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的理想模式——交往式德育

2013-08-15邓泽全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对象

邓泽全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德育主体性理论的发展

(一)传统教育方式视野下德育的主体性

从教育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国是有着深厚且悠长的历史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封建社会制度时期就已初具规模,从封建时期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奠定了教育者主体不可撼动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地位。几千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成为社会认同的主体,学生是客体。教育者具有教育信息的优势,在施教过程中对信息劣势的客体进行补充,突显了施教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在文化上进一步坚定了教育者的地位和权威性。

(二)德育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当今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现实的世情与国情形成了开放的现实环境,同样也是高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的外部环境。计算机的应用和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建设与丰满,提供给广大学生更多更全更新的信息。进行德育教学时,教育者却仍用老一套进行新形势下的德育教学,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教育学生。由于当前大学生接受了更多西方民主和自由思想,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断增强,要求更多的平等和权利。继续套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加重心理上的失衡。二是大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这种新事物的掌握能力较强,运用计算机获取的信息更全面、时效性更强,部分课程内容甚至超过了教育者所占有的信息量。教育者的信息量不及受教育者,占有的消息更新程度低于受教育者,即使专业理论知识比受教育者深厚扎实,也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势,不少学者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呈现主体向多元主体、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获得统一的认知。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主体和对象主体参加交往的机会平等,在交往过程中,教育主体和对象主体在情感、观点、思想等方面通过对象的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和启发。简单来说,德育主体间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通过以语言、内容、情感等为中介,辅助各种方法和手段将受教育者的主体潜力挖掘出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地进行。

二、德育的理想模式——交往式德育

(一)交往式德育的内涵

交往式德育的目标是提高德育的实效,德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我们发现在这个活动中,德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在进行德育过程当中,两者最显著的是差异性。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仅仅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有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意识互动。交往式德育不只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同样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平等性的地位是交往式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交往式德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平等性的交往,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信任、理解和沟通,在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后形成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积极运动,以对话的形式提高彼此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双方思想品德的共同发展。

(二)交往模式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1.培养、提高教育对象在德育中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德育中,教育者也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对象就是高校里的学生。高校德育的主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多元化学习,但是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主体意识越强,越有利于德育的自我学习与升华。在德育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化知识、政治知识、心理知识等方面的汲取,不再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种情况下,能更好地保证德育任务的流畅与和谐。在培养教育对象——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遵行两个原则。一是强化尊重意识,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在意识形态上面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主导外,还应当重视教育对象的具体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重视和了解学生在学习期间哪些方面需要补充,哪些方面需要引导,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解决学生的困惑。《师说》中反映了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传道解惑”。此外,还应当让学生在思想上尊重个人,不仅仅关注自身的主性地位的实现,还应该尊重教育者的劳动。在和谐社会里,应该对学生的伦理道德作出更严谨的规范。尊重是互相的,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二是树立学生服务意识,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分析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最高的一层才是个人价值与社会成就的肯定。大多数人是从最低的生理需求慢慢发展达到更高层次。当代的大学生是先进的群体,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成长于社会之中,社会对于个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强调只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才是个人价值的真正实现等理念。大学生应该具有更高的觉悟和责任感,树立志愿服务的观念,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重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掌握教育的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交往模式的创新性在于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这样会在实践活动中,平等地交流思想可能会导致内容的日常化、理论内容的传导停留在表面文字的堆砌上。因为当前大学生对于逻辑思维、辩证思考还没有完全地形成稳定,对于一些问题的想法还比较肤浅,即使拥有大量的信息量也不能很好地做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杨建义认为,在多元表达、多样主体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存在互动上的序差。简单来说就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但不拥有力量的影响对称性和目的的一致性。必须寻找序差互动的有效方式,增强说服力、引导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主体互动中实现主导。一方面要提升教育者的魅力,增强教育互动中的角色威信。教育者在序差中的主导地位,既要制度赋予,更要在教育过程中的生成。教育者要用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既充分展示理论的恒久魅力,又反映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力、透彻分析力和有效说服力,通过教学过程中个人魅力的释放,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发展自身,加强对于德育理论的研究学习,掌握德育活动中的话语权。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活到老、学到老”。这些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样适用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者要掌握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动性,才能更好实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话语权。教育者理论研究和实践升华才能更好地变机械的文字成拥有自己灵魂和思想的人文系统,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在学术方面的能力提升,更好地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内容和课堂活动实践引发过程的主导性。而且,一名教师的终身学习态度会形成一种特殊的人性光环,充满着知识与魄力的魅力,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更能吸引学生心灵上的贴近融合,主导德育的课程教学。

3.做到教育者主导性与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统一

德育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两者是相互作用、辨证统一的。要将教育者的主导性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统一起来必须要建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平等、双向互动的良好关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相理解和尊重。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交往还应该渗透自己的情感,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启发了情感的开关,才能将教育者的主导性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谐统一起来。

(三)交往式德育的细化——对话式德育

“‘对话’(dialogue),是指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它绝非内心的独白,而是一种人际发生的过程,是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1)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超越,突破了以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偏离,强调教育对象同样是参与的主体和作为参与者的不可或缺性。对话式德育向过去德育过程中,将重心放在知识的灌输和回馈上转向为在精神上建立交流回应的和谐互动。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达到德育理论上的知识水平与实践中促进理论飞跃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能力水平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但是往往由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没有进行良好地沟通交流。思想和心灵没有相遇和碰撞,形成了教育对象被动的困窘局面。对话式德育给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新的学习思路,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参与时,不再是传统的利用物主体,而是将全部情感和思想都投放其中。对话式德育呈现一种生命的活力与温暖,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浪漫温情色彩。

三、交往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丰富完善交往式德育课堂活动程序

课堂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还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在高校德育活动进行中要坚持部委所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流正确思想政治价值观的主体地位,确保以正确的理论塑造人,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不偏离正轨。但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思想上不再以教育者一个人的想法为主导的决定力量,让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也参与到主题的确定和策划中。将德育活动穿插民主、活泼的主题,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多主体参与活动也增加了课程活动的吸引力和创新力。通过主题的确定,学生可以在课前自己搜集材料,预习课本理论,变被动倾听为主动汲取,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积极的动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进行了理论上与思想上的相遇与碰撞。学生在之前独立准备当中的疑惑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疏获得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同学习、一起思考,在相互尊重相互的理解的和谐环境中增加了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完成了课堂的教学活动后,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在课堂外的时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思想上的飞跃。对于课后作业的评价应该设置科学的评价机制,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实效。教师要把自己学生完成的作业给其他班级的学生评价,力求屏蔽掉主观偏见与情感干预,达到无立场、无偏颇的公正性。最后将二者的评价以一定量化的标准方式进行换算,形成每份作业的最终得分。在交换式互评评价机制下,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客观地给出评价意见,同时可以集思广益,从他人独特性的见解中获得启发。既发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谐。

(二)搭建多元化交往平台,保证德育实效性

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眼界逐渐开阔,接触到社会的机会增多。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地确立起来。这时候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加深对学生思想的了解和引导,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多多交流,给大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大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然后,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的学生社团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它是充分利用学生之间较强的交互性、资源丰富、内容多样的特点,将主导的政治理论和政治文化以轻松、活泼、趣味性强的互动形式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在愉快放松的环境里无意识地进行学习与自我教育。再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搭建家庭德育平台。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的特点。学校要开展各种活动使家庭与学校经常交换政治思想状况及政治表现,保持政治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性。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社会上的有益资源,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社会教育具有多样性、实效性和支撑性的特点。在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思想和能力上的提高。

注释:

(1)卢彪.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教育导刊,2011(1)。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2]李广艳.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J].黑河学刊,2011(3).

[3]李守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交往模式的建构[J].前沿,2011(6).

[4]卢彪.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J].教育导刊,2011(1).

[5]杨建义.序差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的实践形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对象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