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清代学术概论》研究综述

2013-08-15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学术史概论梁启超

戴 磊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梁启超一生的学术活动经历了多次转变。其晚年将大量的心力投入到治史方面,尤其是在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并最终在该领域成绩斐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体通论性的《清代学术概论》(1920)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另一方面则是具体在个案性的、于1923—1924年间完成的有关戴震的研究上。”[1]由此可知,研治清代学术思想史是梁氏晚年学术生涯的用力之所在。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研治清学史的代表作之一。梁氏写作此书的直接动因是受蒋方震之邀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结果“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2],遂单独成书。该书写作于1920年,包括33节,共6万余字,叙述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学术进程,成为“清学史入门必读的经典性名著”[3]30,同时“寓论于史”[3]29,因此学界将《清代学术概论》看成是以学术史命名的思想史[4]。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清代学术概论》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因时制宜,各取所需,对该书的品评,多散见于梁启超传记、思想学术研究等著作。此外还存在着以专题的形式对《清代学术概论》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就学术界关于《清代学术概论》研究的大体状况做一综述。

一、关于成书背景的探讨

学界关于《清代学术概论》的成书背景进行过一些探讨,如李喜所的《梁启超传》和陈鹏鸣的《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二书将成书背景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梁启超注重学术史的研究,曾抱写《中国学术史》之志;第二,蒋方震索序,蒋方震邀梁启超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梁启超认为请代学术思潮与欧洲文艺复兴相似,无法止笔,遂成书。这两个原因其实通过读《清代学术概论》的《自序》即一目了然了。朱维铮《<清代学术概论>导读》注意到胡适对作《清代学术概论》的影响。这其实在《清代学术概论》的《第二自序》也说的很清楚的。

目前学界对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文章,笔者所看到的有两篇文章:一是吴岩的《序言何以成专著——考释五四语境下<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缘由》;二是李文楠的《并非实录的“实录”——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及其写作背景再探索》。吴岩主张:“走近梁启超创作的当下环境,考释五四语境下《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缘由及其与五四新文化遥相呼应的关系。”[5]吴岩认为梁启超作《清代学术概论》一书缘由有两个:第一,蒋方震的“满纸疑问”,“道出的正是梁启超写作背后的焦虑”。他认为梁启超是在“五四新文化的喧嚣”之下,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做出的解答。第二,梁启超“想了解新文化阵营里的人如何看待他这部旧貌换新颜的作品”尤其是胡适的看法,所以“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成为《清代学术概论》速成的催化剂”。[5]李文楠主张梁启超是一位“政论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写《清代学术概论》的时候,“正是他社会活动的又一高峰期,因此他很可能受到学者之外的其他身份的干扰”,尤其“是《清代学术概论》中论晚清思想界的内容,与当时的思想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仅从史学史的角度来分析《清代学术概论》显然是不够的,对此书写作背景的历史分析也应列入考察范围”。[6]李文楠认为《清代学术概论》写作是“为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写序固然是梁启超由来已久的念头,但对其成文真正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助产士”却是与胡适关于晚清“今文学运动”的一席淡。”同时该文指出《清代学术概论》“夸大了他在晚清思想界所起的作用,贬低或改变了康有为、章炳麟、胡适等人应有的历史地位,由此,梁启超急于撰成此文的用意便也呼之欲出了:他希望借助此书重构其在晚清以及当时学术界的形象和地位。”[6]李文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清代学术概论》写作背景的全新的理解角度。

二、“以复古为解放”思想的研究

《清代学术概论》是一本“寓论于史”的著作,字里行间散发着梁启超的思想观念,因此它可以看成是研治梁启超思想的重要材料。研究《清代学术概论》的学者往往标举“‘以复古为解放’作为此书的中心”[6]。所以大部分学者都注意到了《清代学术概论》的“以复古为解放”思想。如吴岩的《<论清代学术概论>的以复古为解放》,李锦全的《评“以复古味解放”说——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张瑜的《“以复古为解放”的现实意义——读<清代学术概论>》,陆信礼的《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理论创造探析》,孟晖的《梁启超学术文化研究视野浅析——以<清代学术概论>为例》,靳路遥的《“解放思想”与“经世致用”——<清代学术概论>浅析》等文章。

吴岩认为,“梁启超写作此书正值五四新文化方兴未艾之际,思想解放是当时鲜明的时代特色。《清代学术概论》的“以复古为解放”的思想论述框架,不仅是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重新论列,更是其对五四新文化的呼应与引导。”[7]将“以复古为解放”放在时代背景中去思考,这种理解的角度是比较合理的。李锦全认为梁启超“提出‘以复古为解放’,虽不能说全是“夫子自道”,但他本人确有点进入角色,故笔锋常带感情”。梁氏早年追随康有为,“是今文经学的健将,又共同搞变法维新。他可能认为沿着“以复古为解放”的道路,可以将中国引导走向资本主义。”[8]所以李锦全主要强调梁启超的个人因素对“以复古为解放”思想形成的影响。张瑜对“以复古为解放”的涵义、产生背景、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述。最后得出“‘以复古为解放’就叫以看作是作者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途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种手段,通过它来使中国文化向更高的学术境界发展,并且让世人了解它,最终实现为现实服务的目的。”[9]强调了“以复古为解放”的现实意义。陆信礼主张“以复古为解放”思想是梁启超在“清代学术史研究方面的理论创造”。认为“以复古为解放”思想“加深了梁氏著作的理论内涵,而且增进了人们对清代学术的理解,还对后人的思想史研究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10]当然陆信礼是从《清代学术概论》的理论创构出发的,除了“以复古为解放”外,还有“时代思潮”论和“反动”说。孟晖认为,梁启超“以复古为解放”的提出,反映了“他自由的理念和进步的哲学思想”。[11]靳路遥一文注意到“以复古为解放”应“结合梁启超生逢的乱世”,“可以看出他对‘思想解放’和‘经世致用’的呼唤”。[12]这种分析确实有其合理性,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三、“治学精神”的探讨

学界对梁启超的“治学精神”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有王云云的《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读后》,袁向东的《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和文德——论<清代学术概论>》,董立的《善疑、求真、创获——浅谈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学术史观》,杨柏岭的《梁启超学术价值观中的“善疑”思想》,何珊的《<清代学术概论>之管窥》。

王云云主张“梁启超对清代学者‘科学精神’的高倡,对学者和他本人客观如实的评价,是他治学精神的反映,并使《清代学术概论》的学术价值有了可靠保障”。[13]袁向东的《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和文德——论<清代学术概论>》具体对梁启超的“科学精神”进行了分析。袁向东认为,“善疑、求真和创获是梁启超所倡导的科学精神的内核”。[14]当然袁向东并未对原书中的“研究精神”进行具体分析,而直接将“研究精神”等同于“科学精神”,这是不可取的。董立认为《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梁启超提到“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著于此。”并认为其“治学精神”也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并对善疑求真创获三者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对待学问首先应该以善疑为出发点,善意的结果是为了求真,善疑、求真的最终目的与结果是要归结到创获上来”。[15]杨柏岭也认为梁启超的“治学精神”“主要集中在善疑求真创获这六个字”[16]。但杨柏岭主要对“善疑”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善疑”思想“既有着近代主流学问价值观的一些共同特点”,又有着梁启超“自己个性、治学的体验的和认知的融人”。同时在理解梁启超的“善疑”时,“也不能不顾诸如求真、创获等学问价值观,作孤立的分析”。[16]何珊的《<清代学术概论>之管窥》一文认为“梁启超是肯定并高倡善疑、求真的‘科学精神’的。而且他自己在研究清代学术时,也确实运用了近代科学精神和归纳、演绎的逻辑方法。”[17]所以不难看出梁启超所主张的“治学精神”其实体现的是其所提倡“科学精神”。

四、《清代学术概论》价值和影响的探究

学界关于《清代学术概论》的价值和影响做过一些研究,主要有陈其泰的《梁启超代<清学术概论>的出色成就》;孟晖的《梁启超学术文化研究视野浅探析——以<清代学术概论>为例》;杨海文的《<清学术概论>的人文解读》;陈振江的《为学海泛舟者导航——重读<清代学术概论>》;许纪霖的《让学术摆脱狭隘的实用藩篱——读<清代学术概论>有感》;许吉敏的《浅析<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的自我评价》,陆信礼的《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理论创造探析》等。

陈其泰对《清代学术概论》的价值进行了通论性的概括,他认为《清代学术概论》对“清代学术思潮演变进行了宏观概括,剖析了学术史上的关键问题,总结了朴学家的精神和方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学术旨趣”。[18]孟晖总结《清代学术概论》的价值为四条,包括“揭示了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评价了具体学科、学派、学者的特点,阐释了学术文化发展史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注重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发现规律。”[1]孟晖注意到了学术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解角度。杨海文认为《清代学术概论》“勾勒清代学术史的基本轮廓,提炼清代学术史的时代精神,发掘清代学术史的现代意义”。[19]并总结出了发掘清代学术是的现代意义主要包括“学术本位”、“思想独立”、“科学研究”三个方面。[19]陈振江一文对《清代学术概论》的主要价值进行了概括,认为主要有四点,一、在尽量吸收外来新文化时,万不可妄自菲薄而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二、要有“学者的人格”,即忠实于学问,而不把学问当作十其它事业的“敲门砖”;三、学问的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著于此点”;四、要取鉴前辈学风,找出自己的种种缺点;取鉴前代得失以自策厉。[20]这应该是最为全面客观的概括。而许纪霖强调了《清代学术概论》的价值体现在“为学问而学问是一个学者的人格”,并主张“让学术摆脱狭隘的实用藩篱”。[21]这与陈振江所总结的第二点不约而同。许吉敏一文认为梁启超对自己客观地评价也是《清代学术概论》一书的重要价值所在。陆信礼一文认为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理论创造,“加深了梁氏著作的理论内涵,而且增进了人们对清代学术的理解,还对后人的思想史研究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10]强调了理论创新对后世思想史研究的影响。

五、结语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作为经典之作,学界对其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还存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笔者以为目前研究主要是从史学史的角度出发的,但是我们更应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梁启超的各种社会身份以及其梁启超的写作目的。也可从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的角度去探讨,如陈伟华《学术史和文学史比较略论——以<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小说史略>为例》[22]。有人主张《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采用客观态度写作的成果,这一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同时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比如在对戴震与惠栋的评价这一块,研究者或许可以从“研究精神”这一块去深入分析。还也可以对《清代学术概论》一书的版本流传、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更可以探究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主张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与胡适的异同,也可将梁启超两部半清学史著作结合起来看,如其对“科学精神”的论述前后就存在一定的差别。梁启超关于“学术本位”观念也可以和当时顾颉刚、王国维、胡适等人的观点联系起来看。总之,《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乃至国学的入门书,也是“研究梁任公治学思想,体会其人格、兴味的必读书”。[14]所以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1]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73.

[2]梁启超原著、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

[3]梁启超原著、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导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吴岩.思想与学术之间——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3).

[5]吴岩.序言何以成专著——考释五四语境下《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缘由[J].历史教学.2010(18).

[6]李文楠.并非实录的“实录”——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及其写作背景再探索[N].光明日报.2010-6-9.等有关文献资料。

猜你喜欢

学术史概论梁启超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梁启超的开场白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