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探析——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体育课程建设为个案

2013-08-15张鹏张春桃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高职教学模式

张鹏 张春桃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新时期里,我国的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老龄化加剧,高校生源不断萎缩,高职院校的生存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再加上不断变化的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两大进出口,要想巩固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半壁江山,高职课程的改革建设迫在眉睫。针对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目前的体育教学状况,本文将在以下方面对该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1 高职体育教育现状

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仅为3年,以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为目的的专业课程设置比例高,因此,体育类的公共课程比例被压缩至1年,甚至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72学时的规定,这是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教育对体育教育的忽视导致体育教育的发展严重受阻。以下现状,是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反映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状况。

1.1 体育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几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因此,体育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原有中专的教育目标上,并未按照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而改变和调整。新时期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1.2 教学紊乱,包括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改变,直接导致教学观念与方法的严重滞后。在全国高校体育改革多年后的今天,一些高职体育仍然沿用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传习式”、“灌输式”,不分项目“一把抓”,教学内容“大而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会不到快乐,自然不会主动学习,更谈不上兴趣的培养,这与终身体育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1.3 体育教育缺乏保障

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程的忽视,也导致了体育教学中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严重不足。单纯的田径运动场和篮球场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随着众多新兴体育项目的蓬勃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也应随之进行调整,例如羽毛球、网球、健身操、舞蹈、跆拳道等。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满足不了这些运动队场地的需求,对体育教师的业务培养和知识更新也脱节,体育教育管理工作没有一套激励机制,这些都是制约高职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4 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不足

遵循着过时的教学目标,使用着陈旧的教学模式,缺乏有力的教学条件保障体育教育研究自然困难重重。高职体育老师,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缺少新鲜的血液补充,没有足够的培训机会,使老师们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始终不高,更谈不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高职体育教育重要性

针对以上现状大致可看出,体育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低位被严重置换,甚至成为学校整体教学中的一块“鸡肋”,其作用和价值被完全淹没。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大到高职教育体制,小到老师个人素养,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已经完全落后,教学方法和模式早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所需,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重要目的,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爱好的最终目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低位是不可动摇的,而高职体育则背负着更多的责任。除了达到基本的强身健体作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外,更重要的是高职体育教育应该能满足不同的职业需求对就业者生理和心理上的要求。例如,对长期站立劳作者下肢力量、耐力、坚韧性格的锻炼的培养都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来实现;社交行业的工作者可以通过体育课堂中形体的培养锻炼气质和精神风貌等等。

3 体育课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体育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背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应与时俱进,紧跟教育改革的大步伐,不断研究改革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下针对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来探讨体育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

3.1 体育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体育的教育目标,体育课堂除了必须的基础运动项目,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加设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为例,机械系的学生多以一线生产劳动者为就业对象,因此,针对此专业的学生应教学内容中安排适当的耐力性运动项目,如中长跑等;安排适当的下肢力量锻炼项目,如跳跃、短跑等;各个专业学生都需要培养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可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素质拓展训练等。

3.2 课程设置

体育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设置应根据各自学校特点进行调整,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体育课程应划分为综合实践类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如经贸系应开设形体课程,软件系应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等。

体育课程的学分也可根据不同专业做出相应的调整,应在保证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的基础体育课程基础上再开设相应的专业所需体育课程。因此,学时分配应大幅度提高,不能盲目地统一规划为72学时。体育课程的安排顺序也可根据专业需要来制定。

3.3 教学模式

摒弃落后的教学模式,采取新颖的、适合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例如分组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教学、激励教学、合作教学、学生为主导等等。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缺乏运动兴趣,课堂积极性不够高,因此应采取激励式和分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堂所需效果。

3.4 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体育教学良性发展的基础。旧的体育教学评价不能达到以上的目的。因为以往的教学评价是以测试学生对竞技运动达标的程度和掌握技术的程度,并不能客观反映影响课堂教学结果的具体因素。应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手段。

通过教师、学生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使课堂中心变成多元、灵活型态,促进学生自主独立的发展;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也学会了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发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很重要,学校应采取最佳的方式收集学生对老师的真实评价,并将客观事实反映给教师,对教师采取最有效的督促方式。并在体育公选课的模式下,公开任课教师信息,采取学生自主选课的方式,让“哪里有学生,哪里才有课堂”真正付诸于行动。

[1] 王嵘.新时期高职体育教育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

[2] 张德生.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高职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