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研究综述——基于cnki文本分析*
2013-08-15潘春宇
潘春宇 李 涛
(淮南师范学院体育系,安徽 淮南 232001)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缓解农业生产的内卷化以及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推动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都将发挥非常积极的正面功能①。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家庭、父母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替代功能发挥和应对机制的衔接不畅势必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形成不利影响,从而引发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②。从微观方面讲会影响到留守儿童个人和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从宏观上讲则直接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乎农村人口未来的素质。正因为如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成为教育界、学术界及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现有的研究多半是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和举措,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综述性、总结性的研究则略显不足。通过文献法并依托cnki这一平台展开这一领域问题的综述研究,对于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深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2 研究领域与主题
2.1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在中国知网搜索平台上使用高级检索,在检索项篇名中输入检索词留守儿童和体育,在模糊状态下检索到的文献共计56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在精确状态下检索到的文献共计27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无论是以地区、还是以省为调查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多集中于问卷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实验法、比较法则较少采用,对体育教育干预、介入的实际效能和机制的研究略显欠缺。学者唐红明(唐红明,2008)在国内较早开始了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实验性研究,他认为体育介入能够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维护发挥积极的功效,并由于留守儿童不同性别、不同留守年限、留守监护类型等不同方面的因素而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但对于体育介入的路径和方式则较少关注。
2.2 体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
学者普遍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且和非留守儿童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存在着体育教育边缘化(唐红明,2008)的特征和状态。认为目前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龄儿童的智育、德育上,社会主流舆论也只是停留在留守儿童生活条件改善等问题上,忽视了对留守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体育教育工作。不言而喻,没有体育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忽视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将会以牺牲教育公平性为代价。陈绍艳[1]等人认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存在着体育教育主体的缺位、体育教育组织的匮乏、体育教育投入的不足、体育教育师资贫瘠等问题;学者张志军[2]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存在着体育教育开始不足、课程被挤占、专业体育教师的配备比例不够、素质水平差等问题;姚远[3]认为存在着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力度不够、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与阳光“一小时”差距较大等问题。还有部分学者从社区、学校、家庭的三维视角综合考察了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现状,认为关注点不能过于集中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应当加大家庭体育教育意识、形式的培养以及社区体育教育的开发,注重教育资源、投入的均衡化和立体化。
2.3 影响因素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孤僻、焦虑和缺乏自信等心理和社会交往状态直接制约了常规体育教育的功能发挥,不过这种分析具有比较明显的标签化的特征。就家庭教育而言,家庭结构的解构、代沟、监护缺失和不当、经济贫困等等都直接制约了留守儿童的体育意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重视力度不够、体育教师素质不高、体育教师流失、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场地限制等等问题都直接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升学压力、教学考核等等因素也制约着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的开展。
2.4 功能分析
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调节人的某些不良情绪;在体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分配“社会角色”,提供尝试社会角色的各种机会, 同时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勇敢创新、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等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能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所有这些正好可以用来修正留守儿童在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部分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强化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状况,通过家庭体育来树立留守儿童的体育意识和培养体育锻炼习惯,通过课外和课余体育活动消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加强集体观念,适应社会发展。
2.5 对策
以政府为后盾,加大资金投入,创设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以学校为中心,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以社区为辅助,分担教育责任,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家庭为基础,劳逸相结合,给留守儿童一片自由的活动空间,通力合作,结对帮扶,构建综合的体育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的福利分配和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教师的再培训力度;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体育档案,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的领导、组织和检查,保证课外体育锻炼质量。
3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突破口
3.1 价值追求分析不足
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最终的价值导向问题,它涉及到农民、农村是否能够享受同城市、市民一致的公共服务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加强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等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社会公正、公平的具体操作和推行,从价值、终极的领域实践公平发展、均衡发展的目标。
3.2 比较分析不足
现有的研究已有不少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比较研究,但有关研究的实证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在归因问题上现有的研究的分歧也比较明显,未来可以加大这一领域的问题研究。
[1]陈绍艳;胡庆山;杨成.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1.
[2]张志军.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应对措施[j]运动.2012.
[3]姚远.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研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0.
[4]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版),2010(1):112-116.
[5]段成荣,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 (3).
[6]唐红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7]高东.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
[8]孔伯双;李江华;丁伟祥等. 江西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及体育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
[9]陈巧弟;赵蕊丽.中小学体育教育对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功能探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
[10]任秀安; 郭燕. 河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新乡、焦作地区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1]王迪;张猛.德州市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调查[j]新西部(理论版),2012.
[12]高建磊.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特征的调查研究——以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
[13]宋义;梁建平;任贞玲等.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留守儿童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2.
[14]于海强.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c]辽宁师范大学,2010.
[15]谭达顺.“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留守儿童体育活动调查与分析——以贵州省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
[16]王卉.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发展以“淮安模式”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
[17]龚风华.南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特征和体育锻炼干预作用研究[c]苏州大学,2010.
[18]张本俊.皖西农村中学留守少儿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c]北京体育大学,2007.
[19]赵春琪;贾英玲.体育项目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调节作用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