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巴导弹危机对军控与裁军的影响

2013-08-15高恒建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肯尼迪古巴

高恒建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1.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

1962年8 月29 日,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在对古巴进行侦察飞行的过程中,发现苏联正在古巴建设导弹发射场。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决策者的肯尼迪总统支持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代表的“封锁”派意见,因为“封锁是一种有限的压力,可以根据情况需要而逐步增加起来,”而且“它又是一种引人注目而强有力的压力,这种压力能为对方所理解,”最重要的是仍然可以由美国来控制事态的发展。(1)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突然袭击即使不是破坏也是有损于美国在全世界的道义地位”。(2)

10月22 日,肯尼迪在演说中表示“为了限制核武器的扩散,我们(美国和苏联)在过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双方还曾许诺“通过一个公平和有效的裁军条约来消除所有的军备及军事基地”。但苏联在古巴设立导弹基地不仅抹杀了双方过去的共同努力,而且“这些大型的、远距离的、进攻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存在对美洲所有国家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明确的威胁”,苏联的行为是对1947年里约条约和本半球安全传统的公然和蓄意挑衅,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87届联大的联合决议,还罔顾9月4日和13日美国对苏联的公开警告。(3)同时还在给赫鲁晓夫的信中措辞严厉地表示:美国已决定“必须消除对本半球安全造成的威胁”,并且“将会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来保卫自身及盟国的安全”。(4)

10月23 日,赫鲁晓夫复信肯尼迪,表示,美国以封锁来对他和苏联进行威胁的行为,正在把人类推向世界范围的核战争边缘,“苏联不会指示那些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的船长服从美国海军的命令。”如果对苏联船只采取什么行动的话,苏联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适当措施来保卫自己的权利。(5)

10月24 日,赫鲁晓夫再次致信肯尼迪,信中不仅再次拒绝美国对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的要求,而且表示如果换位思考,美国所面对的是苏联当前的形势,“我坚信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这种要求。”他还在信中指责美国的封锁行为“违反了自由使用国际水域和空域的权利,是一种侵略行为,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核导弹战争的深渊。”(6)

10月25 日,肯尼迪将古巴导弹危机的责任推向赫鲁晓夫,他指出,8月份的时候就有报告显示苏联在向古巴运送重要的军事装备和技术人员,他在9月初清楚地表示美国将会把对拉美进行任何进攻性武器的输送视作最严重的问题。而苏联政府及其代表却在公开和私下场合再三向美保证未向古巴运送任何进攻性武器。肯尼迪称因为信赖苏方的这些保证,所以一再呼吁美国政府在这件事情上要保持克制,但后来却证明这些保证全是假的,苏联军事人员已经在古巴建设了一系列的导弹基地。因此肯尼迪向赫鲁晓夫提出,要他明确承认在古巴导弹危机这个问题上,首先发出挑战的不是美国,美国的反应无可厚非,而是必需的。(7)这一次,肯尼迪的态度虽然依旧强硬,但语气已经有所缓和。

10月27 日赫鲁晓夫复信肯尼迪,解释称苏联向古巴援助导弹目的是协助古巴进行安全防御,美国大可不必对此过度反应,因为美国已经用军事基地将苏联及其盟国包围,而苏联对此也并无任何激烈的反应。他表示“我们愿意从古巴撤除美国所认为的进攻性武器”,美国“考虑到苏联的焦虑和不安,应从土耳其撤除类似的武器。”他还建议双方达成一项声明,苏联保证“尊重土耳其的边界和主权不可侵犯,承诺不干涉其内部事务,不入侵土耳其,也不允许他国利用苏联及其盟国的了领土作为入侵土耳其的桥头堡”。美国也应保证“尊重古巴的边界和主权不可侵犯,承诺不干涉其内部事务,不入侵古巴,也不允许他国利用本国领土入侵古巴”此外还应该“阻止那些从美国或古巴邻国发起的对古巴的侵略”。(8)以此来消除古巴和土耳其对国家安全的疑虑。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时刻,又发生了几乎使战争一触即发的事件,27日早,美国执行侦察任务的两架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进行低空侦查时,遭到古巴地面炮火攻击,其中一架被萨姆导弹击中,在古巴坠毁,飞行员身亡。(9)事情发生后,美国政府内多数人都赞成第二天一早就袭击并摧毁萨姆导弹基地。而肯尼迪则决定向苏联保证不入侵古巴,苏联应在联合国的监督和核查下,撤除位于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同时有两个附加条件:“1.你方同意在联合国适当的监督和核查下从古巴撤走这些武器系统;并适当保证以后不再向古巴运送类似的武器系统。2.我方通过联合国建立适当安排以确保这些承诺的实施及延续后,(a)迅速撤销当前实施的隔离措施,(b)保证不入侵古巴。”(10)

28日,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承认“苏联确实在对古巴进行经济以及军事援助,因为古巴及其人民一直都处于持续不断的入侵威胁之中”,(11)而美国所认为的进攻性武器也确实是强大的武器。信中接受了肯尼迪的条件,同意联合国对苏联撤除位于古巴的导弹进行监督和核查,也未再提要求美国从土耳其撤出导弹的条件。

中央情报局在10月31日的一份文件中称,苏联第一副外长库兹涅佐夫再次向美国驻苏联大使保证:“苏联运至古巴的导弹将会在经过美国所希望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核查后被拆解并撤除”。(12)古巴导弹危机最危险紧张的时刻告一段落,之后事情的发展也如双方所商定的那样有序进行,苏联也放弃了在拉美地区明目张胆的渗透行动。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两大集团的一次正面对抗,也是冷战最危急的一次极限,在惊心动魄的十三天中,美苏双方最高领导人你来我往,通过二十余封信件来讨论和解决这次危机。虽然有互相指责,言辞激烈,还威胁使用各种打击,也不乏擦枪走火的事件,但行为上都相对克制,因为赫鲁晓夫首先就“不希望恶化同美国已经很不理想的关系”,(13)这为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前提条件。

2.古巴导弹危机对军控与裁军的影响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之前的1962年6月,美苏正在维也纳就军备控制等内容进行会谈。对于裁军,赫鲁晓夫认为双方应该建立相互信任的新思维,世界既可以走向裁军,也可以从本质上改变武装力量,走向导弹对抗,走向相互毁灭。(14)他对肯尼迪提出的“排除把战争作为解决世界冲突的方法”表示欢迎,但“不同意放弃我国援助被压迫民族争取自身独立斗争的义务”。(15)因此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

7月19 日,美国导弹实验中,奈基-宙斯反弹道导弹系统成功拦截洲际弹道导弹。31日苏联政府宣布恢复核试验并于9月1日成功试爆一枚热核弹头。(16)苏联此时恢复核试验就是要“使西方国家震惊,使他们愿意就德国问题和裁军问题进行谈判,是迫使西方国家妥协的一种手段。”(17)但他的目的并未完全达成,因为美国对这样的压力是无法忍受的,肯尼迪曾表示“现在还不是谈判的时候”,苏联宣布恢复核试验之后不久,美国就于9月12日在内华达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接着又在9月和10月多次进行了核试验,(18)双方的军备竞赛升级。

但这一时期的军备竞赛已经同过去大不相同,美国较早地就拥有了几倍于苏联实战用的洲际弹道导弹数量,而且这种优势会保持好几年,苏联的潜射导弹在数量及能力上都不及美国的北极星导弹系统,用于对西半球进行单次打击的战略飞机总数还不及美国常备的、用于地面及空中戒备的、配有导弹的远程轰炸机的一半。美国不仅拥有数以万计的战术及战略核弹头,其常备战斗师及战术空中支援中队可以随时阻止苏联对柏林的任何行动。对苏联而言,要在人员、装备和空运等各方面赶上美国,付出是巨大的,而本国在工农业及轻工业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迫使他放弃在军备竞赛上获胜的想法,专注于国内的经济发展,以免造成威胁本国生存的危机。(19)因此,赫鲁晓夫于11月19日向苏共中央宣布,他“决心集中精力于俄国国内的经济问题,不再继续发动世界攻势了”。(20)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最简单,最明显也是最主要的动机,就是保卫古巴,保卫古巴的社会主义成果,防止美国的入侵,使古巴成为苏联在拉美的桥头堡。赫鲁晓夫在回顾为何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问题时表示,鉴于美国对古巴发动的袭击,“美国人绝不会容忍古巴卡斯特罗政权的存在”,“古巴的地理位置使他始终处于易遭敌人攻击的地位。”“入侵的机会是无穷的,尤其是如果入侵者有海军炮火及空中支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有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古巴,务使其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存在并成为其它拉美国家的现实榜样。如果我们不采取一些决定性的步骤来保卫古巴,我们很容易失去它。”此外,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除了抑制美国对卡斯特罗政府采取轻率的军事行动,以保护古巴之外,也是苏联对美国采取的一种报复措施。苏联的导弹“可以在达到西方所谓的‘均势’中起些作用”,美国在苏联周围设置了大量军事基地,并用核武器进行瞄准,如果苏联在古巴设置了导弹基地,那“他们就会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着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21)

赫鲁晓夫给肯尼迪摆出这样一个难题之后,肯尼迪却异常镇静,应对自如,甚至还“安静地参加了白宫精神病防治小组的会议”,(22)随后才有条不紊地着手处理这一棘手问题。危机期间,全球美军立即进入三级战备(后又进入二级战备),导弹部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加强东南部地区的空中防御力量。在海上部署180余艘船舰进入加勒比海和南大西洋地区实施海上隔离措施。战略空军司令部将轰炸机分散到全国各地的民用机场,以便在遭到对方袭击时可以减轻损失。B-52轰炸机队携带足量核武器进入空中。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还在一份秘密报告里列出了战备需要内容:25万兵员,9万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对古巴各种目标进行2000架次的出击。(23)除了全美各地的美军进行调动准备防御即将到来的核战争之外,美军在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也都进入了高度警戒状态,做好了打一场全球性核战争的准备。

虽然古巴导弹危机导致了双方的新一轮军备紧张和竞赛,但在竞赛的进行中,美苏依然保持着裁军谈判这一接触途径,都希望能借古巴导弹危机在谈判中获得高于对方的收益。但彼此难以就实质性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双方并未取得什么成果。

幸而双方的各种军事调动都未真正付诸行动,人类也避免了因为美苏领导人一时冲动而陷入核战争的深渊。双方也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意识到新一次的战争曾经离人类是那么的切近,而彼此已经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因此认为有必要就禁止核试验达成某种协议,又经过近一年的讨价还价后,1963年秋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这可以算是古巴导弹危机的一个远期结果,也是美苏双方经过严峻的世界危机之后的一种反思。

注释:

(1)[美]罗伯特·肯尼迪,著.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研究室译.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M]:9。

(2)[美]罗伯特·肯尼迪,著.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研究室译.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M]:17。

(3)[俄]谢·赫鲁晓夫,著.郭家申,述弢,译.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M]:577。

(4)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XI,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Aftermath,P.162。

(5)[美]罗伯特·肯尼迪,著.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研究室译.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M]:36。

(6)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XI,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Aftermath,P.186-187。

(7)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XI,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Aftermath,P.198。

(8)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XI,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Aftermath,PP.258-259。

(9)[美]罗伯特·肯尼迪,著.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研究室译.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M]:47。

(10)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John F.Kennedy,XXXV,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492,Message to Chairman Khrushchev Calling for Removal of Soviet Missiles From Cuba,Oct 27,1962。

(11)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XI,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Aftermath ,P.279。

(12)Situation in Cuba following Kennedy-Khrushchev exchange of letters,Oct 31,1962,DDRS,CK3100249979。

(13)[俄]谢·赫鲁晓夫,著.郭家申,述弢,译.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M]:525。

(14)[俄]谢·赫鲁晓夫,著.郭家申,述弢,译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M]:441。

(15)[俄]谢·赫鲁晓夫,著.郭家申,述弢,译.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M]:446。

(16)[俄]谢·赫鲁晓夫,著.郭家申,述弢,译.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M]:464。

(17)杨光斌,赵少钦,著.大器早殒——肯尼迪[M].北京:学苑出版社:178。

(18)杨光斌,赵少钦,著.大器早殒——肯尼迪[M]:179。

(19)[美]西奥多索伦森,著.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肯尼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578。

(20)[美]罗伯特·肯尼迪,著.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研究室,译.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M]:111。

(21)[苏]赫鲁晓夫,著.张岱云,王长荣,陆宗荣,潘绪年,关可光,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696-699。

(22)杨光斌,赵少钦,著.大器早殒——肯尼迪[M]:188。

(23)杨光斌,赵少钦,著.大器早殒——肯尼迪.[M]:198。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肯尼迪古巴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古巴经济衰退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肯尼迪情妇出书大爆风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