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研究综述*

2013-08-15

体育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社区资源体育

张 龙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 深圳 518055)

1 关于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研究

张永刚等[1]认为高校体育支持服务社区体育的内容包括人才服务、场馆设施服务、宣传服务和科技服务;高校和社区可共同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高校体育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及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社区服务意识,为其参与社区体育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居民对社区体育的兴趣关键在于要设计出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而且活动应具有多样性和持久性;高校师生应引导社区居民全面认识体育的价值,加强余暇教育,以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孙文琦[2]对河南省50所普通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38%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对外开放;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较少,这与高校体育教师自身参与体育工作的态度及服务社区体育的意识密切相关;高校体育经费相对较低,在仅仅满足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情况下,远远不能更好地服务社区体育工作。

袁洁[3]认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的优势包括:硬件优势、人才优势、组织管理优势;提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应该做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服务社区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物质资源社会化;发挥高校体育的人才优势,促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社区体育相衔接。

徐薇薇等[4]提出了高校体育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策略,首先是建立组织机构,在高校学生会、团委等机构中成立“高校——社会运动委员会”等组织,吸收社区的相关领导为成员,共同组织和管理高校——社区体育活动;还要帮助社区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体育人才引进;要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开办针对社区居民的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壮大社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认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应该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

刘成等[5]认为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关键要做到:加强组织领导,树立社区管理意识,由高校体委、体育部(系)领导带头成立社区体育服务的领导机构,组织师生配合街道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以体育项目为龙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文化、科技、艺术等活动;高校体育教学应贯彻“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把学生培养成终身体育人口, 使他们能够长期参与并服务于社区体育;社区与高校共建、规划体育设施与体育活动场所,以实现资源共享。

周平等[6]指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区的内容包括教育资源、体育科技资源和体育品牌资源三个层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策及监管措施缺乏、观念陈旧、缺乏统一认识、服务内容不丰富;资源共享的策略:建立与农村相邻的高校体育负责人、村委会和农民代表组成的联合体育组织,管理者由业余或兼职人员担任,经常组织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丰富社区农民的文化生活;在教育上为农村社区培训体育指导员和积极分子,在环境上为农民提供必要的资源(场地设施、图书馆、多媒体、资金等);高校体育资源应尽量向农村开放,组织农民健身、培训、咨询等,鼓励师生走出课堂、在农村体育中承担组织管理及健身指导工作。

2 关于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

李伟峰等[7]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学校体育物质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的制度,把实现资源共享作为深化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列入体育工作规划中;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为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拓宽路径;高校要突破传统的、封闭的教育管理观念,真正实现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召开学校代表和街道社区代表共同参与的体育资源共享协调会,制定共享方案和管理办法,使资源共享工作规范化。

黄琦等[8]认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有利于加快学校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开发和利用社区体育资源更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能使学生更为容易地坚持体育活动;学生体育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身体育态度养成和体育能力提高的过程。

黄群玲等[9]提出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途径:高校给社区提供场地设施、开办培训班、提供信息和体质监测服务,高校给社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或由高校教师担任指导员,社区体育人才也可以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教练员和指导老师,社区给高校提供物质资源和邀请高校师生为社区组织体育比赛;作者建议政府要通过完善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评价制度来保证体育资源的共享,要加大对社区体育的管理和资金投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并改善其年龄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体育的管理和建设,建立并完善高校与社区在体育资源共享方面的长效机制。

李金才[10]认为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对体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并加大投入,对学校和社区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要有前瞻性,使资源的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学校与社区之间应相互配合,使学生和社区居民在享受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 关于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发展的研究

欧阳新辉等[11]提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形式表现为高校体育从校园步入社会和社区体育校园化,可以通过高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高校和社区之间不定期的举办联谊比赛和合作开办各类培训班等途径来实现;目前的障碍是促进双方融合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和有关部门的认识不够;高校与社区必需共建体育管理机构,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综合素质,改革高校体育组织结构。

周丛改[12]认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有助于高校体育由“统筹统建”转变为“自力更生”;使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性更加明确,使高校体育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需要,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融合也为高校和社区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快速发展。

徐莉姝等[13]认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模式分为三种:场馆、体育设施互动模式,即资源共享以学校为基地、以“俱乐部”的形式运行管理,高校可以与营利性体育组织联合运营俱乐部,可以和企业及社会团体联合举办社区运动会,通过俱乐部将社会体育人口与学校联系起来;人才资源互动模式,即高校采用多种形式、渠道为社区培养体育指导员,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的舞台的同时也解决了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的难题;文化互动模式,即高校利用其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来感染社区居民,带动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

汪艳等[14]调查发现高校体育生不愿从事社区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主要原因有:对工作的内容和待遇不了解,认为该工种的社会地位低且不能体现自身价值。作者认为高校动员体育生参与社区体育工作有助于帮助他们了解该职业并为他们拓宽就业出路。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主体整合社区、高校两类资源并使之成为高校体育人才创新实践活动基地,既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又能向高校提供体育人才的就业创新途径。政府应逐步加大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待遇;高校应引导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鼓励体育生到社区工作,并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郑大明[15]认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合作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合作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两者合作中的问题;发展性原则,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解决合作中所产生的问题,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可操作性原则,必须依据客观事实和现有条件促进两者的合作,注重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和谐发展;独立性原则,合作应建立在平等互利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保持各自独立性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米艳[16]等探讨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几种合作模式:学区模式,是以一定区域内的高校和社区体育场馆为两个阵地,以人才、资源、环境为基础的体育资源合作互动模式,该模式能有效缓解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不足等困难;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企业的工会组织同高校的体育主管部门合作,形成在技术指导、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以及体育场馆设施共享等方面的互助关系,该模式使校企之间成为纽带联系的友好协作单位;市校合作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职能部门与高校之间在人员流动、科研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发生的某种关联形式,是实现彼此利益互惠共赢的一种合作方式,行政机关具有优越的行政资源优势,而高校在人才、设施、科研和管理上具有优势,市校双方无明显管理层级约束,相对独立性强,合作空间大。

唐敏[17]认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在动力源、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三者的共同推动下完成的;社区体育赛事的组织和体育团体的构建增强了社区体育的社会影响力、激发了社区居民的体育热情、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氛围,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动力;高校专业指导队伍对社区体育团体的专业化指导则为社区体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保障;社区管理人员通过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以及对社区体育团体、体育比赛的组织等有效引导了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张晓林[18]提出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思路:建立由行政、学校、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代表组成的学区体育组织领导机构——学区体育委员会,构建以该机构为核心的社区体育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以高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积极分子为骨干的社区体育人才体系;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进行学区体育再开发,把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视为一个整体的服务体系加以研究等。作者还创立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评价内容体系,将互动评价分为高校主导的评价和社区主导的评价两部分,其中高校主导的评价内容包括高校关于互动发展的理念与计划、高校与社区的沟通、高校与社区的互动,而社区主导的评价内容包括社区关于互动发展的理念与计划、社区与高校的沟通、社区与高校的互动;两类评价内容中还包含有各自相关的评价要素,该评价体系的确立为评价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效果提供了依据。

胡冰等[19]从地缘体育理念的角度探究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指出地缘体育理念是指建立在一定地缘关系基础上的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组织在体育实践中对体育的价值目标和活动方式所达成的一种共识;地缘体育理念的形成和地缘文化密切相关,是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一个前提;构建地缘体育理念的作用体现在调控体育活动、提升人生幸福指数和创新体育理念三方面。

骆军保等[20]提出针对目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来培养高素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高校在不影响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情况下应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政府扶持与宏观调控是实现两者互动的重要前提,政府在构建创新型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同时应当充分依托高校体育来发展新型的社区体育,在政策、经费上对两者的互动发展提供大力支持,只有调控和扶持同时抓,才能保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能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还能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实现双方共赢;但二者的融合是一项长期工程,需逐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4.1.2 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是重点和难点,高校既要实现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要保证体育资源为社区充分利用,既要使学生学好体育又要把学生培养成终身体育人口和服务社区体育的人才,高校需对此加深认识并推进体育教学与管理的改革。

4.1.3 学区体育委员会的建立可有效协调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决策的制定、计划的审批以及学区内各体育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为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4.2 建议

4.2.1 为更好的服务社区体育,高校可成立以体委、体育部(系)、后勤处等机构的领导为主要成员的社区体育联合会,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及人力资源对外开放的政策,化解体育教学与对外服务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高校体育的社会化。4.2.2学区体育委员会可作为民间组织来负责学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成员由行政、高校、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代表组成,以例会的形式对学区体育相关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负责组织高校和社区之间的各种体育活动或竞赛,是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操控机构。

4.2.3 政府应尽快建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监督评价机制,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创建科学的评估体系,旨在客观反映学区体育委员会的管理效力以及评价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效果,评价内容包括社区体育环境的整体发展水平、学区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等,评价结果也可作为学校体育先进单位和体育先进社区的评审依据。

[1]张永刚,丛冬梅,程海东.高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支持服务的机制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69-72.

[2]孙文琦.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30(5):66-68.

[3]袁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110-112.

[4]徐薇薇,董科.发挥高校体育在社区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4):81.

[5]刘成,巫国贵.依托高校体育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6):35-37。

[6]周平,熊少波,周振乾.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34-41.

[7]李伟峰,许惠玲,朱家勇.普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物质资源共享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1):1-2.

[8]黄琦,付明.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8-39.

[9]黄群玲,夏义山,余少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4):23-27.

[10]李金才.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4):72-78.

[11]欧阳新辉,陈建树,陈莉红.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关系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5,3:123-125.

[12]周丛改.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2):148-150.

[13]徐莉姝,康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模式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 24(2):109-112.

[14]汪艳,崔传宇,赵冠豪,邓智方.促进高校体育人才就业新机制探究——以高校体育人才社区体育创新实践活动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217-220.

[15]郑大明.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4):4.

[16]米艳,邵淑合.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融合发展的理论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9:54-57.

[17]唐敏.论高校与社区体育互助平台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5):191-192.

[18]张晓林.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研究[D].重庆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19]胡冰,吕洪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地缘体育理念探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99-100.

[20]骆军保,李义志,骆慧菊.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补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86-88.

猜你喜欢

社区资源体育
社区大作战
我给资源分分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影像社区
我们的“体育梦”
影像社区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