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疏导体系 实现工企双方共赢
2013-08-15王秀玲
王秀玲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 河北邢台 05410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职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从某种意义上说,搞好职工的心理和谐就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基础工程。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节奏急剧加快。面对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人们难免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和情绪问题,烦躁、焦虑、忧郁和孤独已成为现代职业群体的心理通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排遣,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人身心健康,还会降低工作效率,进而对企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可以说,职工的心理和谐关乎到了企业的效益和发展,进行职业心理健康管理非常必要。
通过深入的思想动态分析,职工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原因大体是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企业,另一方面来自家庭或员工本人。而这其中,来自企业方面的原因似乎更为直接。不少领导只是过分强调业绩的重要,而忽视了对于员工工作压力的疏导和紧张心理的缓解,使得员工们不仅身体处于极度疲惫的亚健康状态,还要经常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和领导层的严格管理,这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来自员工自身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有些员工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不太善于与人交往,包括与同事沟通,与领导交流,与朋友交往,反而总希望是别人主动接近自己,时间一长,领导、同事和朋友也就慢慢疏远了与他的交流,难免会使得他产生被排挤和孤独感,工作的心理压力将会明显增大。这些不善与人交往的员工往往非常敏感,带着个人未处理好的情绪工作,希望别人像呵护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呵护他,但这种期望是不现实的。他们一旦在人际关系上碰壁,就会更加退缩,还会感到别人伤害了他。如此恶性循环,时间长了就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这也是让他感到有“压力”的原因之一。
因此建立员工心理疏导体系,可以有效杜绝工作隐患,增加安全生产系数,同时还可改善职工的精神面貌,增加从业热情,提升主观能动性,使职工自觉、自愿、自动、自发的投入到工作中,创造良好的和谐工作氛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教育,努力打造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标志,应大力倡导和弘扬。一是打造自尊自信的心态。通过帮助教育,使职工明确自己的优劣势,确定适宜的成就目标,做到成就目标既不过高,也不偏低,增强自信心。二是打造积极向上的心态。将职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本职工作中去。三是引导职工弘扬文明道德风尚。讲道德、真诚守信、团结友爱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和谐的重要基础。
完善制度,着力营造和谐环境。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是维护单位正常秩序,保障职工身心健康,进而营造和谐环境的重要保障。一是困难职工资助制度,切实帮助职工减轻后顾之忧。二是职工教育制度,通过健康心理知识讲座、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职工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职工心理品质健康、均衡。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注意分配差距的过分悬殊和公平体现;四是完善奖惩制度。严格执行请假、考勤等制度,充分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惩处方面,要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公平执行。
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合理需要。坚持厂长接待日等方式,搭建高层与职工的沟通平台,对职工提出的合理需求,切实给予解决和满足,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同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职工疗养、兄弟单位之间的联谊等,扩大职工的视野和交际范围,增进职工间的了解与友谊。
加大力度,切实发挥工会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会作为员工的“贴心人”和“坚强后盾”,要把关心职工心理健康作为工会的一个新的重点,采取积极的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来缓解员工心理压力。如除了组织传统的文体活动之外,对职工进行定期的职业心理体检,了解职工的职业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节、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职工心理咨询室、应对工作焦虑和抑郁的放松训练等,以帮助职工疏导部分心理问题。
总之,和谐企业要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对构筑和谐劳动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关节,缓解员工心理压力,疏导员工负面情绪,建立成熟的职工心理预警和平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