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国”之“大”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3-08-15王淑姬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大国民族国家

王淑姬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行政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是国家一笔雄厚的无形资产”[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积极推动“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下,我国所要构建的“大国形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教育者必须从实质上把握,从而为我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合适的教育。

一、近代以来“大国形象”的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近代以来,大国形象的体现表现出新的特质,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民族凝聚力是指民族这一人类共同体中,能够把全体成员积聚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推动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2]。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之所以为大国的,不可缺少的“软实力”,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国家才会赢得他国尤其是强国的尊重。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军事强国——美帝国主义者侵略者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动用了它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近半数,中国志愿军以“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这场战争令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因此,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2.国民文明素养教育。国民文明素养既是个人道德的体现,又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当它成为一个国家全民潜意识的“契约”习惯时,它将是一种人人敬仰的强大力量,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首都师大政法教授房宁在日本曾亲历一次堵车,那情景足以使全世界震撼:从伊豆半岛到东京的公路上,几万辆车一辆挨一辆排了一百多公里。那个时间段几乎所有的车都是回东京的,道路右侧堵成一条长龙。左侧空出一条无人道,谁要是开到左侧,可以一溜烟直奔东京。可就是没有一辆车插到空荡荡的下行道超行,一百多公里的塞车路上,不见一名交通警察维持秩序。在近十个小时的时间里,车流一尺一尺地挪,静悄悄,不闻一声鸣笛。房宁教授感叹说:“他们自己竟把这绵延一百多公里的车龙化解了!如此坚忍、守秩序、万众一心的民族,真是可敬又可怕!”

3.民族文化创新教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事实上,民族完全是文化的产物,民族间的主要区别也在于文化。一个民族没有独特的文化,就不能称成为民族。民族文化的存在,使整个民族具有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民族意识,产生着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维系着民族的发展”[3]。因此,“任何战争都是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国土会被占领,但基于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的民族意识是无法征服的,一个具有博大文化的民族是任何国家都不能小觑的。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虽然踏入我国的疆土,但践踏不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失败是必然的。民族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无形资产”,是“大国”的重要构成因素。韩国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远播世界各地,表现出韩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2008年奥运会,我国一展文化大国的风采,让世界震惊。有外国朋友惊叹到:“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然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

4.体育精神教育。国民的身体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近代中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国民身体素质羸弱。当时的中国,虽人口众多,但在列强眼中是不堪一击的“东亚病夫”,这是近代史上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人口数量缺乏“国民素质”的支撑不能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的必要条件,“大国”,它的国民身体素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应该是“强大而不可战胜的”。日本崇拜强者,崇尚“武士道”,这和武士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不无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应培养学生加强锻炼、强健体魄的意识,塑造我国年轻一代英姿飒爽的精神风貌。

5.诚信教育。中国在国际行动中的作为,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信任。2006年11月3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中国领导人和四十八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与会。中国在这次会中体现了强大的国际信任度和感召力,如此多的非洲国家元首应邀参加会议,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国是怎么做到的?”一时成为国外报纸评论的焦点。中国高度的国际信任度和感召力为我国大国形象的塑造描下重笔。诚信是立国之本,立身之基,塑造大国形象应当让诚信根植于年轻一代内心深处,见诸于青少年的一言一行。

二、和谐世界理念下“大国形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强大的综合国力,较高的国际地位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无疑是“大国”的重要象征,但“和谐大国”是“和谐”与“强大”的统一,只有强大而没有“和谐”的大国是“霸权主义”,“和谐”是“和谐大国”必不可少的“特质”。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和平崛起思想教育。2004年3月14日温家宝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全面地阐述了和平崛起的要义。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是: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符合爱好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我国树立“和谐大国”形象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学应将“和平崛起”的思想囊括于教育内容之中。

2.国际责任意识教育。“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指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行为及其成果所给予的一种积极的评价和认定”[4]。“和谐大国”的形象,无论在对内还是对外事务上,其行为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应是负责任的国内、国外“形象”。中国在解决国内民生问题、抗灾救援等方面;在解决金融危机、履行“入世”承诺、反恐行动、环保义务等方面都体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赞许与信任。教育应从早树立年轻一代的国际责任意识。

3.尊重人权的理念教育。人权最基本的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和谐大国”的形象体现在对本国人民和对他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力的尊重上。中国政府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中国政府下令为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难遇难的同胞举行全国性的默哀“仪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和谐大国”之风让世人瞩目、惊叹。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尊重人权的教育应该及早进行。

4.共同繁荣的理念教育。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宗旨是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有关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161个国家以及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经常性接受中国援助的发展中国家有123个。亚洲和非洲作为贫困人口最多的两个地区,接受了中国80%左右的援助。并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充分表现了中国“和谐大国形象”。因此,在我国当代国家形象塑造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达成青少年对共同繁荣的共识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之举。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国既有近代以来大国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身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需要,更新内容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青少年教育,积极塑造我国和谐的“大国形象”。

[1]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3.

[2]任涛、孙庆榕、张大可.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

猜你喜欢

大国民族国家
多想记住你的脸
大国工匠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大国气象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