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太极拳文化承载力探析——基于太极拳发祥地赵堡镇的研究
2013-08-15和慧超
和慧超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 温县太极拳文化建设的现状
自2007年8月21日,中国武术协会将温县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举行挂牌仪式之后,温县将发展太极拳的文化建设开展得更全面,更深入。2009年8月坐落在温县陈家沟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我国首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它与陈家沟太极拳祖祠、太极拳历代宗师陵园和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相结合,成为陈家沟太极文化园的一部分[1]。2012年4月河南省文投公司总经理孙书一与时任温县县长李英杰共同签署了《陈家沟古村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拟选址在陈家沟村南,总投资10亿元,占地1000亩。[2]在温县新编制完成的全县总体规划中有《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总规、控规及城市计划》,其中策划总投资23亿元的太极拳开发项目稳步推进,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演武厅、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总投资10亿元的太极拳文化中心项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设计,目前正在申报省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写生、写作、旅游、养生、影视拍摄、文物保护等具有中原特色的风情小镇。杨露禅学拳处复建、王廷文化广场、东沟改造等重点项目正在积极实施,还原历史风貌。[3]这些举措的开展,让无数人对太极拳故里的建设充满信心,对太极拳故里的未来充满憧憬。这些举措让人们看到了温县对太极拳文化建设所作出的态度与行动。从上述一系列措施中可以看出温县将太极拳文化建设集中在陈家沟,所有的设施建设与资金投入都局限在陈家沟。这种做法不难看出决策者的意图,认为陈家沟是太极拳产生发展的腹地,是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继而对杨式、和式、武式、吴式、孙式的六大流派太极拳产生了影响。但是在笔者看来,温县局限性的太极拳文化产业建设是对温县太极拳文化的错误理解,也是对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太极拳发源地的狭隘认识。
温县之所以被命名为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因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此地。康戈武在《解读:“温县被命名为太极拳发源地”》中指出:“太极拳吴式、李式源自杨式,杨式溯源至陈家沟陈长兴;郝式、孙式源自武式,武式溯源至赵堡镇陈清平和源于陈家沟的杨式。陈家沟和赵堡镇相邻,同属河南温县辖地。因此,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由此可知,与陈家沟相邻的赵堡镇,对太极拳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贡献。所以说温县将太极拳文化建设的重心局限在陈家沟是在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2 赵堡地域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
赵堡从古至今都是温县东部的重镇,并且陈家沟也属于赵堡镇的管辖范围。赵堡始建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将赵洁于此驻堡,故称此地为赵堡。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它南傍黄河,北依太行山,西接王屋山,东临平原,是华北通往西陇、南越的主要津渡。赵堡经济文化繁荣,商贾云集,素有富冠海内美誉,为温县东大门和中州重要古镇。赵堡自古以来就是温县县东的文化中心。
太极拳的六大流派中的和式太极拳就是发源于赵堡,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则间接源自赵堡。太极拳的诸多架势中,影响力较大的忽雷架,领落架,腾挪架,都发祥于赵堡镇。和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兆元,师承于邻里陈清平。和兆元在理学大家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其所学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故此和式太极拳又被称为“带理架”[4]。后因和式太极拳对整个赵堡地域的太极拳技术与理论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成为赵堡习练人口最多的太极拳,所以常被称为赵堡太极拳或赵堡和式太极拳。在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所著《太极小序》中提到“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由此可见武禹襄与陈清平有着师徒之谊。武禹襄创拳可谓得精妙于陈清平,武禹襄在赵堡习拳的月余,正是和兆元,李景炎等太极拳大师在跟随陈清平学习的同一时期,那时的赵堡可谓高手云集,武禹襄习练太极拳的技法和理论都会受到赵堡浓郁的太极拳文化的影响。孙式太极拳是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参合形意、八卦之长,融会贯通所创编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赵堡有着联系。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忽雷架,领落架,腾挪架,等架势,自创始以来都在赵堡传播发展,现在也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由上述可知,赵堡是一个太极拳文化氛围相当浓厚的地区,也是各个太极拳交融发展的一个聚集地,在这里还流传许多太极拳师的故事和他们所留下的太极拳文化遗产。
3 制约赵堡镇太极拳文化建设的因素
赵堡可称得上太极拳多元文化的圣地。然而温县在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的锦华篇章中,为何对赵堡只字未提,不免让人困惑。究竟是温县对此认识不够深入还是赵堡地域自身存在制约性。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论点。
3.1 赵堡现状不具备与其历史相符的文化风貌
曾经赵堡镇在温县地域担任着重要角色,赵堡镇处于温县县东,管辖22个行政村。赵堡镇距温县城区仅8公里,该地商业繁茂,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是仅次于温县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现如今行走在赵堡镇的中心,这里已与其他豫北乡镇并无太大差异。作为太极拳的孕育地之一,赵堡镇并未遗留有相应的历史人文景观,也寻找不到直观的太极文化符号。在这里人们难以想象到太极拳的六大流派中有一个流派直接起源于此,两个流派间接起源于此。笔者在赵堡镇实地考察发现,现存可直观反映赵堡镇的太极拳实物记载便是赵堡镇文化站里一个近年才兴建的“赵堡太极拳名师堂”但从未对外开放,完全一副废弃的模样。以及文化站内壁照上刻画的赵堡镇旧貌地图,上面有诸多太极拳师的故居标识,壁照碑文也有赵堡镇的太极拳发展记载。还有就是在2005年重建的永安寺碑文里有“众多太极拳高手曾寄宿于寺”的记载。
在赵堡镇内,没有武术馆校,也没有专门的习武场地。也看不到大量村民习拳的景象。但是,笔者深入调查发现,赵堡镇至今不乏有声望的拳师,慕名而来的习练者和追祖寻根的朝拜者也是络绎不绝。赵堡镇拳师无论自己练拳还是教授徒弟都习惯在自家庭院,不喜欢在公共场地,所以单从审视赵堡村落的直观印象,根本看不出赵堡镇太极拳的习练情况。
曾经的赵堡镇多种太极拳交融发展,周边村邻络绎不绝,经济文化欣欣向荣。现今,这种繁盛的文化景象已不复存在。
3.2 赵堡拳界对太极拳的源流认识异于其他流派
在赵堡拳界,有一部分拳师认为自己所练的太极拳是武当张三丰所创。典型的代表是在杜元化所著的《太极拳正宗》中,是这样梳理赵堡的太极拳传承:“据闻,王老夫子学拳于云游道人……蒋老夫子学成之后,归家之时,王老夫子嘱曰:‘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归家之后……蒋老夫子……以此术传之(邢喜怀)……邢喜怀……又尽情授给之(张楚臣)……张楚臣……将此处全盘授之(陈敬柏)。其后,陈先生欲扩张此术,广收门徒至八百人……能统其道者,唯张宗愚先生一人。其后传给其孙张先生彦,先生又传给陈先生清平。清平先生传给其子景阳及本镇少师张应昌、和兆元、牛发虎、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芝。[6]”这里所说的王老夫子是指山西人王宗岳,赵堡拳界普遍认同王宗岳从艺于张三丰。所以说在赵堡部分拳师心中,他们的直系艺祖是蒋发,太极拳的始祖为张三丰。
在1930年,唐豪赴温县考察太极拳,得出“张三丰之历史,完全出于层累地编造而成。今取古今各家所言,按其年代之先后,排比而探索之,一望即知其为假托附会。[7]”的结论。唐豪认为那些尊奉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的拳师陷入了一种“荒诞的、邪魔的、神秘的谬说”当中[8]。当今学者康戈武认为“唐豪,顾留馨的考证虽在是否确有‘王宗岳’其人等个别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在总体上来说,其结论是可信的[9]。”
笔者在此仅分析赵堡拳界所持观点对其太极拳建设所造成的影响。赵堡镇太极拳界认为太极拳始祖是张三丰这种“避世”式的价值取向,受到太极拳史学家和政策执行者的批评和嘲讽。在今天,几乎每一次关于张三丰的争论都会将赵堡镇的太极拳卷入进来,大多数武术史家虽然不再像唐豪那样抨击那些奉张三丰为艺祖的人是“鬼话连篇”,但其间的逻辑依然是与唐豪一脉相承的。自此赵堡的太极拳便处于体制及其话语系统之外。赵堡镇不得不走向“武当山”进行信仰的朝拜,但是这在现代国家的“科学”和“文明”的话语中,这是无法得到认可与支持的[10]。而陈家沟的陈氏家族则认为太极拳的始祖为其族人陈王廷。陈式太极拳在早期的发展也在其宗族内部,陈氏族人更愿意称其习练的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因为他们更加倾向于对其宗族的崇拜。这种运用宗族的模式也更容易受到政府的认可与扶持。
于是,与赵堡镇相邻的陈家沟在受到诸多优惠政策迅猛发展的同时,赵堡镇的太极拳发展进入了窘境,仿佛归隐于山林,自此赵堡镇的太极拳建设停滞不前。
4 对赵堡镇太极拳文化建设的建议
时至今日,太极拳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传播到了世界各国,同样也成了温县的一个象征。太极拳的相关建设纳入了温县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且太极拳的建设经费也纳入了温县的财政预算。赵堡镇太极拳文化建设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温县政府也应该重视赵堡镇地域的太极拳文化建设,正确理解中国武术协会将温县定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内涵。在温县境内扩大太极拳文化建设,于当地而言,这也是利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举措。赵堡镇地域太极拳文化建设在过去确实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赵堡镇的太极拳文化建设就该被搁浅。现今应该深入挖掘赵堡镇太极拳文化遗产,全面继承赵堡镇太极拳技术与理论,积极寻找赵堡镇太极拳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4.1 深入挖掘赵堡镇太极拳文化遗产
赵堡是多种太极拳交融发展的聚集地,所以与太极拳有关的历史遗迹,应该结合史实进行挖掘并保护。撇开源流之争,积极搜集赵堡镇流传的太极拳故事,掌握更多的太极拳历史史料,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太极拳,在源流研究上也会有所帮助。
4.2 全面继承赵堡镇太极拳技术与理论
赵堡镇太极拳文化需要得到继承。赵堡镇的太极拳不论在拳架传承还是理论的收集整理都需要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赵堡镇太极拳界重视太极拳理论的研究和太极拳拳架的改造,和式太极拳在创拳之初就被称为“带理架”,就是因为和兆元在理学大家李棠阶的影响下使太极拳及理论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李棠阶文韬武略,尤精理学及中华传统文化,以《易理》及儒家,道家之学,兵家之策为太极拳作理论充实。自此和兆元创编的和式太极拳蕴含深厚拳理,故被称为“带理架”。1894年和兆元跟随李棠阶回乡,在回乡的十余年间,陈清平常嘱和兆元代行师之职责,传拳授理,使师兄弟在拳架理论上受到很大的影响[11]。此后,和式太极拳因其丰富的内涵而被人们广为接受,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也成了赵堡拳师们习武的一部分。武禹襄因造访赵堡,从艺陈清平进而“精妙始得”,如果说陈家沟是太极拳的腹地的话,那么赵堡可称得上是太极拳发展的丹田之地,太极拳的理论在这里酝酿升华,太极拳拳架在这里产生发展。
4.3 寻找赵堡镇太极拳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最后,关于赵堡镇的太极拳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是需要进行研究与探讨的,笔者在此谨提几点建议可供参考。《赵堡镇志》中记载:“古赵堡东西长三里,南北二里半……望灜,向离,瞻华,法坎,四座城门巍然屹立,护城河宽三丈,深丈许,沿清峰岭至赵堡九条路沟,曲折蜿蜒,乃形成九龙朝凤之势。堡南三官庙为凤头,中心关帝庙为凤腹,北面孙真庙为凤尾,东祖师庙,西三清庙为凤翅,另有名胜古迹多处:铁三官,杨裹槐,金银二冢凤凰台,没梁庙,舍身台,七十二台阶至顶,穿走廊有三十二柱,六人合围唐古槐,魁星阁上点状元,永安寺占地五百四十亩。”赵堡自古被视为风水宝地,当地人认为赵堡镇就像一个头朝南的凤凰,以上述的五座大庙来定为凤凰的身体。赵堡镇是一个宗教氛围非常浓郁的地方,在赵堡镇中心的壁照刻画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小将近二十座庙宇。据传,赵堡的许多拳师们都比较热衷于宗教信仰和庙宇的维护,拳师们也常在邻近的庙宇中授艺练拳,相传陈清平就在永安寺里授拳,和兆元的故居邻近广生祠,所以许多和式太极拳的传人也都习惯在那里练拳。在赵堡拳界还流传着“百日功”,即是说习练者拳技达到一定程度,但是未能炉火纯青,他的师父便会把他关到“凤腹”也就是关帝庙,在那里必须整天练习,饭菜都是由窗外递进来的,睡觉只能在一张长凳上,如此艰苦地练习一百天。赵堡拳界还流传的许多太极拳的传奇故事都发生在那些庙宇,有的会有一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但是这些庙宇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破四旧”中被拆除,名人故居也不是当年的景象。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太极拳博物馆[EB/OL]. http://www.rootinhenan.com,2012-03-14.
[2]王 娟,黄福兴.温县文化旅游项目次第花开[N].焦作日报,2012-4-26.
[3]侯慧科.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新温县[N].城乡建设,2012-10.
[4]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张立新.忽雷架考[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杜元化.太极拳正宗[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7]唐 豪.行健斋随笔唐豪太极少林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8]唐 豪.行健斋随笔唐豪太极少林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康戈武.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J].中华武术,2001(3).
[10]赵丙祥.祖业与隐修——关于河南两个太极拳流派之谱系的研究[J].民俗研究,2012(2).
[11]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形成和发展[J].中华武术,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