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发展之瓶颈及其走向研究
2013-08-15陈孝慧
陈孝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1 审视传统武术发展的瓶颈
1.1 传统武术重“身教传授”、轻“文化认同”
中华传统武术在和谐社会的今天,需坚持传统武术的真正价值,即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体育健身价值。传统武术在生存与发展、去伪存真的同时,不仅要靠内部的“身教传授”,更要在传承的过程中宣扬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宗法制、师承制,是在身教言传的形式中让传人学艺,而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醒的认识却相对狭隘。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人对文化的一种认知与归属心理,换种说法则是对其价值的认同。试问在学习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有多少传人或多少学习者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有深刻的认知、全心的归属心理。传统武术爱好者在学习时,更多的是在乎技术的获得,很少关注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很少关注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将传统武术价值更好的领会,更别提达到认同危机了。我国高校陆续开设武术项目,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武术习练的大家庭中来,据了解,大多学生也多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也不是很深刻。
1.2 传统武术在“奥运场域”中的缺位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中,它在长时期的实践与交流中形成一个民族历史智慧的结晶,进而形成而世界文化。各民族在文化建设中需主动、积极同各个民族交流,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从而达到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蓬勃发展。作为四年一届的“奥运盛会”,它将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在一起,但是它不单是一场世界性的体育比赛,更是传播世界文化的一种载体,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然而,作为中华民族的玫宝,传统武术却没能作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这是传统武术的一大遗憾,更是世界文化的损失。在国人不懈的努力下,武术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表演项目呈现在大银幕上,那气势之庞大,印象之深刻,此后传统武术受到许多国内外朋友的青睐,这为传统武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虽然武术与2020年的奥运会失之交臂,但是我们不能气馁,必须继续坚持下去。为什么传统武术进军奥运会如此之难,这与传统武术自身特点有很大的关联,如传统武术有很大的“表演性”,这与竞技体育的特点和灵魂相背驰;传统武术竞赛规程与规则有待规范与量化;“奥运瘦身计划”成为传统武术进军奥运的一大阻碍,因为武术健身、瘦身之成效与其他项目相比较不是太明显,从而导致其在“奥运场域”中的缺位。
1.3 传统武术后备人才资源“青黄不济”
传统武术传承的方式主要是宗法制和血缘关系、师承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播与发展。因为,在宗法制为主导的传承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家族制度,且还得看被传承人的人品与天赋,使其传播的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每一门派或每一拳种的发展中,得到“真传”的人很少,仅是为数不多的本族人。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被“西化”,无论是在饮食、服饰,还是在娱乐、健身方面都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我们的国粹武术逐渐被人们遗忘,这位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危机。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武术课程,在高校的武术专业的本科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在学校习得一些套路或理论知识,但学的却是一些皮毛的知识与技能,再加上现在社会就业的难度系数不断攀升,很多本专业的学生也把传承传统武术抛之脑后,更多关注的是就业问题。同时,在各种传统武术比赛、交流大会上,各代表队总是“老熟人”多于新面孔,这些“老人”虽然精通传统武术,但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武术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对武术专业英语知识,很难将传统武术文化、技术精准的与外国人交流、切磋。传统武术后备人才资源“青黄不济”还表现在,国外朋友对传统武术的了解大多是停留在李小龙、成龙等武术打功夫的面上,缺乏对传统武术文化精髓的理解,那些自称为功夫传人的外国人,更算不上是传统武术的传人。因此,传统武术后备人才资源“青黄不济”,导致缺乏具有国际性的权威武术专业人士。
1.4 传统武术发展中“新媒体”关注不够
新媒体也被称为“第五媒体”,它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下的产物,即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报纸数字、数字杂志、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手机短信、网络、触摸媒体、数字电影等。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1]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传播媒介对事物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当今“第五媒介”时代的到来,理应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据相关调查显示,网络媒介对传统武术的关注仍不足。在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搜狐上,仅设置的功夫频道;在新浪网站上仅仅开设武术搏击栏目;国内网站设有的唯有“易功夫”。2007年3月《武林大会》在CCTV5悄然亮相,其收视率达到了NBA常规赛的3倍以上,这是武术界的一大骄傲。目前,唯有武林大会和中国武术职业联赛这两个武术赛事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关注。可见,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武术而言,仅以赛事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眼前,而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演绎与传承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1.5 传统武术科学研究偏少
历史研究是探讨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特殊规律的认知活动,对人类活动的科学认识有积极作用。那么,要对武术学这门基础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则要不断加强武术历史的研究。对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传播进行研究,认识其过去、现在,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在其中有所创新、突破,为未来的世界化寻求一个科学发展与传播之路,十分重要。21世纪以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逐渐深入人心,各个学科的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着。那么,在传统武术的研究方面状况如何呢?笔者在通过中国知网上对2008-2013年“武术史”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118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有10篇,约占0.08;“传统武术”方面的研究有818篇,其中文献来源于核心期刊的有57篇,约占0.07%;“传统武术发展”的文献有217篇,其中来源于核心期刊的文献有9篇约,占0.04%。根据“传统武术”的研究文献可知,与其他学科或项目方面的研究相比较,目前的研究较少,且综合性额研究偏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
2 传统武术发展走向之思考
2.1 提升“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认同”
所谓意识,是指对认识的认识。文化则是对群体的认识。因此,文化意识就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儒家文化中尊卑重德的思想下,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传授,更是将这种文化的传播上升到意识层面。因为,“强化文化意识,既顺应了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传承的潮流,也是面对全球化浪潮彰显民族文化自身特性的需要。”[2]经过政界、学术界及多方的呼吁和努力,文化部在2008年6月文化部最终敲定将中国传统武术列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国家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免于像端午节变成韩国专利的尴尬局面。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因此,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问题更是要提上议程,如在高校或社会课开设公益讲座,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并让更多的群体将这种感知或认识延续下去。
2.2 保持特色与创新向“奥运盛会”进军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作为国粹的传统武术,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向奥运盛会挺近。现在,我们暂且可以将北京奥运会看作是传统武术进军奥运会的一次预演,因为国人对武术传统项目进入奥运会抱着无限的期许,以期中华传统武术能发扬光大、永垂不朽。传统武术项目进入奥运会不单是项目的进入,而是象征着与西方体育相抗衡的东方体育正在崛起;同时也为世界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促进世界文化的交融。传统武术本身有着繁杂的派别、多类的拳种,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传统武术地域特色,对传统武术的派别、种类进行优化和整理,将动作溶于文化内涵和艺术化的动作进行传承;同时在将传统武术的竞技方式进行创新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虽然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艰难困阻,但是我们的传统武术在发展时保持其本真特色以保证传承的真实性,又要给予创新以适应社会与大众的要求,使其进军“奥运盛会”有着民族风范。
2.3 加强“武德”、“口德”教育
武术界有个不成文的规范,那就是对武德的崇尚。遵循修身养性、规范武人的举止、言谈是武术界的一大幸事。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提高,伴随而来的也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在获得物质利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一些非道德主义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在益、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人们的道德生活领域却背离了传统的轨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武术面临着道德衰败,本真价值的失落与失范现象。在一些大型传统武术赛事上“武德”“口德”失范更是屡屡出现,那些“武以观德”“未曾学艺先始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格言在武术界成了口号或口头禅,被“黑色竞技”“坑蒙讹骗”取代。这对于以德、礼著称的传统武术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我毁灭的不明之举。因此,在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师传制、武林大会上,还需将“武德”“口德”贯穿其中,将自身的优良品质传承下去,保持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性格。
2.4 培育国际性武术人才
为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方针政策,2013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发布《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关于建立武术国际推广人才库的通知》,这为培育武术人才资源,加强传统武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硬性保障。此外,通知中还明确提出了外派教员学习外语的要求,其分数在考评总分中占据30%的比例,为传统武术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此,为促进传统武术走进世界,首先需扩大宗法制、师承制的范围,以免造成“青黄不济”的不堪局面,并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将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文化自觉、文化自醒贯穿期间;其次,对传统武术派别的名人、传人进行深入挖掘,使传统武术项目的技术、文化不至于出现断层现象,促进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播;再次,在高校组建一批高素质的传统武术专业性人才,并将英语的学习纳入考核范围内;最后,在民间搞好传统武术公益宣传,尽可能地开展传统武术赛事,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接受、习练传统武术,进而为培育和储备国际性武术人才资源做好准备。总之,传统武术要培育的不单是人们眼中的“武夫”,而是技艺高超、学识渊博、品质高尚的全能人才,这样才能使传统武术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
2.5 加大传播媒介的宣传力度
目前,广播、杂志、电视、网络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们可以将更多的信息、技术、资料,以更快、更广、更真的形式散播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社会传播和各种媒介对传统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资料,2001年至2005年期间,CCTV5对武术赛事的关注仅占体育赛事转播总体的1%,而到了2007年时,在央视推出的“武林大会”期间,央视创造了1.49%的高收视率,这位缓和传统武术与媒介的关系做了巨大贡献。[4]虽然,传统武术为央视创造收视率了,但是其他媒介的宣传力度也是不够的。传统武术要在传媒大潮之中想占据一定的位置、获得媒体的关注,必须处理好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要想获得更多的媒介关注、宣传传统武术,传人或武术后备人才就需要不断习练、创新,以满足世界文化、受众群体的需求。
2.6 加强科学研究且遵循科学发展
十七大代表提出:要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科学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以科学为指导的传统体育发展是一条明智之道。传统武术用文化的意识形态弘扬民族文化特色,构建着民族心理,增强个人素质,为传统武术打牢“根基”。目前,传统武术国家化已成为学术界一大议题,据资料显示,合作研究成为传统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是缺乏权威、全面、系统的研究。在科研课题的立项情况来看,由于近几年高校武术权威教师的退休,一部分课题由一些青年教师担任,或隐藏着科研成果质量问题。因此,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提供更多有关传统武术类的课题、学术会议的机会,鼓动学术界更多的学者参与传统武术的科学研究,启动激励机制激励高校师生加入到传统武术发展与传播研究中来,形成健康、合理的学术之风,达到真正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武术新体系”,提升传统文化软实力。[5]
3 结语
传统武术是在中华这块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大地上,与时代文化的撞击与融合的下,为中华儿女带来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传统武术,需要和谐环境、文化认同、科学发展。在传统武术发展的艰难困苦中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与西方体育融汇贯通,把“天人合一”、“虚灵清净”、“禅我和一”的修炼境界延续下去,并在遇到瓶颈的同时,勇于寻找自身或外界的制约因素,永保传统武术生存、发展、传播的活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虽然传统武术在走向世界,进军奥运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只有坚持发展的、向上的、科学的观念,传统武术的发展走向问题将逐一化解。
[1]新媒体蓝皮书:大数据将带动产业调整结构[N].新闻资讯,2013-06-26.
[2]王 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
[3]周玮. 百系活动迎接“文化遗产日”[N]. 北京晨报,2008-6-16.
[4]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8).
[5]任 海.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2(1).