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鄂尔多斯祭火饭与新疆诺茹孜饭

2013-08-15包建军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火神鄂尔多斯奶酪

孟 根 包建军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2)

鄂尔多斯是产生于13世纪的著名蒙古部落。蒙古鄂尔多斯部落落籍了今天的鄂尔多斯地区是在15世纪末叶至16世纪初叶。(1)如今,以鄂尔多斯命名的行政区域(鄂尔多斯市)处于东经106°42′40″至 111°27′20″,北纬 37°35′24″至 40°51′50″,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由于受力于太行山、阴山和贺兰山的影响,黄河流向在这三大屏障之间形成了一个“几”字形状。“几”的外缘分别为“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和“太行山地”,往北逾阴山则是苍茫的戈壁沙漠。“几”字的内缘就是“河套——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是蒙古语,含义为“宫帐群落”。经典的蒙古史籍通常译成“斡尔朵”。——“斯”是表示复数的词:“很多”。“斡尔朵”这个词产生的很早。成吉思汗时代,“斡尔朵”专指大汗休息的地方,主要的后宫。“鄂尔多斯”则是成吉思汗守陵部落名称。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1.5万人,其中蒙古族16.9万人。全市下辖七旗两区(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杭锦旗、准格尔旗、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东胜区、康巴什新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鄂尔多斯蒙古族完整地保留了其蒙古族自身的文化特点,特殊的人文环境使其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蒙古族的文化特征。

祭火是蒙古族古老传统习俗之一,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遗俗。蒙古人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因而对火产生了崇拜意识,将火作为生命、财富、力量和兴旺的象征。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所以,祭火也叫“祭灶”,祭灶习俗是蒙古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蒙古族祖先将三块石头当做火撑,称之为“灶火”,在蒙古族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常将蒙古民族的振兴比喻为“火撑三石”、“用三块石头支起灶火”等,并以“灶火”指代各家各户的人气和势力,将某家庭、家族的继承者比喻为“灶主”,将无子嗣的户家比喻为“断灶”。蒙古民族自古重视珍惜火,不断举行祭火的活动,至今仍保持这种习俗。冬季的祭灶礼仪也反映了向祖上献年终祭奉的心愿,祈祷幸福,向火神祈求生育子女、保佑平安等等文化内容。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凡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按照旧习俗,蒙古族民众自腊月二十日起开始祭火。这一习俗因有其普遍性、内容丰富而被称为大祭。腊月被称为呼贺(布谷鸟)月、冬末月、沃勒津月等。该月下旬亦被称为“祭火月下旬”。一般认为,蒙古人自元代始,于腊月下旬举办祭火仪式。《元史》中数次提到,是忽必烈汗制定了祭奠礼仪,礼仪中也包括祭火礼仪。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火仪式是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日,鄂尔多斯蒙古族大部分都是在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祭祀火神的。

鄂尔多斯蒙古族格外重视祭火习俗,所以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祭火仪式的各方面内容,严格按照旧有的习俗举行这一个传统节日。祭火的准备工作是从当日早上开始的。先是把早已准备好的羊胸茬整块放进锅里慢慢煮上,待煮熟的羊胸茬捞出之后,再在其汤内放入适量的糜米、黄油、红枣、红糖、酸奶等,将其煮成喷香的什锦稠粥。在煮粥的过程中主人将羊胸茬放入盘内,把肉轻轻剔光,只留下完整的胸骨架,再用白色公驼或白公羊毛制成的绒线缠好羊胸骨,然后,从锅中取出几勺粥,把冷蒿、榆树皮、奶酪、柏叶、三炷香等供品放在胸骨上,将天蓝色的哈达覆盖在上面待用。为了让火神吃到人间美食,并把它带到天上让“苍天”品尝,更为了让火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家家户户都忙着做准备,要让火神高高兴兴地起程。胸茬肉和香粥不但祭火献神,而且要摆放在神龛前面,还需左邻右舍互送祭火节饭。祭火饭,是特殊的食品,它不但在制作上有别于平日的食物,而且它含有很多“愿望”,很多吉祥。因此,要把它留到火神回来的除夕之夜。其间的七天,每天要取点儿加热之后全家人分享。(2)

祭祀火神时,将榆树枝、针茅、柏叶、饮食德吉(初献)、白色或花色绵羊、大小畜的胸骨作为供品,向火神献灯进香,吟诵祭词、祷词进行祈祷膜拜。这种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日。祭火习俗,是蒙古族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

“祭火饭”也叫“阿木斯”,阿木斯的制作过程也具有传统特色。首先将祭火神所用的羊胸骨和结肠同锅煮制,在恰到火候时捞出,保持胸骨肉和结肠不软不硬。依各地不同习俗,加煮脖子、前肢、后肢、肾、心等各种部位。捞出后,在肉汤中加进奶酪、红枣,有些地方是加入葡萄干、红糖、黄油等物。又根据地区特点,在肉汤中加入小米或大米,做成干饭。这种干饭,一直被蒙古人称做“阿木斯”。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克什克腾等地区的蒙古族一直袭用此名称,而鄂尔多斯、乌拉特地区的蒙古族称之为“嘎林布达”,巴林地区的蒙古族称之为“图格瓦”,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则称之为“图格”。“图格瓦”与“图格”均来自藏语,意思是“干饭”。察哈尔、乌兰察布等少数地区的蒙古族则称此为“干粥”(汉语)。文献中记载的是“阿木斯”。不管何地的“阿木斯”,相同之处在于,不加盐和葱,必加奶酪,没有奶酪则加酸奶。阿木斯浓烈的肉汤味、奶酪或酸奶的乳酸味,与枣和糖的甜味混合后,味道会酸甜适度,十分可口。阿木斯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饮食文化特征,是蒙古族智慧的结晶,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蒙古族文化和外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绝大多数牧户,为赠送亲友或为外出亲人留用,在制作阿木斯时,一般数量较多。家庭主妇在祭火前,必须要做好正宗可口的阿木斯。(3)

新疆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诺茹孜节。每年的3月21日是新疆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兹别克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诺茹孜节,也叫纳吾茹孜节。“诺茹孜”一词意为“春雨日”,是表示春天到来的意思。在哈萨克族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中,把农历正月春分那天(阳历3月22日前后)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因为这一天昼夜相等,含有辞旧迎新的意义。

在诺茹孜节到来之前,各少数民族的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屋内外,修整棚圈,准备过节食品。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到了诺茹孜节当天,用准备好的食物材料来制作“诺茹孜饭”。煮制“诺茹孜饭”也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要将大米、小米、小麦、大麦等九种谷物和肉、奶酪、盐等一起放进大锅里煮成稠粥。这样做成的饭既有忆苦思甜之意,又有祈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年顺利之意。

新疆少数民族的“诺茹孜饭”和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祭火饭”从制作方法和包含的意义两方面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制作材料上,他们选用的都是我们日常饮食中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如大米、小米、奶酪等。这也使他们这一特殊的节日饮食都蕴含了对来年一切顺利、平安之共同的美好心愿。

注释:

(1)杨·道尔吉,关于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学研究文选》,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编,2006.

(2)乔吉、马永真主编,《蒙古族民俗风情》,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3)赛音吉日嘎拉著,赵文工译,《蒙古族祭祀》,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杨·道尔吉,关于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学研究文选》,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编,2006.及有关资料。

猜你喜欢

火神鄂尔多斯奶酪
火神之怒
鄂尔多斯的婚礼 曾征 丙烯 150cm x 165cm 2020年
假如给你一块奶酪
奶酪大作战
火神山医院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小老鼠吃奶酪
网友留言 “鬼城”救赎该借鉴海南
小老鼠吃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