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执行力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8-15黄士安王秋先

老区建设 2013年8期
关键词:执行力教职工决策

黄士安 王秋先

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研究加强高校执行力建设对于推动高校改革发展意义重大。高校执行力是指学校动员和整合资源,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学校工作目标任务的力度、速度和高度,是学校通过决策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来保证工作目标实现的综合实力。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座谈咨询、查阅文献、实践分析等方式,厘清当前高校执行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升高校执行力的对策措施。

一、高校执行乏力的表现形式

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它需要整个系统各层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促进执行力的提升,确保各项决策、计划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推动高校深层次的变革。[1]当前各高校都注重加强执行力建设,高校领导、中层干部、普通教职工作为高校执行主体,执行意识、执行能力不断加强,有效促进了高校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高校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执行乏力现象,主要表现:

(一)寻找借口——“不执行”

对上级部门精神、国家政策法规和学校重大决策,找出各种借口进行搪塞和敷衍,是执行力差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二)形式主义——“虚执行”

执行过程中注重形式主义,习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能很好地领悟上级精神,更不能与本校、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三)利益优先——“半执行”

一些部门或个人对于学校政策往往根据个人好恶或部门利益进行选择性执行,对自身有利的就执行,没有利益的就不执行,这样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四)各行其事——“乱执行”

一些部门工作职责不清、角色定位不准、监督措施不力,没有解决好职能交叉重叠、事权分离、多头管理等问题,工作随意性较大,自由裁量权失控,屡屡出现强制代理、越俎代庖等乱执行现象。

二、高校执行乏力的原因分析

(一)执行内容不合理

有的高校决策不按程序办事,凭主观靠经验,民主决策氛围不浓厚,针对性不强,难执行;有的高校决策出台后,信息沟通不畅,不能宣传到位,教职工不能及时了解,真正好的决策无法有效执行;有的高校决策不全面,教职工无所适从,甚至会损害教职工利益,教职工拒绝执行。

(二)执行组织不健全

有的高校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党员代表大会、教师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民主决策机构缺失或存在但不能发挥民主功能;有的高校机构职责不清,互有交叉,机构间协调不到位影响执行;有的高校机构在执行中没有实质性的领导机构,不善于确定、分解目标任务,教职工对具体的目标任务不明确,导致执行效果不全面。

(三)执行主体能力短板

高校执行主体主要是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基层教职员工三个层面,高校多数管理干部是由专业技术人员转型的,未经过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缺乏优质管理方法。有的领导执行理念、执行方式缺乏创新性,重视经验,缺乏竞争意识;有的领导只重勤政,不重优政,工作中求稳不求新,缺乏新思路;有的执行主体开展工作虎头蛇尾,工作落实不到位,领导未能发挥表率作用;有的执行主体重学术能力,忽视行政管理能力,工作实践中无法完成预定的任务;有的执行主体官本位意识凸显,服务意识淡漠,注重自身利益,工作的预期效果不明显。

(四)执行过程监督不力

有的高校只重任务布置,轻视监督,忽视落实检查,管理出现真空现象,工作督查形同虚设,难以保证有效的执行和任务的完成;有的高校执行过程没有相关的部门负责,或者多个部门协调不一致,导致工作执行无法有效开展;有的高校在工作执行后没有部门对执行效果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导致各种决策执行好坏一个样,不能激发执行者的积极性。

三、提升高校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质量和水平——提升执行力的前提

决策和执行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决策是执行的前提,没有决策,执行就成了无本之流,失却真实的执行价值;执行是决策的保障,没有执行,决策也就被束置高阁,无实际存在意义。提高高校科学决策质量和水平在于:一是加强高校决策者理论水平和个人素质。需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把握高校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抢抓机遇,勇于挑战,不断提高决策者自身素质能力,才能为高校制定科学发展的目标途径。二是强化决策民主。要树立民主意识,坚持民主集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广开言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党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学术委员会、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建立良好反馈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决策宣传力度。三是善于将决策目标细化。在制定决策目标时要善于设身处地站在执行者角度考虑执行细节问题,善于将决策目标细化,使决策目标指向清楚,执行方案简洁,并清晰地传达给执行者,不断提高执行质量。[2]

(二)合理设置高效运行的组织架构——提升执行力的基础

执行力首先表现为高效率,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有序的管理。管理的有序须具备高效合理的组织架构。一是建立体系完整、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要精简机构,管理高效运行,纵向上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缩减管理层次,避免因层次太多而导致决策信息传递失真、扭曲,最终导致执行误差。[3]二是实行定员定岗定责。积极开展定员定岗定责,明确各部门和人员职责、目标、任务、要求,每个岗位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实行精细化管理。三是具备协调高效的部门运行机制。各部门工作职责不重叠交叉,承担的工作要无缝衔接、相互配合,不推诿,不退让,具备共同担当的责任感;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要着力做好本职任务,不越位,明确自身职责,同时将决策信息分层次细化执行,不断提高执行水平。

(三)大力增强执行主体整体素质——提升执行力的核心

执行主体是执行活动的重要因素和执行力量的重要来源,在提升执行力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高校执行力主体重点是中层干部。增强执行主体的素质,一是高校选拔任用干部时,全面考察,选拔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强烈、工作作风扎实、工作纪律严明、群众公信度高的同志担任干部,在参考学术能力的同时注重行政管理能力的考察。二是完善高校干部学习培训机制,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重点培养干部自主学习能力,有组织进行系统的管理理论、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在实际工作中将学校决策目标分解给各级各类干部,培养干部危机感,提高忧患意识,适当增加工作压力,帮助和指导干部克服和解决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执行结果,在大胆使用中提高干部总揽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等能力。[4]

(四)全面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执行力的保障

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提升执行力的保障,高校政策执行过程中若没有监督考核,往往会导致执行政策“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全面完善高校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机制,一是提高教职员工监督意识。高校各部门做到党务、校务公开,增强执行政策透明度,鼓励教职员工参与监督执行,不断培养教职员工乐于监督的自觉性。二是确保高校监督机构独立化,全面实行领导问责制。高校可专门设立监督部门独立开展政策执行监督工作,该部门在工作中既不能管得过多,又不能不加以控制,把握好管与不管的度,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全面监督;同时完善部门、个人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实部门领导负责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过错实行责任问责。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考核是评价部门、教职员工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依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实施科学合理的部门、个人绩效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作为部门、个人奖惩的重要依据。

[1]吴笑欢.关于高校执行力建设的几点认识[J].文教资料,2009,(11).

[2]孙冰玉.高校决策执行力构成要素与提升途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3).

[3]杨振姣.关于高校提升执行力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4]张艳.关于高校执行力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执行力教职工决策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加快构建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保障体系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诸葛亮隆中决策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儿子,未来需要你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