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2013-08-15严长安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城镇化农产品

严长安

(中共丰都县委党校 重庆 丰都 4082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个重点,也是难点,处理好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向城镇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完全可以把加快城镇化发展作为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着力点。

一、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人们提出了许多农民增收的途径。例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大劳务输出经济、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等等。诸多途径中,我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最为有效的途径。

(一)现代农业作用有限。农民在农业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农民人均农业增加值、生产成本、产出量及价格等因素。不可否认,通过发展发展绿色农业、物理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立体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市场调节农产品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竞争力等。但是,农民收入还要受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影响。一是我国农产品产量较高,呈现出供求平衡的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解决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但居民对农产品需求量已经比较饱和,即使收入增加,也不会增加太多农产品消耗。二是农产品的价格弹性低。在市场需求总量没有实质性扩大的情况下,农产品减产,价格就会上涨,农产品产量高,价格就会下跌,进而导致农民收入下降或增产不增收。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可以让农民维持稳定的收入,但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的作用却有限。

(二)劳务经济后劲不足。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进城打工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外出务工收入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劳动力转移出现新的情况。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知识水平不高,劳动力结构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将会逐渐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打工的收入增长却不能与之同步,出现许多农民进城又回乡的“回流”现象,自2004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发生了“民工荒”,这说明劳动力转移正面临严峻形势。因此,劳务输出让农民增收的后劲已经不足。

(三)财政投入无法承栽。有学者认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完全可以实施像美国等西方国家那样的财政直接扶持农民、补贴农业的措施。如果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安全,加大惠农政策力度,这种方法可行,但把财政扶持当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目前来讲是无法实行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2011年我国农业人口占48.7%,共计65656 万人,面对庞大的农业人口数量,我国政府目前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大幅增加对农民和农业的补贴,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四)城镇化是必然选择。由上分析可见,农民不可能单纯从农业中获得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也不可能从到城市务工中获得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期待靠财政大量投入使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城镇化率到50%左右,大致与走出贫困、奔向小康相对应;城镇化率到70%左右是走向富裕的象征,中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都在85%以上。在假定农业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即农民来自农业的总牧入不变,并假设城乡人口不变,当城市化率由A1 提高到A2 时,人均农业收入就为原来的(1—A1)/(1—A2)倍。这就如同把农民的总收入比作一个蛋糕,在蛋糕不能迅速做大的时候,通过减少吃蛋糕的人数就可增加每个人分得的数量。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3%,根据结论,假设我国城市化率提高1%,那么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则提高2.1%,农民人均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将增加146.5元。只有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持续地、有条不紊地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才能逐步增加农民的收人。

二、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正面作用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有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将增加1300 万人。据此推算到2015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3 亿人左右。[2]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生活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它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使其能够依靠城市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二)加速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城镇化,农村人口将向城镇转移集中,从而减少现有农村人口。通过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可以增加农村人均土地占有量。然后,引入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采取招标、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种植、养殖等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手里,从而增加农业劳动者人均土地以及其它自然资源的占有量,达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目的。借此,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使农村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成本和产量的关系,将取得农业规模经营效应,实现农民收入增加。

(三)扩大农产品消费群体,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城镇化增加城市人口,增大农产品需求量,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城镇化让农民成为市民,把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者变为需求者,农产品的需求提高了。其次,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就会改变农产品供求关系,有效阻止供大于求的农产品价格下跌,有些农产品价格可能还会上涨。[3]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也会提出更高要求,这将引导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特色品种和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农产品的优质化又激起消费者购买欲,进一步提高农民收益。

(四)提高农业补贴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补贴是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虽然农业补贴起步较晚,但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补贴主要是根据土地数量进行,而不是根据人口数量进行,因此,城镇化的发展,将增加农民人均土地的拥有量,土地的集中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农业补贴的效益。促进土地合理集中,改变农业补贴“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使农业补贴发挥更大的真正的效益。

(五)辐射带动农村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城镇化发展将使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从而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首先,农村能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如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科技、文化等等。其次,农村劳动者在城市先进文化的带动影响下,思想观念将会转变,劳动技能得以提高。这些对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能力,拓宽就业空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均具有积极作用,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三、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负面效应

(一)高成本的迁移,影响农民增收。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镇,要支付迁移成本。一是制度成本。目前的中国,仍有城乡隔离的制度,如在户籍管理制度方面对农民的歧视,尤其是进入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农民在就业、医疗等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二是就业成本。进城农民寻找工作,由于信息不对称,必须支付相关信息成本,无法及时就业的农民,还得维持最必要的生活。三是生活成本。过高的房价抑制了农民对房地产的需求,但高额的房屋租金以及子女教育择校费等使农民和城镇居民相比,要付出更高的生活代价。四是风险成本。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加上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济,因此,农民可能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成本,如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

(二)生产要素流失,影响农民增收。一方面,人才流失造成农民整体素质下降。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成为城镇人口,他们中的许多人或是接受了一定教育的人群,或是掌握了一技之长的人员。在农业生产中,他们比一般农民取得了更好的收益,具有了更优的条件进入城镇。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如果再转移出一部分文化素质或劳动技能较高的人群,这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财富流失造成农村资金紧缺。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民到城镇工作和生活。这些人中有很多是致富典型,积攒了不少的财富,当这些农民进入城镇后,将带走大量的资金,这在—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合理推进城镇化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一)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观。首先是要消除宣传城镇化进程中片面的正面或负面效应的做法,要充分权衡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利弊。从城镇化的视角,寻找实现农民增收的路径。其次要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消除为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思想,不能认为把农民迁移到城市,建一些工厂,修一段公路,盖一栋房子,就是城镇化。[5]我们须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角度去发展城镇化,切忌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追求片面的城镇化。

(二)创新体制,破除影响农民增收的障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很多与一些制度因素有关。要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更高效的促进农民增收,就要消除这些体制和政策障碍,对现行的制度和政策,如户籍、土地、就业、社保、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进行梳理,从加快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出发,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破除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农民增收的阻力和障碍。

(三)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城镇化建设要强调注重实效,充分调动市场调节作用,有效配置资源,让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必须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依靠市场手段,克服在城镇建设中过度依靠行政手段的做法,让市场决定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让市场决定不同城镇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无论发展大都市圈还是发展小城镇群,都应以符合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农民增收的实现为原则。[6]

[1]郑良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2).

[2]姬便便.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5,(5).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城镇化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