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军队大学生士兵“潜人才”转“显人才”资源

2013-08-15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军营士兵部队

李 洋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潜人才”,又称潜在人才,相对“显人才”而言,是指其创造性劳动已成才或正在成才并取得初步成果而尚未被社会承认的人才。随着地方大学生士兵为部队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如何将大学生士兵由“潜人才”资源转“显人才”资源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大学生士兵“潜人才”资源浪费现象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士兵在部队表现优秀,有提干的,转士官的,甚至还有考上研究生的,但是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仍有部分大学生士兵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并未顺利融入部队。使我们浪费了这些“潜人才”资源,未能有效的转化为“显人才”,影响了部队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军地文化差异大,滞缓了转变。军营本身相对于外界,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尤其在文化理念方面,与地方基本不一样。地方生活丰富多彩,而军营生活训练紧张、生活枯燥、管理严格;地方约束管制少,自由、舒适还有独立自主的空间,而军队纪律严明,限制个人空间,强调集体生活,基本没有隐私而言;地方讲究标新立异,追求时尚,个性张扬,而军队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地方在价值观上多是等价交换,民主自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军队要求爱党爱国、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牺牲奉献。这些反差会使他们出现思想波动大、消极怠工,更有甚者会出现焦虑、困惑的心理问题。容易让这些人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其主动融入部队,从而严重滞缓其由“潜人才”向“显人才”转变,还有可能使其对部队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二)理想现实反差大,影响了转变。大学生士兵相对于其他士兵,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广阔,见识也更多一些,但其目的性也要更重一些。有部分大学生士兵抱有以部队服役为踏板,实现考军校、提干或者其他目的,在个人前途设计上较为理想化。而入军营后,因自身和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其理想难以达到。特别是因为理想与部队现实需要发生矛盾时,有的同志自我调节做的不够好,不能及时矫正计划目标,适应部队这个大环境,反而是出现焦虑困惑、抱怨连连、情绪低迷等情况。这些情况削弱了大学生士兵立足军营建功立业的劲头,也严重影响了地方大学生士兵由“潜人才”到“显人才”的转变。

(三)领导认识偏差大,阻碍了转变。大学生士兵虽经过高等教育,但在部队工作平平,也属于正常现象,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而有的领导过于重视第一印象和学历,对大学生士兵的期望较高,有时把他们当做“准干部”使用,尤其在出现第一任职不适应的情况时,觉得“学历≠能力”,对其多少有些成见,也不对其再赋予重任锻炼。有的领导干部对地方大学生士兵的个性张扬的性格看不惯,认为他们是“刺头兵”,总是用规章制度去制约,而少了一些谈心交心的引导。对地方大学生士兵特点、素质和个性把握得不恰当,必然影响到对他们的合理使用。

二、对大学生士兵由“潜人才”转“显人才”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大学生士兵终将取代如今高中、中专毕业的学生参军入伍,成为我军未来组成部分的中坚力量。对此,我们要合理利用好这些资源,把握其成长成才特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士兵由“潜人才”转“显人才”资源。

(一)端正根本态度,促进“潜人才”资源开发最大化。各级领导应努力探索掌握其成长成才规律,促进地方大学生士兵“潜人才”资源开发最大化。一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各级领导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士兵,积极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因短暂不适而定其性,不使其中的“潜人才”遭到埋没。二是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不能以点概面,只看大学生军事能力弱的短板,而忽视其接受能力强、学习知识快的优势,要注重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尽量使其专业对口,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教育引导,缩短由“潜人才”到“显人才”的转变周期。大学生士兵经过高等教育,在接受能力上相对于一般入伍士兵要强一些。针对于此,管理者要在教育引导上下功夫。一是注重强化军人意识。各级要注重引导他们加强身份转化,自觉强化军人意识,切实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谐共处观念和集体协作观念,尽早融入军队这个“大熔炉”,缩短转变周期。二是突出军事训练磨砺。注重发挥军事训练的教育熏陶作用,对大学生士兵与其他士兵一视同仁,不因学历高而降低标准,不因有特长而放松要求,不因素质好而迁就照顾。通过艰苦的训练,不断强化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意志品格。

(三)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大学生士兵顺利转变的优越环境。针对大学生士兵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应提供良好的军营环境,帮助他们顺利转变。一是营造优越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他们学习能力强的优势,与理论学习标兵、军事训练能手结成互帮对子,让他们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挑大梁、担重任,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二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主动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正确看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面对面地帮,手把手地教,心贴心地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尽快融入部队,成为各岗位的行家里手。

[1]杨敬东.潜人才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黄汉阳,李晶,周士永.正确对待“潜人才”[J].政工导刊.2009

[3]丁耀.军事潜人才资源开发刍议[J].军队政治工作.2009

猜你喜欢

军营士兵部队
英军士兵正在放飞Puma-LE无人机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军营里的奥运会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军营游
士兵独白
军营畅想曲
一个士兵的最后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