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太极推手的推广模式
2013-08-15张淑君
张淑君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1 前言
太极推手古称“挤手”、“揉手”、“搭手”、“靠手”或“打手”等。是太极运动的对练对抗形式,属于太极拳的范畴。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代陈王廷(1600~1680),在家传拳术及综合吸收明代各家拳法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依据《易经》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创造了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运动——太极拳。与此同时,即以太极拳引劲落空,借力打人和恃巧不恃力的原则,将拿、跌、掷、打融为一体,创编了与太极拳相得益彰的锻炼手段和切磋技艺的运动形式——太极推手。它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武术对练实践基础上创新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拳术竞技运动。相关的文献研究认为,太极推手的积极性作用越来越多,包括其健身功能、社会功能等,并且随着竞技太极推手的出台和太极推手对练套路的创编,使这一运动的形式更为多样,功能更加丰富,适宜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成功的推广传播,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并且以大众为基础。希望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为太极推手的推广与传播尽一份力量,为太极推手的开展形式、运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众太极推手的推广模式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对已发表和出版的论著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网上检索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收集与太极推手有关的文献资料期刊30余篇,并将搜集的资料归纳整理,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打下坚实基础。
2.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查阅书籍,把有关的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整理分析,明确表述出研究的主要中心思想。
2.2.3 比较分析法
对太极推手与散打、跆拳道、摔跤、相扑等较成熟的运动项目在赛制、市场推广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它项目成功开展的经验,找出太极推手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为太极推手的推广方式提供思路。
3 分析与讨论
太极推手与散打均属于武术对抗项目,均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国家体委同步试点开展。然而近年来,散打项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国、国际赛事与市场化方面均表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全国太极推手比赛则门庭冷落,发展状况举步维艰。这种缓慢的发展速度,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而散打项目发展的速度之快,使太极推手望尘莫及。就目前来说,太极推手的推广形式还不够系统完善。虽然国内举行的赛事有全国性的锦标赛,还有一些省市锦标赛,但由于现行的规则、技术训练体系和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制约了推手项目的发展,而且过分的强调竞争的因素和对胜负结果的重视,使得推手项目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游戏的功能(即运动乐趣),成为少数优秀运动员才能参加的体育项目。这对于太极推手项目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所以太极推手的形式应朝着简单化和趣味化发展,开展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等条件来制定比赛规则和调整运动强度。
3.1 注重文化内涵的宣传推广模式
太极推手的推广要想取得成功,首当其冲的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正确认识它的魅力、功能,这就需要利用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加大太极推手的宣传力度,传播推手的健身理念和方法,让广大人们群众对太极推手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这是更好的推广太极推手的前提。而太极推手之所以能拥有强烈的魅力,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古老而深刻的东方哲理。所以在宣传推广太极推手时,应重点以推手的文化内涵及健身医疗功能上为切入点。
3.1.1 太极推手的传统文化内涵
太极推手的理论之根正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阴阳学说,其思想、方法等又与古代道家哲学思想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其拳理、拳法的形成则是依据了中华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太极推手的战略、战术则与中国的传统军事学而一脉相承;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又赋予太极推手独有的神韵;道教的内丹修炼术则是其内功习练的主要依据;传统的中国艺术亦给予了太极推手深刻的影响;而太极推手的各方面又无不贯穿着浓厚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等等。因此,从广义上说太极推手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是一项内涵丰富、身心兼修、体用兼备、高级典雅的文化活动。
3.1.2 中医学理论
太极推手特殊的运动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与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的结合,使它在健身和医身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太极推手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通过旋腰转脊来带动四肢运动。这种螺旋式的缠绕运动,不但能使人体的各关节、肌肉能得到充分全面的锻炼,而且能使内脏器官胃、肠、肝、胆、胰等作大幅度转动,使胃肠蠕动加强,血管弹性增加,经络得以畅通。这对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改善整个消化系统和内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都有着直接的作用。太极推手练习时要求大脑冷静,思想集中于拳势动作上,这既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良好的锻炼,同时又可抑制大脑皮层中某些慢性病灶的兴奋,起到对某些慢性疾病的积极康复和医疗作用,并有利于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进而调节内分泌的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并引导人体进入一个最佳的精神和生理状态,收到健身祛病的效果。
3.2 “公园式”交流展示模式,提供太极推手的交流平台
适时开展太极推手的交流展示,可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练习推手的积极性,加大其科学传播力度,为推广普及营造良好的氛围。交流展示只是推广太极推手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并不是在于“赛”,只是希望通过交流展示这一载体为广大推手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并非想从中分出技术的优劣,进而“物化”为奖励的等级划定,这不是开展交流展示的出发点和归宿。交流展示既可以是技术动作的交流和研磨、理论上的探讨,也可以是练习过程中心得体会的交流,还可以是广大习练者、专家、教授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展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不能局限于奖励等级的划定上,只有这样,太极推手的交流展示才真正富有意义,才能真正推动推手的普及。
3.3 形成独具特色的太极推手竞赛模式
目前的太极推手缺乏民族性、观赏性和独特性是有目共睹的,不论是在场地、服装、道具等方面均难以体现民族性,缺乏项目特色。由于技术限制,又缺乏观赏性和技术特色。为了表现和突出民族特色可以在擂台上举行,历史上就有“擂台争跤”的记载。在服装上,要求运动员穿同一的民族特色服装。比赛场地、道具、音乐都要体现民族特色。加入代表传统武术文化的礼仪、礼节,形成太极拳特色的系列内容,还要丰富技术内容,加强宣传工作,从而提高太极推手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总之,太极推手的发展要全方位改观,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项目。
3.4 结合太极拳的发展,形成体用结合习练理念的推广模式
武术是古代的竞技术,技击是其主要功能,离开了技击性,就不能称为武术。武术是什么?就字面而言,功夫是武,技击是术;体是武,用为术,体用兼备才是武术。有体无用就失去了武术的内涵。技击为本,失去技击之用,就失去了根本,就成了好看不好用的东西了。太极拳是武术的一部分,技击是其主要功能,而太极拳的技击是以推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太极拳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很大,不单在中国得到普及,同时也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然而在太极拳的推广过程中发现太极拳与太极推手成了完全脱节的两个项目,并且只重视现在的套路表演而忽略了太极拳最本质的竞技内涵。以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太极拳就会像我们的武术套路的形式一样,太极拳也就成了长拳,太极拳和别的拳种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有的练习者本身就不想练太极推手,觉得练太极拳就是为了锻炼身体。而练习太极推手运动量较大,同时危险性也较大,从个人的主观因素上来讲,想练太极推手的人不多,就是有些人想练太极推手,因为没找到正规教练教也就打消了此想法。所以要加强宣传引导,使习练者养成体用结合的理念,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其习练的积极性,还能更好的检验太极拳套路中的动作是否规范,从而推动太极推手的发展。
3.5 “民与官”组织形式结合的推广模式
目前,太极推手的推广体制尚不完善,缺乏一种由总到分,由低级到高级,适合于各种人群的较为完善的健身体系。习练太极推手的人群自主性很强,他们大部分是自发地去练习,练习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这种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对太极推手进行着“继承”和“发扬”。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太极推手的健身组织,但是这些组织一般是为了练习者们平时活动方便,便于管理而组成的小集体,他们不从属于其它的任何健身组织。虽然习练太极推手的人群不少,但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推手的推广和普及。根据目前的这些健身组织的现状来看,太极推手要大规模地推广和普及,首先要有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让体育部门的权利放宽,使他们敢于大胆地设想和组织。其次,要求体育部门特别是业内的人士尽心尽力,在对太极推手的现状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有利于太极推手项目发展的较为完备的体系,有政府的支持,有一定的经费,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形成一定的系统,并且加大力度地引导、扶持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中心等健身组织对太极推手项目的开展,以利于太极推手的发展。
3.6 根据习练目的练习的推广模式
根据本文的访谈和大量的文献表明,在民间从事太极推手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他们的习练目的只是为了健康的需要,而年轻人不从事这项运动原因在于,他们从思想上不接受太极推手,认为太极推手是老年人从事的运动,没有娱乐性和刺激性。所以针对这一状况,要大力的创编以健康和娱乐为目的的健身推手和游戏推手,比如简单的健身套路推手,以推手的单个技术动作为载体的游戏活动,或者对一些慢性疾病有的医疗作用的具有针对性的单势推手等,并且推手比赛、交流的开展形式应多元化,如桩上推手、水上推手、擂台推手、定位推手等,体现趣味性和简单易学的特点。
3.7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认证工作
从全国武术太极拳推手锦标赛中就可以看出,大多数教练员都是以教太极拳套路为主的,缺少专职教练,这严重制约了太极推手的发展速度。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缺乏传播者。传播者缺乏,整个项目的传播效果自然无从谈起,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第一环节,是传播的首要因素。缺乏优秀的传播者,传播对象便不能得到太极推手的真谛,太极推手也就缺乏技术性和规范性,所以影响太极推手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推广者的资格、能力及学习渠道的问题,目前的推广者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太极推手发展的需要。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则是加快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对参加学习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认证制度,切实提高推广者的水平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和习练的积极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大众太极推手的推广模式,应根据习练者的练习目的而积极地创新太极推手的开展形式:着重文化内涵的宣传推广模式;“公园式”交流展示模式,提供太极推手的交流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太极推手竞赛模式;结合太极拳的发展,形成体用结合习练理念的推广模式;“民与官”组织形式结合的推广模式;根据习练目的练习的推广模式;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认证工作。
4.2 建议
(1)太极推手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因此大力开展太极推手运动对创建和谐社会和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将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太极推手作为一项全民健身项目,其推广需要人民群众的认可、认同,进而接受付诸于实践行动,因此其推广方式的前提是需要考虑全体受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功法和科学的健身理念。
(3)以太极推手的传统文化内涵为切入点,通过媒体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加大太极推手的宣传力度。
(4)适时的开展太极推手的交流展示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练习推手的积极性,加大其科学传播力度。
(5)丰富推手的技术内容,加强宣传工作,在服装、场地、道具方面融入民族特色,并体现传统武术的礼仪礼节,从而提高太极推手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项目。
[1]谢业雷等.太极推手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4(12).
[2]刘 鹏.太极推手的社会特性及其功能[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3]沈 寿.太极拳推手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王占涛.武术健身社会化推广模式之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4(2).
[5]任 斌.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J].搏击·武术科学,2005(4).
[6]虞定海等.新编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
[7]於世海.竞技太极推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
[8]王海鸥.关于武术推广模式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