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宋夏战争看范仲淹知庆州的影响和意义

2013-08-15徐文婷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范仲淹战争

徐文婷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91)

北宋时期,在西北有强敌西夏与之对垒。党项族酋长李继迁在位时,对北宋时叛时降,时战时和。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西夏国建立后,元昊向宋廷“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1],的要求,双方关系又趋于破裂,关闭榷场,禁止互市,矛盾激化。从1040年开始,元昊不断对宋战争。

西夏党项族是以游牧狩猎为主的民族。能骑善射,又好掳掠,而游牧民族战斗力又明显优于农耕民族。因此,宋夏战争一开始,宋朝就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此时,扭转宋夏战争的失利局面是势在必行,而身为改革派的领袖范仲淹临危授命,担任主帅,抵御西夏。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庆州正是他充分展示才华、实践政治军事主张的舞台。范仲淹在庆州四年苦心经营,经略得当,大大提高了宋边军的战斗力,增强了环、庆州整体防御能力,扭转了宋军在宋夏战争中的被动局面。边患始少,百姓安居,为庆州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一、北宋在战争初期的失利与庆州的军事地理位置

宋初,宋太祖实行道家清静无为、柔雌守静的思想。这种思想反映到政治上就表现为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力求“恪守祖宗成法”。北宋保守的政风,直接影响着宋对西北边防的经略方针,“守内虚外”。北宋全国性的武备废弛和边防空虚,这就直接导致了在外族侵略之时的被动。宋初社会繁荣、安定的表象中潜伏着的冗兵、冗费、冗官以及民族矛盾等造成了北宋国力的积贫积弱,使在战争初期处于被动。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夏兵十万围困延州。战争一开始,宋西北边防就暴露了许多弊端:边防空虚、城寨边堡失修废坏;将不知兵,兵不知战;整体防御能力极度疲弱。随后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战,宋军丧师败绩,仅好水川之战,宋师“将校士卒死者三百万人,关右震动……仁宗为之旰食……”[2]致使“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3]。范仲淹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对边境形势和宋夏双方的实力对比做出了正确的分析。宋军人数虽多,但因长久的体制问题造成缺乏应有的强将精兵,战斗力不强,而夏军人数虽少,但人擅骑射,飘忽不定。宋王朝国土虽大,但在其北部面对辽、夏两个强敌,防守任务大,首尾难以相顾,很难集中强大兵力攻击西夏。这些客观原因也导致了战争初期,宋朝处于失利状态[4]。北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而庆阳处于整个防御的要冲地带。

庆阳地区位于甘肃东部,东连子午岭,与陕西省接壤,西临六盘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邻。这里山川峻险,梁岁绚奇,世代为“关中屏障,长安咽喉”,故历来为兵家多争、战乱多发之地。《新修庆阳府志》中称庆阳地区为“秦天府之国,形胜甲龄天下,诚如唐陆贽所谓愿山河之形势,田里之膏胶,为昭德蓄威之地也。庆阳本秦之北郡,襟带两川,揖拱群峰,北控胡羌,南藩关陕,其诸夏之要害乎”[5],鉴于庆阳地区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历代王朝都对此地予以高度重视。庆州也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又是通往关中的咽喉。因此,庆阳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政权的必争之地,如果中原王朝占据此地,便可以有效拱卫关中如果游牧民族政权占据此地,便可以此为根据地直趋中原。北宋时期,整个庆阳地区都处于防御西夏侵扰的要冲地带。因此北宋朝廷非常重视此地的军事布防。

二、范仲淹的备边之策

庆历元年(1041年)五月,北宋为了加强环州、庆州的军事防务,宋仁宗调范仲淹知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庆历四年(1044年),元昊请和,范仲淹召拜枢密副使。从庆历元年五月至庆历四年正月,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

范仲淹到庆州后,面对西夏强敌以及当时庆州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为庆州的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一)以仁为本的为政方略。范仲淹曾说国家“以仁获之,以仁守之,百世之朝也”[6]。范仲淹本着以仁爱为心,以人才为着眼点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指导思想来治理庆州,从而保证了西夏战争宋失利局面的扭转以及为庆州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经济措施。经济是保障军事上胜利的强大后盾。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要想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范仲淹知庆州之际,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他提倡发展庆州经济。范仲淹主要通过军民屯田,防范边郡的措施来实现。范仲淹在庆州做过《劝农》诗,就是当年引导军民屯田生产的写照。诗中豳地乃是庆州的旧称。“庆阳乃古唐虞雍州之城,周子先后稷子不喾所居,号北豳”[14]。经过范仲淹几年的苦心经营,庆州已成为粮丰草茂,兵强马壮的边防要镇。

(三)积极防御的军事措施。在宋夏战争中,范仲淹通过对敌强我弱的情势的深刻分析后,在庆州四年对宋夏战争中一直采取积极防御为主的作战方针。为此,范仲淹通过建立强劲的军队、军制改革、修寨筑城、建立烽火墩等增强军事实力。

(四)善处民族关系。北宋时期,庆阳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在庆州有三门族、蕃族、胡家门族、骨哮族、野鸡族、兀二族等。这种多民族杂居的状况,再加上此地与西夏主要组成民族—羌族相靠近,使庆州变得情况复杂,战事纷争。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处理庆州民族间的关系,是北宋历代统治者面临的一大课题。范仲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犒赏属羌、订立条约、提拔少数民族官员等措施正确地处理了民族关系,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影响及意义

纵观范仲淹在庆州的举措,他能够紧紧抓住问题的核心,针对北宋王朝以来的积贫积弱状况,摆脱纯军事手段的束缚,在整顿武备的同时,一方面协调民族关系,以恩信团结少数民族,壮大自己的力量,削弱并瓦解敌人的力量;另一方面招募士兵、弓手,大开军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以足军需。从而使武力建立在强大的民众力量支持之下和可靠的经济保障之上,使北宋王朝首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攻可破,退可守,攻守相施。这些举措不仅对当时安定庆州、发展庆州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商业,增加国家收入。陇东一带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粮食产量不足。如果再遇上天灾人祸,人民多流离失所,使得很多人以来军饷养家。范仲淹认为,用发展商业,搞活经济的办法增加收入,乃为治军保障庆州社会安定的长久之计,更是国家长治久安之策略。距今近千年的范仲淹能够运用发展商业,搞活经济的利民措施增加国家收入,这在今天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一经济思想为当今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蓝本,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更活、更快地发展。

(二)城砦—乡村经济中心。据清人赵本植《庆阳府志》载,范仲淹当时所修筑和修复的城砦在今天庆阳地区的有二十九座之多。这些城砦在当时捍卫了北宋西北边疆的安定,捍卫了陇上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所筑城訾,以后逐渐变成乡村经济中心,延续至今。这些乡村经济中心促进了当地经济更快地发展,已逐渐融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体系当中。

(三)对个体生命的重视。从宋夏战争开始以来,范仲淹深切感受到战争带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灾难。因此,他到庆州之后,敏锐地意识到必须以文治理,采取积极防御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战争,尤其是在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招降、安抚策略。文献记载到:他带领军队打井时,曾发现了残骸尸体,将其妥善处理。对个体生命的重视是时代的产物,范仲淹的这一思想主张为我们今天提倡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现代文明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蓝本。

(四)尊重自治权。对于异族,范仲淹始终能以平等、仁爱的态度待之,只要名义上服,则尊重其自治权利。此外,他还任用种世衡在庆州建蕃学,令蕃子弟入学,为政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蕃官。蕃官对蕃部的治理措施,既达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的目的,又起到了加强统治蕃部的作用。这一点足见范仲淹敏锐的政治眼光。范仲淹能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用地方自治制度来解决民族问题,确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综上所述,在庆州四年的宋夏战争中,范仲淹苦心经营,经略得当,对当时庆州一带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贯彻的一些主张措施,也被我们治理现代国家所借鉴,足以证明其影响的深远和意义的深刻。

[1](元)脱脱.宋史.夏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北京:中华书局,1993.

[3]张万平.乐全集(卷一八).对诏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重修城垣碑记,环县志编委员会.环县志.

[5](宋)范仲淹.答赵元昊书.新修庆阳府志(卷四十一),艺文.

猜你喜欢

范仲淹战争
范仲淹画粥苦读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范仲淹苦读轶事
体内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