自营物流占到了物流总量的80%,只有20%的物流通过第三方来实现。此种状况说明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联系不紧密,农业的效率低,这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三方冷藏物流的发展。

4.2 工业经济总量增速偏低,结构与素质性问题比较突出

总体来看,广州工业主要属于资金密集型,产品结构以最终需求型工业产品为主,产品深加工程度低,档次不高;对外贸易规模虽大,但出口的主要是轻纺产品,同时大量进口原材料和重工产品;工业增加值低,高科技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例偏小。外商投资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加工IT业,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低,甚至只能算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商相比,大多数广州本土企业只是处于产业链条的底端。

4.3 服务业比重增长快,内部结构不够完善

(1)广州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存在单位多而散,集中度普遍较低,知名龙头企业少,总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远落后于上海、北京和深圳。2010年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对广州高端服务业企业调查结果显示,高端服务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经营环境有待优化。人力资源环境方面,高级金融分析师、动漫创作者不多,具备国际诉讼经验的律师,具有一定操作经验和管理水平的物流策划师等高端服务人才仍较少。广州的人才税收政策、人才培训机制、生活氛围和创业环境对这类人才的吸引力仍有待提高。财政税收政策环境方面,与深圳、上海、天津、等地相比,广州对服务业的财税优惠政策仅限于金融、软件和动漫、连锁经营等少数几个行业。某些优惠政策覆盖范围偏窄,仅限于特定企业不利于全面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环境方面,物流业配送体系不够健全,会展业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广州高端服务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仍有待增强。另外,广州的国际航班线路和密度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差距较大,这也限制了会展业、物流业等高端服务业的国际辐射能力。

(2)广州尚未形成功能突出、特色明显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软件信息产业欠大力发展。广州金融业现有的4个集聚区目前仍比较分散,尤其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的集聚程度及功能不足,金融核心的作用尚难发挥。创意产业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园区建设方面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规模企业数量及质量亟待提高。2009年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对部分服务业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被抽中的60家软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从业人员数为204人,而从业人员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一成,其中58.3%的企业从业人员数在100人以下,最小一家企业从业人员数仅为2人,全部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仅有13家。总部经济方面,广州总部企业以区域性总部为主,国家级总部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较少。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在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及进驻项目数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5 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5.1 重视农业建设,提高第一产业发展空间

广州应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结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物流体系的发展。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科技研究与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支持和鼓励高品质、健康和休闲等无公害产品的生产。支持对于可以缓解精神压力、休闲娱乐、劳动健身等乡野的建设,完善体验农村生活的鲜果采摘园的发展等来全面提高第一产业的发展空间。

5.2 积极拓展内源性经济,全面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

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专门化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实现知识价值的能力。同时,为了扭转过度依赖外资企业的局面,广州应着力实行“双源并进”战略,既要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外源性经济,也要积极拓展内源性经济培育本土优势产业名牌产品,提高本土研究开发能力,全面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

5.3 引导和支持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已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因此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应利用这一契机,重视吸引和引导外资,使之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同时加大对技术创新方面人才、科研经费的投入。

5.4 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扩大穗港澳服务业合作和对外开放

5.4.1 推动金融保险业发展

金融保险业努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积极争取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产业政策体系和综合的金融监管协调服务体系的建设。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和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的建设。

5.4.1 推动产业的发展

(1)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黄埔、空港和南沙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大力发展海港经济和空港经济。推进专业化物流基地建设,有利于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龙头企业,构建完善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推行电子标签(RFID)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构建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形成以广州为中心,服务全国、辐射亚洲、影响全球的现代物流网络,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广州市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把广州建设成为中国南方国际物流中心。

(2)在商务会展业方面,需要要充分发挥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办好广州博览会、广交会、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利用好专业展会和特色会展这些平台,培育发展面向国际的论坛、高端会议、和专业展会,培育和引入国际知名会展品牌企业,提高广州会展业国际化水平,把广州建设成为国际会展中心。

(3)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设计、研发、咨询、文化和时尚消费等五大类创意业态要加大力度发展。建设和支持出口型创意企业发展。

(4)在信息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电子信息传输服务和软件业业以及其他信息相关服务业。

5.4.3 加强广州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规划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完善政策扶持。紧紧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争创高端服务业体制机制新优势。争取得到省政府及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支持,把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规划建设好。完善高端服务业投融资政策,设立高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龙头企业。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广州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强高端服务业领域的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以加快广佛肇都市圈,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强化和提升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城市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领域的全面合作。进一步完善穗港澳高端服务业合作机制,要建立和健全穗港澳合作联络员制度和年会制度,通过承接穗港澳高端服务业转移和加快引入港澳软件外包、管理咨询、市场调研、法律服务等高端服务机构,促进香港高端软件企业与广州市的优势出口企业结成联盟,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联手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建设好促进知识交流和知识创造的平台。

5.4.4 培育知识氛围,发展知识载体

应对大学和研发机构等组织加强建设。引进、培育和发展知识型机构和组织,包括大学、研发型公司、科研院所等。改善高新区的知识环境,提高知识创造的素质和潜力。

5.5 切实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完善政策扶持,紧紧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争创高端服务业体制机制新优势。完善税收优惠。逐步把更多鼓励类高端服务业作为税收优惠试点,如软件开发、技术推广、服务外包、工程咨询、会展业等服务业。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港经济区,以南沙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海港经济区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试点,优化高端服务业发展环境;争取省政府及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支持,规划建设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产权交易业务、代办股权转让、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创新试点,争创高端服务业体制机制新优势。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促进广州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及时分享有效信息,完善对三次产业的政策扶持。

[1]周权雄.广州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2012(2):88~89.

[2]米建伟,陈 强,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发展研究,2012(2):29~33.

[3]钟 坚.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J].深圳特区报,2009(11):15~22.

[4]欧卫东.创新才会赢——对珠三角发展转型的分析与认识[J].广东经济,2008(3):25~30.

[5]佚 名.广州统计信息网[EB/OL].http://www.gzstats.gov.cn/tjgb/qstjgb/201203/t20120331_28370.htm.

[6]邱祝强,谢如鹤,林朝朋.广州地区生鲜农产品销售物流安全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7(7):125~127.

[7]邓红生,黄邦海.广州市有机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8(3):91~94.

[8]甘信华,刘 峰.物流业与三次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39~41.

[9]陈 荷.广东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经济,2006(2):197~198.

[10]左玉辉,华 新,柏益尧.经济-环境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1]李穗豫.蔬菜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研究-以广州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9(8):321~324.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高端服务业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第二届西方修辞学高端论坛成功举行
AD GIN STUDIO高端影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