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羊镇人口流动调查研究

2013-08-15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姚县盐井流动

袁 瑞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石羊镇属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在大姚县城西北70里处。石羊镇是大姚县城至三岔河、三台、铁锁必经之地,也是楚雄州通往大理州祥云、宾川、大理等地重要的出口。石羊镇追溯历史,始于汉朝,唐初设泸南县(后改为盐泉县),属姚州管辖,民国时设盐丰县,公元1958年裁撤并并入大姚县,是为今日之石羊镇。

石羊镇古时又称“白盐井”,它因为盐业的发展而逐渐繁荣和兴盛,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盐都。“白井之志有不同者,盖其地一盐名,学以盐开,凡兹一切兴建文物之得比于州郡者,皆以盐故。”[1]石羊镇历史因盐而盛,“始于汉代,盛于唐代,唐代白盐井享有‘美井盐’的盛誉。在宋代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商贾云集,能工巧匠很多,是很重要的商品集散地”[2],“而石羊镇的盐业最兴盛的则是在明末清初,此时“石羊城镇人口曾经达到60000人,每天盛产食盐达到8万公斤,最远销售到西藏,每年上缴税银61000两”[3]。石羊镇产的盐远销至云南的大理、丽江、芒市、建水、腾冲和西藏、四川等地区,今日的石羊镇仍然留存着古代的盐井。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盐业对石羊的人口流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羊镇的人口流动也体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尝试结合笔者参加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云南大学研究生部主办的2012年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田野调查,简要分析石羊镇人口流动的相关问题。

一、石羊镇人口流动的历史与当前石羊镇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

石羊镇是一个半山区乡镇,因盐而兴,所以人口流动也就有自身的特点。

“远古时代,大姚、禄丰、元谋等地是一个凹形内陆湖,随着千百年万年的地质运动不断变化,内陆湖的深层不断下倾,致使含有的盐分等物质逐渐下沉积聚,最终形成埋藏于地表之下的盐岩层。”[4]“自汉武帝开西南夷,在大姚等地设郡立县,便是云南食盐产地有文字记载的滥觞。”[5]以盐业为基础的工商业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直到20世纪80年代是石羊的经济基础。明末清初,每天进出石羊盐区的马帮有数十起,马匹多达五百匹,进出“白盐井”,将石羊镇的盐运往各地。这个运输的过程推动了石羊镇的人口流动。长期的交换也逐渐形成了以白盐井为中心向四方扩散的商道。马光复先生在他的《白盐盐丰二题》中写到,连接白盐井的古驿道主要有两条:由白盐井至永仁,到金沙江进入成都,是食盐运输的主要渠道;另一段称博南道,由白盐井至叶榆(今大理),并且在大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和聚散地,由叶榆有一条支道叫西山道,通往鹤庆、遂久(今丽江)、平川通邛都(西昌)与西夷路相连;主道经过叶榆到霁虹桥、功果桥成为两个运输关口。白盐井的食盐经过上述两条古道销售到西藏等地。由于煮盐消耗柴薪量大,导致了柴薪价格增长和柴火业日渐兴盛,砍柴、运柴、卖柴成为了一部分人的谋生之路。个体卖柴者多为石羊附近的彝族村民,但石羊盐区也有人专门从事柴火生意,有自砍、自运、也有代砍、代运的,流动到石羊以砍柴为生。伴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也有明显的增加,流入石羊的人口和流出石羊的人口日渐增加。

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盐厂几经起落。“1956年,因薪柴昂贵,加之卤水浓度低而裁废停厂,1958年起由地方恢复生产。1961年因石羊被水淌,石羊盐厂被迫停产,1966年初恢复生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石羊盐厂受到冲击,时停时产达四年之久,直到1969年才恢复正规生产。”[6]因为盐厂的几次起落,流入石羊的盐商和贩盐小商贩等人口有所减少,盐厂停产后原先在盐厂的一部分工人流向了云南大姚、昆明等地,以求生存。同时国家禁止食盐的自由买卖使得石羊的造盐大户分散到各个村落,这引起了比较大的石羊镇人口的内部流动。

改革开放后,国家允许自由买卖食盐,流入石羊的人口复增,商铺和商贩逐渐增加。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伴随着农民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全国农民掀起了进城务工、经商的热潮,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通过在石羊镇的调研,我们了解到近些年来流出石羊镇的人口绝大多数流入大城市(如楚雄、昆明、丽江、以及广州、深圳等)务工,他们在城市主要从事有建筑业、清洁环卫业、手工业和餐饮业等行业。外出务工收入增加,成为不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在农忙或家里有事时便于回家帮忙,一部分人选择至离家较近的县城。还有少部分人流出为求学或参军。如石羊镇土地祠村回汉杂居,外出回民大部分流入到楚雄、昆明等地经营餐饮业,一些村民流入大姚县城、三岔河乡等地务工,参军的居少,外出求学的居多。石羊镇的人口流动以流出型人口流动为主,但也有少量的内部和流入型人口流动,如因为旅游文化产业、核桃产业、烤烟种植以及蚕桑产业的发展,少部分石羊人选择到附近的乡村当短期雇工,有的人也会雇佣附近村民短期打工,石羊镇也吸引了部分来自各乡的劳动力流入石羊镇短期务工推动了石羊镇人口的内部流动和流入型的人口流动。如土地祠村村民、石羊镇政府人事部门中心主任张森就指出近几年来,有不少外地人流入石羊镇,进行皮革加工、服装销售、钢门制作、建筑业等行业。

石羊镇是知名的文化古镇,“儒、佛、道、彝等各种文化融合发展,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孔庙、晒盐篷、接官亭、古盐井、香水河、文殊阁、孔子铜像、南北二塔、封氏节井浮雕以及七寺八阁九庵二十四桥等,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古镇文化景观。”[7]近年来,石羊镇的旅游的逐步发展,不少游客到石羊镇旅游,其中祭拜孔子成为石羊镇旅游产业的亮点,吸引着每年高考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前来祭拜以求好成绩。这也是石羊镇人口的流动的一种形式。

二、石羊镇人口流动的原因

盐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使得石羊镇产生集聚人口的效应,盐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采薪、汲卤、井采、煎制、运输等,这吸引着当地和外来人来石羊镇从事盐产业。由于石羊镇是半山区乡镇,交通运输极其不便,所以人背马驮的原始运输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回于石羊和各专卖盐地区的古道上,促使了人口的流动。

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的放宽和城市门槛降低是石羊镇人口流动的前提条件。新中国建立后长期时间,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宽了城乡间的人口流动。石羊镇人口在改革开放以后流出至大姚、新街、三岔河、昙华等乡、县以及楚雄、昆明、丽江等市,也有部分流向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这种人口流动大多是户籍未改变而离开原居住地外出务工经商等。促使石羊镇人口流出城市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经济利益的需求是石羊镇人口流动的直接动力。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发现,石羊镇地处山区,长期以来,生活条件差,经济来源路子太窄。城市就业岗位多,工资相对较高,使得不少石羊镇人在农闲时选择到城市打工,外出务工成为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石羊镇人口流动的直接动力。对城市高收入的期望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吸引了更多的石羊人口向城市流动。

(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加上地处山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石羊镇近些年核桃、烤烟栽培和蚕桑养殖发展较快,只是在每年的收获季节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这些都使得石羊镇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这就使得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大量青壮年流向城市务工。

(三)城市建设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也推动了石羊镇的人口流动。

此外,石羊镇每周三的集市贸易、石羊镇经济的发展导致雇工需求短期增加等也是石羊镇人口流动的原因。

三、当前石羊镇人口流动的影响

当前石羊镇的人口流动对流动地当时和以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石羊镇人在城乡之间往返,在不同的环境中积累了自己的生存经验,他们带着这些相互融合的经验回到农村,短暂的停留或者长期的发展,都冲击了以往石羊镇的单一的状态,改变着石羊镇的状态。

(一)积极影响

越来越多的石羊镇人因为人口流动而更加开放,他们走向全国各个城市,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商品意识萌发,竞争的意识增强,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也逐渐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羊镇的就业压力,也增加了流动人口的收入。

石羊镇人流向城市后逐渐习惯并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和文化,他们通过城市生活积累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改变了原先的价值观念,并且将城市文化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行为,城市化、社会化程度逐渐加深。尤其是年轻的石羊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打上了明显的城市的烙印,城市文化渗透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口流动也更新着石羊人的择偶观念。以前石羊镇人的择偶期望主要由农村环境决定的,“父母作为,媒人牵线”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但随着人口流动到城市和生存环境的现代化,青年的交际面广了,他们的择偶途径和观念也发生着变化,自由恋爱的多了,自主择偶的也多了。

石羊镇人口流入城市,也为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为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条件。石羊镇的人口流动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流入的人口一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中,多处在生产第一线的岗位,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另外规模可观的流动人口成为城乡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中介,促进了城乡融合。

(二)消极影响

石羊镇人口流动对石羊镇的传统文化建设有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羊镇传统文化的发展,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

很多原本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曲艺节目、庆典仪式和民间工艺等文化瑰宝都逐渐淡化,甚至要销声匿迹了。比如洞经音乐“传入石羊盐区,始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最初的洞经音乐仅在石羊孔庙祭孔时演习,道光初年出现了‘洞经社’。‘洞经社’是演奏洞经的民间组织;置有全套设备和音响效果较好的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并有专人保管。参加洞经会的多系文人,老中青传承”[8]。石羊镇的洞经音乐曲调很丰富,可惜现在很多已经失传,很多曲调连名称都说不出来了。又比如滇剧在康熙年间便在石羊地区广为流传,1919年,在石羊盐区成立了盐丰的第一个戏剧组织“吉祥社”。1980年后还有滇剧的爱好者组织业余剧团,但后来因为一些老艺人去世也逐渐停止了活动。明末清初,石羊盐区还有民间文艺组织“灯社”,有很多的表演,“解放前石羊的耍龙、耍狮、踩高跷、圆场等舞蹈很有名,甚至耍出地界,到大姚县城、姚安等地巡回表演。解放前因无人组织和管理,“灯社”这种民间组织便自行消亡了”[9]。

近年来,石羊镇人口流动的加剧也导致了文化传承人的缺失。年轻人缺少对石羊镇传统文化的学习,极少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很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滇剧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而近年来石羊镇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也极少有对滇剧有兴趣学习的人,导致滇剧文化传承人的缺失,最终也比如导致滇剧的衰亡。

虽然石羊镇劳动力有剩余,但大量石羊人外出所产生的吸引力针对所有石羊镇农民。一部分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外出务工,而留下妇女和老人在家耕种,导致正常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力不足。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石羊镇人口文化层次较低。例如在石羊镇大菜地村、大中村访谈发现,外出务工人口有很大一部分只会写出自己的名字,一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很多石羊镇人外出务工是在不具备文化和技术基础下的行为,有些因此无法适应工作和城市生活。

石羊镇的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影响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石羊镇人口流动问题,政府通过有效地管理和适当地宏观控制将促使石羊镇的人口流动对石羊镇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积极的作用。

注释:

(1)续修白盐井志.卷八上.艺文志·序.乾隆二十三年赵淳.重修白盐井志跋。

(2)大姚县志(1978-2005)[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0。

(3)罗世全.石羊镇旅游产业发展初步构想.(石羊镇政府会议资料)。

(4)(5)杨甫旺.千年盐都–石羊[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6。

(6)大姚县盐业志[M].大姚县地方志办公室编.2002.5。

(7)罗世全.石羊镇旅游产业发展初步构想.(石羊镇政府会议资料)。

(8)(9)杨甫旺.千年盐都–石羊[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6。

猜你喜欢

大姚县盐井流动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流动的画
大姚县总工会: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
盐井钻探及对接连通技术
大姚县总工会:助推贫困户产业脱贫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