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家思想中的儒家因素

2013-08-15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子夏吕氏春秋吴起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是“百家争鸣”,各个学术流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特别是政治主张,并到各个国家进行游说,努力将其学说体系付诸实践,从而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化大发展时期。在诸多学派中,法家学派无疑是最为影响力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为很多国家所运用到统治实践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法家思想产生于思想多元化、文化大繁荣时代,其在产生的过程中受到儒家的影响是深刻的,从某种程度而言,法学思想是脱胎于儒家思想中的,其在发展过程中亦为儒家思想所改造。因此,法学思想中含有诸多的儒家因素。

二、法家思想简介

一般认为,法家思想最早体现于管仲的相关论述中。到了战国时期,经由李悝、吴起、商鞅、到、申不害、韩非子、李斯等人而得以发展壮大,成为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作为一种思想流派,法家思想主要内容即是强调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具体而言,法家思想非常强调通过制定法律以实现国家对社会的治理。这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占据主流地位的思想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通过道德教化而维护社会秩序。然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其并无强制执行力。因此,通过道德教化实施统治必然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此种情形下,法家思想即得以出现。法家强调通过制度的建立而强化对人们的约束,进而维护社会基本秩序。这种思想从根本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进而发展为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法家还强调法律的平等性,韩非子曾言,“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当然,法家也强调严刑峻法,商鞅认为:“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民乱,乱则民伤其所恶。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甚于严刑。”(2)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学派相比,法家不仅重视其思想体系的建构,还注重将将思想付诸实践中。法家的许多代表性人物,如吴起、商鞅、到、李斯等,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还是有为的政治家,其将法家思想付诸于社会实践中,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而制定了大量的社会政策,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又有利于法家思想体系通过实践而得以完善。

三、法家思想创立过程中对儒家因素的吸收

如上所述,法家思想脱胎于儒家思想中,法家的许多代表性人物都师从儒家代表人物,法家对儒家之吸收,正是通过这种师从关系而得以实现的,进而使得法家思想中内含了丰富的儒家因素。

(一)李悝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在法家学术体系形成过程中,李悝具有开创性的作用,其著有《法经》一书,该书的被认为是法家形成独立的学派的标志,其本人也被《汉书·艺文志》置于法家之首。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李悝本人师从子夏,子夏是孔子去世后其子弟所形成的八个儒家分支中的“子夏之儒”的创始人。李悝本人也受到了子夏的深厚影响。《吕氏春秋》记载,李懊谏魏武侯时,借楚庄王之口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者莫如己者亡。”(3)

另外,在魏文侯时候,李悝任魏相,因此得以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废沟恤”、“尽地力,善平杂”,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生。这些做法,实现上体现了儒家的“爱民”、“恤民”思想,并使这些思想体现在其学术论述中。

(二)吴起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吴起既师从曾子,也曾师从子夏,从这个角度而言,其本人亦为儒门子弟。对吴起所属之学派流派的分析,很多学者认为其属于兵家。实质上,其思想更接近于儒家和法家。具体而言,吴起在争夺相位时所列的第一件事即是“治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4)这些思想,实质上是与儒家所强调的“尊尊”、“亲亲”和恢复封建礼法秩序相契合的。

(三)韩非子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韩非子是法家的真正集大成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荀子的学生,其思想实质上也吸收了儒家思想合理成分。从表面上看,韩非子对儒家观点是持反对态度的,儒家观点即是其学术上的“假想敌”,他的观点即是通过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而建立的。然而,实质上,韩非子学术观点的形成,是建立在儒家“性恶论”的基础上的。具体而言,道德在儒家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儒家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并将“德”与“政”相结合,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儒家之所以重视道德的作用,其基础即在于人之本性是恶的。荀子对之性之恶有专门论述,其著作有《荀子·性恶》一书,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见荀子理解的“性”实际上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理本能,因此他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的。韩非子从性恶论的基础上出发建构其学术思想体系,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5)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韩非子之思想建立在儒家的性恶论基础上,其思想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丰富了养分。

注释:

(1)《韩非子·有度》

(2)《商君书·开塞》

(3)《吕氏春秋·恃君览·骄态》

(4)《吕氏春秋·审分览·执一》

(5)《韩非子·八经》

[1]《韩非子·有度》

[2]《商君书·开塞》

[3]《吕氏春秋·恃君览·骄态》

[4]《吕氏春秋·审分览·执一》

[5]高仰光.儒法家、道法家及其合流——论法家思想的儒道渊源[J].中西法律文化,2010(5):221-239.

[6]常筑.先秦儒家与法家人性学说的当代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2005(5):21-24.

猜你喜欢

子夏吕氏春秋吴起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论语》知多少?
吴起“求变”——县域发展导向“高质量”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孔子借伞
植物爱好
孔子神算
吴起采油厂提前8天完成248.2万吨原油生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