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稿评议之我见

2013-08-15胡玉芬

黑龙江史志 2013年24期
关键词:体例修志篇目

胡玉芬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志稿评议是提高志书编纂质量的重要环节,从上轮修志至今,无论是省志还是市县志,每一部志稿都要经过认真严格的评议,许多年来,这一方法一直坚持着,并不断完善。笔者自从事地方志工作以来,审读过近百部志书,并多次参加志稿评议会,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就一部志稿而言,首先要认真审读,然后评议,因此,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志书的质量标准

志稿的审读和评议一定要把握以下标准:

观点正确。观点正确是志书的灵魂和核心。如果观点出了问题,志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正确的观点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的立场、观点来指导志书的编写,志书所体现的观点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志书的编纂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我们正在进行的二轮修志应该突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使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对生产关系的分析,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对人物的分析要以唯物史观为标准;对自然环境的记述要基于发展的观点来看等等。

体例完备。志稿的审读,体例是重要环节,什么是体例?我省修志同仁的共识是体裁、结构和笔法。体裁是述、志、记、传、图、表、录;结构是“事以类从、类为一志”、“横排竖写”,笔法是“对资料的著述”、“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体例的集中代表就是篇目,因此,在审读和评议志稿时,我们将篇目设置作为审评的重点。

资料翔实。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资料是志书的基础,如果资料不翔实,志书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和生命力。在审评志稿时,要尽可能了解其资料的准确性,通过大量的直接资料和横向资料来考察和印证。对审评者来说,有经验问题,也有责任心问题。同时,要看志稿的详略是否得当;看志稿的宏观记述和微观记述是否得当;看志稿的各类要素是否齐备;看志稿的起程转折是否有矛盾;看志稿横是否缺项,纵是否断线;看志稿所记各项事物的类别、数量、比例是否失衡;看志稿是否客观记述,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等等。

特色突出。所谓特色就是与众不同,就是本志的独到之处。志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特色,二是地域特色,三是行业特色,四是本身特色。看特色是否突出主要从三个方面看:一是看它是否突出了行业特点和行业优势;二是看它是否把应该突出的都写出来了;三是看它是否把这些特色突出在各项工作中了。

文风端正。一是行文规范,二是严谨流畅,三是叙事周密,四是繁简适度,五是志书语言。

二、审稿突出三个重点

志稿审阅时一定要抓住三个重点,即篇目结构、记述内容和文字叙述。

篇目是志书的纲,“纲举目张”。通过篇目可以看出志书的布局、体例,进而体现出志书的内容和涵盖。志书编纂的成败首先取决于篇目的设计科学与否,篇目设计体现出编纂人员的水平。因此,通过审阅篇目,可以看出志书编撰的成功与否,亦能反映出编撰人员的能力。篇目设置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看横排门类是否齐全,是否做到了“横不缺项”,排列顺序是否合理,辈份是否统一;二是看纵列层次是否规范,篇章节目设置是否合理;三是看整体结构是否浑然一体,内容是否畸轻畸重;四是看名称是否涵盖所述,言简意赅,对位规矩。

记述内容是审阅志稿的重中之重。根据志书质量的标准,重点看观点正确与否,资料是否翔实;内容是否完整,要素是否齐备;逻辑是否合理,特色是否鲜明;详略是否得当,重点是否突出;以事系人和以人系事把握得当与否;图表照设置是否规范合理等。

文字的好坏直接影响志书质量。最近审阅的几部志稿,普遍存在的文字问题是:内容重复,行文繁琐;概念不清,词不达意;语言不精,用词不准;详略不当,顾此失彼;逻辑混乱、条理不清;总结报告,照搬照抄;评述议论,不合志体;文白相间,艰涩难懂;追求华丽辞藻,行文言过其实;下笔漫无边际,叙述离题万里;标点符号乱用,难以表达真意。特别是许多图表照,度量衡,没有遵循《行文通则》。

三、审读是否处理好三种关系

这里所说的三种关系,即内容和体例的关系、修志和用志的关系、用志和读志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志稿评议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我们把上述事关全局的三种关系摆正了,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正确认识内容和体例的关系。任何志书,都分内容和体例两大方面。内容包括资料、观点和特点,体例包括体裁、结构、编校和语言。一部优秀的志书,应该做到内容和体例的完美结合。传统志书体例之所以经久不衰,至今仍为我们所用,必有其合理的地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体例不适应新内容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对此,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宜继承则继承,宜创新则创新。在传统体例和新内容二者之间出现矛盾时,不应该放弃新内容去满足传统体例,而应该创新传统体例去适应新内容。这一认识应该体现在第二轮志书编写和志稿评议的实践中。

第二,正确认识修志与用志的关系。修志为用,用而修志,用志是修志的最终目的。志稿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它是否能用准确的史实照鉴后人,用成功的经验教育后人,用巨大的成就激励后人,用失败的教训警示后人;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因此,审评志稿,不仅要看内容,还要考虑作用。不仅要审读其在内容上是否做到了客观、真实、准确、系统、全面,还要审读其在内容上是否突出了重点,展现了特点,能够发挥鉴往知来,古为今用的作用。因此,有人说“内容的优劣与作用的大小成正比”。由此可见,无论是志书编写还是志稿评议,审视修志和用志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

第三,正确认识用志与读志的关系。修志是为了今后用志,而用志一定要先读志,读志在修志和用志之间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桥梁。尤其是今天,人类社会已经快速步入信息时代,因此,一部志书是否易于检索,便于阅读,方便用志,无疑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志书内容再好,再有用,但艰涩难懂,不宜阅读,难以检索,必然影响其存在的价值。在方便阅读方面,传统志书体例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借鉴。如事以类分,横排篇目,能为读者检索内容提供极大便利,以时为序,竖写内容,能保证读者阅读时通畅顺捷。还有述而不论、以事系人、越境不书、语言简朴等体例要求,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读者阅读带来方便。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我们这一代修志工作者来说,如何保持优良传统,很好地继承和创新,尤其是方便检索、方便读志、方便交互、方便存储、方便修志、方便用志等等,都是新的命题。因此,一定要从反映内容、强化作用和方便阅读这三方面下功夫。

四、志稿评议的具体要求

根据多次参加志稿评议会的经验,审阅、评议志稿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肯定志稿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任何一部志稿少则几十万字,多则百万甚至几百万字。经年累月,案头数载,众手成志,饱含心血,因此,成绩是主要的,“没有功劳尚有苦劳”,一定要充分肯定。同时,还应该从理论和实用的角度加以分析、阐明,达到评教互学的目的;其二是指出志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省修志界同仁一直保持这一优良传统,直言不讳,一针见血,同时,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用无以辩驳的说服力令听者心悦诚服;其三是对志稿提出的修改意见要具体,要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评议会上评议志稿切忌大而化之,云山雾罩,笼而统之,无从下手;讲得头头是道,帽子戴的不小,原则提的很高,难以理清头绪,难以下手;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七零八落,杂乱无序,意见说了一大堆,却都无关大局,无主无次,于事无补,不能开拓人的思路;切忌言不由衷,模棱两可,令听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法判断是非。

综上,在志稿审阅时明确质量标准,突出三个重点,考虑三个关系,把握好评议尺度,就能够为精品佳志的问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体例修志篇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引注体例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现象学视角下的教材比较研究*——以大陆、台湾高中语文《红楼梦》节选篇目编选为例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诗经学史》书评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计岁的规范化与年谱编纂体例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