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元训练理论”探析

2013-08-15付建强郑鹭宾潘勇赫

体育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专项理论运动

付建强 郑鹭宾 潘勇赫

(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2.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运动训练理论的目的是为运动训练实践服务,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探索与创新有助于运动训练实践的进步。茅鹏等于2003年提出“一元训练理论”[1,2],加之一些学者在其理论基础上的相关论述,对于传统训练理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也有一些国内学者对其理论持否定态度,质疑“一元训练理论”的立论基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对“一元训练理论”进行探析,通过一定的逻辑、分析从而对该理论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1 一元训练理论的提出

2003年,茅鹏等在《体育与科学》期刊中发表了题为“一元训练理论”的文章,文中提出了一元训练理论,并且把传统训练理论称为“二元训练理论”,对二者的概念进行了阐释。认为传统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是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可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1]。认为提出“体能”与“技术”本是一元的,二者密不可分。没有脱离体能的技术,同时也没有脱离技术的体能。在2008年,茅鹏等又发表了“一元训练理论(压缩修订版)——端正体育训练根本原则体系的一整套理论表述”一文,认为体育训练最根本的内涵在于“通过人体与环境的矛盾运动对机体输入信息,从而调整机体的信息结构——物质结构——能量输出功能,这整个过程是一元的”,将运动能力解释为“体能与技术的统一体”[2],强调训练的“专项化”,从而促进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

在此期间,国内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通过魏际英等[3]的“从茅鹏的‘一元训练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张春合等[4]的“从一元训练理论视角解析投掷运动员成绩停滞的训练学因素”、王磊[5]的“一元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季晓静等[6]的“论一元训练理论与高水平运动训练”等文章结合具体实践对“一元训练理论”加以探索,进一步促进了“一元训练理论”的深化发展。

2 一元训练理论的价值

“一元训练理论”认为,“运动能力是体能与技术的统一体”,二者密不可分。离开技术谈体能,或者离开体能谈技术都是毫无意义的。在理论层面,一元训练理论对传统训练理论,即所谓的二元训练理论形成了冲击,认为传统训练理论中将竞技能力分为若干构成因素,尤其是将体能与技术作为两项“元因素”而分别规划训练过程是不合理的。一元训练理论认为人体与环境矛盾运动,通过输入信息(新异信息),导致创造性破坏,促使机体实现整体调整。借此提出“一元观”、“体力波”、“整体自组织”等概念[2],为突破原有训练理念研究的束缚以及训练理念研究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激发相关学者对运动训练过程的重新审视。

一元训练理论对于运动训练实践也有极大的贡献。过去我国长期强调竞技运动的大负荷量、长时间训练,以“粗放”的训练方式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粗放式”、低效率的训练已经不能满足运动员全面发展的要求。优异的投入-收益比、良好的训练效果是许多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所追求的目标,运动训练过程的经济、实效性原则可见一斑。一元训练理论更符合当今运动训练实践的具体情况。体能与技术要达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必须重视“专项化”,有目的、“有准星”地组织训练。一元训练理论相对于传统训练理论更注重专项技术在训练过程中的地位,体能训练的动作形式要接近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从而能够使体能训练获得的收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要求。同时,在突出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更注重提高技术能力的训练。在一元训练理论的指导下,技术、体能、战术、心理以及智能作为有机统一体,能够使运动训练过程贯彻“整体”的思想,通过对于“整体”的训练刺激,使机体达到“整体”调整,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3 一元训练理论的局限性

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限制以及运动训练过程的复杂性,现有的训练认识、训练理论并不能充分反映运动训练的本质,一种理论的提出可以给人以启迪,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内一些学者对一元训练理论的立论基础也提出了质疑[7,8]。张春合等[9]在“对一元训练理论部分论据的质疑”一文中指出,一元训练理论对于某些训练现象的解释存在误解,并且认为该理论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足以支撑其理论。黄璐等[8]在“对‘一元训练理论’的几点质疑”一文中指出,一元训练理论是以一种“个体言说”的方式进行阐述,仅仅从经验中来,而没有科学验证。一元训练理论在应用于理论研究方面,无法做到像传统训练理论那样从各个主导因素入手,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从部分之中透析整体的特征。而且由于无法保障立论基础的科学性,建立在其理论之上的研究便显得缺乏支撑。

一元训练理论强调“体能”与“技术”的整体性、统一性,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运动训练过程。但一元训练理论过分强调“技术”与“体能”的统一以及机体的“整体自组织”,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任务、训练目的就容易变得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一元训练理论注重“专项化”训练,倾向于技术训练与其他训练内容相融合。但过分注重“专项化”训练、以接近技术动作的形式进行身体训练,如果实施与控制不合理,也容易造成身体训练负荷不足、形成错误技术动作等问题。另外,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对抗性球类项目,其专项特征也在不断发展,如果单一依靠现有的技术动作来制定身体训练手段,无疑是固步自封。以篮球项目为例,如果单单依靠五十年前的专项动作来制定力量训练手段,那么我们今天可能不会看到精彩的扣篮、高难度的空中对抗。因此,一元训练理论仅在理念上、宏观上对运动训练过程提出了见解,而在具体微观实施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4 启迪

一元训练理论有助于弥补传统训练理论所带来的弊端。传统训练理论以“还原论”作为哲学基础[9],重视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体进行认识,因而极易导致在实践的过程中“只重部分”、“忽视整体”、“宏观理念偏差”等问题。一元训练理论以“整体论”为哲学基础[9],能够从宏观上、整体上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把握,能够为“部分”的研究指出方向。

一元训练理论所强调的“专项化”符合对于当今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理念[3],但像如何避免过度“专项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处理一般训练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专项化”虽然能够使运动训练效果大大提高,但也并非是万能钥匙。一般训练往往也有“专项化”训练所不具有的功能。“专项化”训练与一般训练都不能走极端,要找到两者最佳的结合点。

一元训练理论与传统训练理论实质上是不矛盾的,能够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一项理论的价值高低并不由其是否存在纰漏、瑕疵所决定的,而是由其对于后续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所决定的。传统训练理论对于如今运动训练工作的分工、相关科学研究的分类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元训练理论作为结合时代特点的理论产物,对传统训练理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质疑,有助于运动训练理论的进一步改进与发展。要能够利用两者的精华,从而为理论研究与运动训练实践服务。

5 小结

“一元训练理论”受到的褒贬不一。虽然其立论基础缺乏科学支撑,但对于运动训练实践的启示、运动训练理论的创新都有极大的意义。取一元训练理论与传统训练理论之精华,从“整体”、“统一”的观念出发宏观把握运动训练过程,从“部分”中入手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如此才能够使运动训练理论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实践。

[1]茅鹏,等.一元训练理论[J]. 体育与科学.2003(4):5-10.

[2]茅鹏, 等. 一元训练理论(压缩修订版)[J]. 体育与科学. 2008, 6 (29):28-32.

[3]魏际英,杨威. 从茅鹏的“一元训练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25):103-106.

[4]张春合,沈连国. 从一元训练理论视角解析投掷运动员成绩停滞的训练学因素.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7,3(22):104-106.

[5]王磊. 一元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的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季晓静,杨建成. 论一元训练理论与高水平运动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24):46-47.

[7]张春合, 等. 对一元训练理论部分论据的质疑[J].体育学刊. 2008, 10(15):89-91.

[8]黄璐, 等. 对“一元训练理论”的几点质疑[J].体育学刊. 2007, 2(14):117-120.

[9]周爱国, 张猛. 一元、二元训练理论的哲学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4(33):106-108.

猜你喜欢

专项理论运动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